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癌症帶走了李詠,早期篩查是否能帶走癌症?

癌症帶走了李詠,早期篩查是否能帶走癌症?

編者按

50歲的李詠在與癌症抗爭17個月後走了。人們在惋惜他英年早逝之餘,不禁擔憂:這種奪走李詠生命的疾病,是否已經在自己的體內潛伏?早一點發現,是不是更容易治癒?

沒錯,癌症早期篩查是近年來理論上最有前景、進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然而,它並非無所不能的神術,仍是有很多缺陷的、發展中的技術。

即使同被冠以「癌」的名號,不同癌症的差異卻非常大,就如同胃炎、肝炎、腦膜炎需要不同的防治方法一樣,癌症篩查也不能只劃一根標準線。

在今天的推送里,我們會為你介紹癌症篩查的本質、類型、適用範圍以及缺陷,為你是否要進行篩查提供儘可能客觀的參考信息。

癌症篩查,防微杜漸

美國疾控中心將癌症篩查定義為「在尚無癥狀時,檢查身體是否有癌症存在」。

「無癥狀」不代表「無癌症」,因為癌症不像食物中毒,三五個小時就能鬧得天翻地覆。除了一小部分急性腫瘤會迅猛生長引人注目,大多數腫瘤都善於不動聲色地悶著壞,直徑僅僅一兩厘米的腫瘤,在體內或許已經潛伏了好幾年。

在腫瘤韜光養晦期間,如果沒有長在神經或者血管附近,它也並不怎麼挑事兒。而等到患者有不適感,要去看醫生拍片子的時候,腫瘤常常都已經大到影響正常生理機能,才會引發癥狀了。

圖丨pixabay

癌症篩查,就是在「腫瘤萌芽了」和「腫瘤搞事兒了」這段窗口期之間的檢查。

結果發現沒腫瘤當然最好;如果發現腫瘤,也可以欺負它身量尚小,採取一些醫療手段爭取把它消滅乾淨——早期和晚期癌症的治療難易度以及相應的存活率大不一樣,比如結腸癌,據美國2006年—2012年的統計結果,局部(local)結腸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是90%以上,而區域性(regional)的則會降到70%左右,發展成轉移性(distant)後存活率更是只有10%上下[2]。

癌症篩查,就是防微杜漸,希望將腫瘤截殺在早期,提高患者存活率

現在主要採用的癌症篩查手段,有常規體格檢查(比如用觸摸的方法去尋找乳腺癌和睾丸癌的腫塊)、實驗室取樣化驗(檢查血液、糞便或者其他體液,尋找腫瘤標誌物),以及對組織做儀器成像(各種CT、X光、MRI)等等。

可篩之癌寥寥無幾

美國疾控中心參照美國預防服務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簡稱USPSTF)的報告,給出的建議是:對於乳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以及肺癌,某些年齡段和人群值得進行篩查,某些癌症則不一定,比如前列腺癌、卵巢癌等

不推薦篩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目前使用的腫瘤標記物特異性不夠,如果在分辨正常組織、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時候,用來確認腫瘤存在與否的標記物的精確度達不到可接受的級別,那麼檢查結果就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2,有的篩查手段可能造成假陰性(有癌沒查到)或者假陽性(沒癌查到假的癌),弊大於利;

3,某些腫瘤生長緩慢,而且通常發生在高齡人群中,查到後若採用侵入性治療,給患者造成的負擔或許會超過放任不管的潛在危害

4,就算查出來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去解決的那種,那麼查不查也沒差別。

以下幾種癌症,在早期發現時進行治療,都有較好的預後,目前來說,也只有這幾種值得篩查。

乳腺癌:某些年齡段推薦篩查

據報道,由於早期檢測的普及化,美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從1989年的高峰到2014年間降低了38%——按美國人口基數算,這表示有接近30萬名女性的生命要感謝乳腺癌篩查[3]。

但就算如此,乳腺癌篩查也不能一概而論。

USPSTF推薦的篩查是乳房造影術,即用低劑量的X光照射處於擠壓狀態的乳房,檢測腫塊。對於50—74歲的女性,兩年做一次造影的推薦級別為B,即比較推薦,不過推薦級別略遜於非常推薦的A級。

年輕一些的,40—49歲的女性,情況就很複雜,推薦級別為C,要醫生和患者酌情而定。因為對於年輕女性來說,假陽性(也就是沒有腫瘤誤報成有腫瘤)的情況要比年長女性多,大概有十分之一的異常結果最終都是虛驚一場。如果誤報,不但會造成心理負擔,還可能會導致過度治療,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有家族病史的,或者測序發現自己攜帶易感基因的人,可以跟醫生商量後決定要不要每兩年篩查一次。對於這些人群,或許還要加上MRI,在更年輕的時候(30歲以後)就開始保持警惕。

