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濕氣重,吃了紅豆薏米也不管事?中醫除濕的關鍵是什麼?
導言
現代生活節奏快,城市中的白領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健康,很多人不由自主地開始關注中醫養生。(作者/馬純陽)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濕氣是怎麼回事
時下關注最廣泛的就是如何除去身體的濕邪,如何才能還我們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和身體。不少中醫一直建議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養生,治療疾病需要三分治,七分養。所以對於身體濕氣重,最重要的就是食療。也有很多朋友對這些信之不疑,但是一直吃食療方,身體濕氣卻還一直重,這到底是為何?
按照中醫的觀念,濕邪主要分布在三個部位:一是上焦,主要是傷肺,傷心;一是中焦,主要是傷脾胃,使人胃口不佳;再一個就是下焦,傷肝腎,所以對於以上幾個部分,我們都要考慮到。
有的人濕氣在上焦,有的人濕邪在中焦,有的人濕邪在下焦,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應對方式。
濕邪在上焦,我們一般會採取出汗的方式去除,所以很多人通過健身鍛煉可以去除身體的一部分濕邪。
濕邪在中焦,脾胃很關鍵,很多人吃食療方就是從脾胃來的,比如吃紅豆、薏米之類的,通過利濕等方法去除中焦的濕邪。
濕邪在下焦,則肝腎最為關鍵,這個是很多人不會注意的,也是很多祛濕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因為,腎是水之本,水是濕氣的來源,如果腎虛,那麼濕氣就沒辦法正常代謝,只能留在體內危害健康。
濕邪的幫手是誰?
現代的生活習慣,特別是熬夜是造成腎虛的第一要素,熬夜對人體的傷害主要就是表現在損耗腎精上面,所以養生的首要法寶就是不要熬夜,要根除體內的濕氣,也要從補腎入手。
另外,濕邪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經常夥同其餘壞分子搞破壞。有風濕,有寒濕,有濕熱,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應對方法。
比如對付風濕,則需要祛風的葯和除濕的葯一起吃,這樣才有效。有時也需要補腎,因為風濕一般也包括腎虛這個內在因素。比如將可以食用的蘇葉與薏米一起吃,或者是胡椒之類的辛辣食品。
比如對付寒濕,則需要通過溫補、祛濕的方法,在食療的時候選擇一些溫性的藥材,這樣才能達到好的療效。如生薑之類的溫性的葯,或者羊肉這種溫補的食材,結合祛濕的薏米、山藥使用效果會更好。
如果是濕熱,則要考慮到主要作用部位是脾胃,所以對付濕熱可以通過燥濕的方法,用苦藥,可以用黃連之類的,食療中可以選擇一些苦菜,比如苦瓜、薺菜之類,馬齒莧等。
總之,祛濕要以補腎為第一義,補腎又以不熬夜為第一位,然後才是根據濕氣的特性選擇性食療,而不是一味地吃紅豆薏米粥。
~登場書籍~
《學中醫 用中醫》
本書由慶余閣閣主馬純陽日常文章彙集提煉而成,大多數是應眾多網友提問而寫,反映了當前大眾普遍關心的防病治病問題。本書雖是一篇篇小文章組合而成,但雜而不散,作者將古典中醫的精髓貫穿其中,不僅教會大家防病治病的具體知識,還將古典中醫精深奧妙的思想以簡潔凝練的方式展現在眾人面前,教會大家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讀之獲益匪淺。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神庭穴——安神醒腦不眩暈
※得了痛風,哪些葯膳可以輔助治療?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