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逼的時候到了,看過這些冷門佳片夠你吹一年
總是覺得片荒?
打開電腦庫存看了又看之後一番感慨,經典電影怎麼那麼少?
其實好片多著呢,可能因為名字起得太爛被耽誤了,可能由於主創都是無名小白而沒激起水花,有些因為地域性強沒能走出國門,還有些因為不能說的原因得不到傳播。
無論如何,好片還是不應該被錯過。
今天就給大家安利幾部大浪淘沙的冷門佳片。
無聲婚禮
影評界曾有這麼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
蘇聯電影總是那一套,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日本電影「山本」武士道……
雖說只是一個博人一笑的段子,不過「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這一句,卻在《無聲婚禮》中莫名精準。
故事發生在1953年,那時的羅馬尼亞仍在蘇聯的控制之下。
村裡炙熱的小情侶蘭庫與瑪拉,肆無忌憚旁若無人的在村裡各種地方,花田裡、谷地里,摟摟抱抱做著不可描述的事情。
但在這個「純情」的村子,畫風淳樸的村民們怎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蘭庫和瑪拉的父親很生氣,在一個小酒館裡互相侮辱並大打出手。
事實證明各國人民的打架藝術是相通的,都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狗跳的太快了這圖沒截到)。
此情此景下蘭庫一看場面要hold不住了,於是大聲喊出願與瑪拉喜結連理的願望。
聽聞此,上一秒還針尖對麥芒的兩位老父親,下一秒立刻擁抱變親家,全村人敲鑼打鼓豬宰羊準備歡慶婚禮。
然而想結婚沒那麼容易,沒過幾天大家竟在村裡發現一具女屍,手裡還攥著一個徽章。
婚禮當天,更是來了一群穿軍大衣的人來阻止他們。軍大衣們來宣布了一個消息,人民領袖老大哥去世了,為了表示悼念,結婚這種喜事不許辦。
瑪拉驚奇地發現,軍大衣戴的徽章,和女屍手裡握的正是同一個。
雖然被明令禁止,但婚禮可是全村人的希望,於是大家決定來一場「無聲婚禮」。
這對新人命途多舛,「無聲婚禮」能如期舉行嗎?
這部典型的羅馬尼亞式的鬧劇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在可笑的同時,荒誕與喪雙管齊下,是一出真正的悲劇。
有夢就去闖
有些影視劇里,會給男女主安排這樣的橋段,讓他們在童年時就相親相愛難分難捨情定此生。
比如十幾年前熱播的某灣灣瑪麗蘇劇里,男主角小小年紀,就會鑽小樹林里對女主說土味情話:「你是我的公主,我要永遠保護你,這是我們兩人的約定。」
雖然年輕稚嫩的承諾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兩小無猜的真誠還是讓一把年紀的大家心生嚮往。
《有夢就去闖》也是這麼一部講述兩小無猜的美好電影。
只不過,這裡的主人公不是什麼王子公主,相反,他們的人生從開始就一團糟。
本覺得父母的婚姻完全是個笑話,十二歲那年的聖誕節,他媽跟一個藥劑師的兒子訂婚了,他爸愛上了德克薩斯的拉拉隊員。
這時候自然要天降女主,來拯救孤獨迷茫的男主。
女孩卡西父母車禍雙亡,於是本的父母收留了他。
卡西見解獨到,活脫脫一個哲學家,成功收穫本成為自己的迷弟。兩人決定離開這對垃圾父母,遠走高飛去投奔卡西的舅舅,美其名曰「有夢就去闖」。
兩人順便在路上結了個婚,儼然一個人生導師帶領傻白甜小男友走上人生巔峰。
不過夢想哪有這麼容易就闖出個名堂,故事到這裡才真正開始。
到了舅舅家以後卡西卻情緒崩潰,被送到精神病院,本漸漸挖掘出卡西痛苦的來源和她父母車禍的真相。這一次,換成笨拙的本來治癒卡西。
本和卡西都是不完美的,甚至由於家庭變故,他們是破碎的兩個人。
這也正是《有夢就去闖》的可貴之處,世道艱難,人生不易,哪有那麼多王子公主的美滿相遇,所以格外珍惜生活中小小的依靠,兩個孤獨的靈魂碰在一起就不再迷茫。