乳房造影術拯救了很多生命,但並不是每個年齡段的女性都推薦做這項篩查丨Wikipedia,上傳者BruceBlaus

宮頸癌:某些年齡段非常推薦篩查

對於宮頸癌,USPSTF推薦21—65歲的女性保持三年一次的宮頸刮片(巴氏塗片),級別為A,還可以做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檢測,HPV跟宮頸癌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現在已經有HPV疫苗,有條件的適齡女性可以考慮接種。

對於21歲以下或者65歲以上的女性,以及那些接受過子宮切除術的女性,則是D級,不推薦。

結直腸癌:某些年齡段非常推薦篩查

結直腸癌的結腸鏡檢測則不分性別,它採用前端有鏡頭的軟管探入腸道,讓醫生能直觀地觀察腸道內部,如果發現息肉和異常組織,可以直接就切除掉。這幾十年來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了40%多,很多人都覺得跟早期篩查有一定關係(也可能和治療手段進步、人們生活方式改變有關)。

目前USPSTF推薦50—75歲的人不論性別,每十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測,推薦級別是A。而超過75歲的人,因為考慮到做腸鏡也有一定手術風險,推薦級別是C

腸鏡不是唯一的結直腸癌篩查手段,還有糞便潛血檢測、鋇餐造影、糞便DNA檢測等多種檢測手段,多是三五年做一次,可以由醫生和患者酌情採用,相輔相成地起效。

結腸鏡檢查示意圖

肺癌:某些人群推薦篩查

肺癌的一大誘因是吸煙,在美國,80%由肺癌導致的死亡都可歸罪於吸煙史[3]。如果發現和治療得早,可以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USPSTF推薦55—80歲有重度吸煙史(每天1包煙、煙齡20年,或每天兩包煙、煙齡10年)、現在還在吸煙/戒煙不超過15年的人群,每年做一次螺旋CT檢查,推薦等級為B

基因測癌靠譜嗎?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也有其他機構給出對於癌症篩查的建議,比如美國癌症學會(ACS),它注重的是癌症,USPSTF則是對各種疾病都有涉獵,二者對於癌症篩查的建議並不完全一致,也很難說誰比誰更可信。只不過,由於USPSTF認定為A和B級別的篩查費用有醫保賠付,所以他們的建議成為了大多數美國人的篩查指南。中國的情況和美國也有不同,具體做法還要聽從醫生建議。

那經常被提及的基因測癌是否可行呢?

很多人信奉安吉麗娜·朱莉的經歷,她因為有乳腺癌家族史而進行基因組測序,發現自己有較高几率患乳腺癌,因此切除乳腺以絕後患。

安吉麗娜?朱莉的做法曾帶動了一股篩查乳腺癌的熱潮

事實上,現階段的基因檢測還很初步,受限於遺傳學對人體基因組的理解,並不能通過提取幾個口腔上皮細胞DNA就預告你一生的故事。這種檢測目前只對寥寥可數的幾種疾病有指導意義,而且能給出的也是「會不會患癌」的幾率,並不能告訴你現在「有沒有患癌」

因此,多年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基因測序的態度也是搖擺不定——商業化的基因測序公司「23&me」最初可以向顧客提供由基因組測序結果推導出的患病幾率信息,後來被FDA禁止了,只許他們給顧客繪製家族譜系,到了去年,FDA又允許他們給出疾病信息了,不過仍限於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等等跟基因組關係明確的疾病。

與癌症治療一樣,普遍意義上的癌症早期檢測仍是醫學難題,甚至癌症發病原因也未完全被人類了解,因此癌症篩查的有效性、適用度還有待發展,篩查並非多多益善。

對於癌症,好在還有一些信息是明確的,比如遠離煙草、酒精、檳榔等明確致癌物,一旦發現癌症病情,積極配合治療。現代醫學誕生數百年來,曾奪取無數人性命的疾病慢慢被攻克,今日的絕症或許也會很快被攻克,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也不會停止保護健康的努力。

活動報名

11月4日,科學松鼠會主辦,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支持的線下沙龍——「我們這個食代的怕與愛」將在上海舉辦。

報名參加活動,聽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杜震宇、科學松鼠會成員雲無心、孫亞飛三位嘉賓從不同角度為你講解食品工藝和健康背後的真相,你將掌握更多知識和科學思維,做一個更有安全感、更放心愛(吃吃吃)的科學吃貨~

作者:MarvinP

編輯:odette,luna,李小葵

參考資料:

[1]R. Esfandyarpour et.al, Multifunctional, inexpensive, and reusable nanoparticle-printed biochip for cell manipulation and diagnosis. PNAS. February 21, 2017 vol. 114 no. 8 E1306-E1315

[2]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olorectal Cancer Facts & Figures 2017-2019

[3]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Facts& Figures,2017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果殼」,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癌症篩查不是神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漫畫解讀諾貝爾化學獎:達爾文進化論的活學活用!
吃冷飲=傷脾胃?「啤酒肚」是怎麼來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