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死前,傅恆向乾隆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若採納,鴉片戰爭就不會輸

臨死前,傅恆向乾隆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若採納,鴉片戰爭就不會輸



點擊標題下方

「歷史拾遺」

洞察、見解、犀利、看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鬼故事日記

言情小說

祖傳

偏方



富察·傅恆,不僅是乾隆的小舅子,同時也是他在和珅之前,最信任的親信。傅恆為人厚道,文武全才,連續為大清帝國平定了大小金川和準噶爾之亂。為了表彰傅恆的功績,乾隆專門將他封為一等忠勇公,並列為紫光閣一百功臣之首。




1765年,南方強國緬甸吞併了暹羅,並不斷在中緬邊境騷擾生事。為了懲罰緬甸,乾隆屢次派出大軍,意圖滅亡緬甸,飲馬於印度洋。然而,在與緬甸的戰鬥中,佔據人數、後勤優勢的清軍卻屢戰屢敗。劉藻、楊應琚、明瑞前後三任雲貴總督,相繼因征緬戰爭自殺。


連續的失敗讓乾隆大發雷霆,於是他只好任命傅恆為主帥,命他率領3.1萬士兵南征,務必要拿下緬甸。一開始,傅恆以為前幾次清軍的失敗,都是因為氣候炎熱、地形不熟,並非清軍本身的問題。





1769年,傅恆帶領士卒乘船南下,兵不血刃地行進2000多里,深入緬屬孟拱、孟養土司地帶,並將兩邦招降。初戰告捷,讓傅恆非常高興,孟拱和孟養本屬於中國,直到明朝末年才被緬甸奪走。




當年九月二十九日,傅恆與阿桂會師於達哈坎,準備攻下這個戰略要地,一鼓作氣直搗緬甸首都阿瓦。為了阻止傅恆,緬甸也派三萬餘人抵禦,兩軍在新街、老官屯一帶夾江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十月二日,清軍與緬軍交戰。在野戰中,緬軍不是清軍的對手,被八旗鐵騎沖得七零八落,當場陣斬數百人。緬軍見勢不妙,立即逃入河對岸的木城之中,閉門不出。


隨後,傅恆指揮清軍不斷攻打緬軍的木製城寨,但是他逐漸發現。攻佔緬軍的木城,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緬軍的木城使用濕滑的巨木修築而成,炮火都無法將其擊碎,而且這種木頭還不怕火攻。這還不算,緬軍還使用先進的英制燧發槍,無情地射殺蜂擁而來的清軍官兵。





當時,緬軍已經實現了半火器化,官兵大多擁有從英屬印度買來的燧發槍。這種槍不僅射程遠,而且打得准。反觀清軍這邊,仍迷信騎射、弓箭與肉搏。雖然擁有不少火器,但是質量非常低劣,火槍幾乎全是落後的火繩槍。在潮濕的環境下,火繩槍根本打不響,完全不是緬甸人的對手。


從此時起,傅恆終於意識到,清軍手中的武器竟然不如南方一個小蠻夷。清軍不斷的進攻,又不斷被緬軍密集的火力射倒,一日內連續多次攻勢都被擊退,總兵德福也中槍陣亡。清兵試著以火攻、大炮等方式摧毀木城,結果均告失敗。





大軍久頓堅城之下,實乃兵家之大忌。一方面,清軍開始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另一方,致命的熱帶疾病開始在清軍中蔓延,31000名士兵,因為染病而減員者在20000以上,連傅恆也不幸中招,在病床上高燒不退。

雖然傅恆還想把戰爭繼續下去,但是阿桂卻認為,如果再打幾天,估計清軍都將病餓而死。而緬甸人同樣認為,和中國這樣的大國對抗,是不可能取勝的。傅恆的士兵,不過是大清帝國實力的冰山一角。緬甸能阻擋清軍四次進攻,但未必能抵擋十次。

因此,雙方前線將領都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





幾經交涉,傅恆、阿桂等人與緬甸將軍

摩訶梯訶都羅簽訂合約,雙方有序地撤軍,耗費911萬兩白銀的清緬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


回到北京後,傅恆已經病入膏肓。然而即使這樣,擔憂國家的他仍向乾隆呈上一封書信。

書信中,傅恆描述了緬甸強大的火器以及更為優秀的軍隊編製,同時還強調了英國對雲南以及西藏的威脅。傅恆認為,應該立即向西洋購買先進裝備,淘汰老弱,以應對將來的戰爭。




很顯然,傅恆已經意識到了清軍的落後以及西洋的強大。緬甸不過擁有一些英國槍械就如此強大,更何況製造這種武器的歐洲人?對於西洋的威脅,親處一線的傅恆是有一定了解的。如果清軍以緬甸戰爭失敗為契機,大力製造、購買先進裝備,放棄落後的騎射,或許歷史就將改變,而鴉片戰爭也不至於因為武器落後而失敗。


然而沉浸於「天朝上國」迷夢的乾隆並沒有理會傅恆的最後建議,仍一意孤行,以騎射為本。不僅如此,乾隆還以敗為勝,將緬甸之役列入他的「十全武功」,簡直恬不知恥。由於乾隆的昏庸,清朝失去了刷新軍備的機會,最終在墮落的路上越走越遠。乾隆死後五十年,清朝便在鴉片戰爭中遭遇了可恥的失敗。






















十二生肖2018年運勢查詢













每周更新最新相關運勢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慈禧的真正長相被御用畫師曝光了,竟是這樣......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說得就是他,神仙中唯一一個自己成仙全家飛升的人!

TAG:歷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