生命如此美好
這是第37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殺出的一匹黑馬,包攬3項大獎,IMDb高達7.9分。
劇情沒有黃暴爽,卻依然抓住了人們的心。
改編自真人真事:
馬特烏斯從小被醫生診斷為是一顆蔬菜,也就是植物人,因為他天生腦癱、不會說話、四肢痙攣,長大後被送到殘障人士收容所。
簡單說來,人生的前26年,大家都把他當個傻子。
直到一天來了一個新的醫生,通過符號系統與馬特溝通,馬特終於使用符號說了第一句話:「我,蔬菜,不是」。
大家都驚呆了。
原來馬特不是傻子!他甚至還有著深厚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過去26年無人交流的孤獨可想而知。
很多人將《生命如此美好》比作又一部《阿甘正傳》,但與《阿甘正傳》不同的是,電影沒有殘障男孩創造奇蹟的勵志雞湯,馬修最終沒有離開醫院。
但它仍舊讓人感到熱血、並為之灑一把感動淚的一點在於,看似毫無希望的人生也從來沒有被放棄。
當所有醫生甚至他的姐姐都覺得他沒救的時候,父母依然沒有離棄他。
馬特的爸爸曾對他說「人們以為星星是靜止的,其實不是。星星一直在動。只有我們,地球上的人們,以為它們是靜止的。」
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靈魂可能被困在軀殼裡,但靈魂絕不是死寂的。
約翰之子
提到尋親的故事,你會想到什麼?
你去尋找幾十年未見面的老父親,卻看到他成家又立業,自己還是個私生子,更糟糕的是,你發現自己與有情人終成兄妹?
這些狗血情節,這部電影全部中招,更狗血的是,看完後卻覺得一點都不狗血,反而溫馨治癒。
馬修是一個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不普通的是,他三十多年沒見過自己親生父親。
直到有一天接到神秘電話,聽說自己生父溺水身亡了。
即便如此,他還是毅然踏上尋親之路,哪怕只了解下父親生前的事也好。
到達之後,他聽說父親的遺體打撈不到,而在異鄉陪伴他的,是父親的好友皮埃爾……
不少網友將《約翰之子》與《海邊的曼徹斯特》一起比較。
如果說《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討論人生遺憾的電影,一喪到底。
那麼《約翰之子》則是一部討論人生遺憾能否彌補的電影,喪中帶暖,多出一絲溫情。
無邊無界
伊朗這個國家很特別,政治環境烏七八糟,偏偏有兩樣東西,戳痛我們國產的脊樑。
一是伊朗足球,簡直可以稱得上「亞洲之光」。
還有一個,就是電影,在比我們還嚴的審查制度下,我們只能被割韭菜,伊朗電影卻憑著兒童片這股清流在國際上屢屢收割大獎。
《無邊無界》就是一部感人的兒童電影。
如同名著《小王子》里,小王子獨自生活在B612小行星上,日常是給星球除除草,直到有一天一粒玫瑰種子闖入了他的生活。
電影里的主角是伊朗版小王子,他每天游游水釣釣魚再把魚晾成大魚乾,獨自過著安寧平靜的生活。
直到有天在他的地盤闖進來另一個男孩,用槍指著他。
還抱回另一個小嬰兒。
他的平靜生活徹底被打破……
論拍兒童電影,伊朗可以稱得上全世界最牛氣了。
這部《無邊無界》更是從兒童的視角,以一種疏離政治的淡淡方式表達反戰的思想,不得不贊棋高一著。
大河之歌
從去年《摔跤吧爸爸》在我國席捲13億票房開始,印度電影正式在國內迎來高光時刻。
曾幾何時,提起印度電影,我們的印象還是:飄揚的紗麗、揚起塵埃的大篷車,一言不合就尬舞開撩的男女演員們。
而這一部,也是一部印度老片,卻質量上乘。
它是印度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導演大師——沙薩耶吉特·雷伊——享譽國際影壇的巨作。
在第18屆威尼斯電影節摘得金獅獎,算是印度最早在國際上C位出道的影片之一。
《大河之歌》是「阿普三部曲」的第二部,它的前作《大地之歌》更被譽為「第一部印度電影」。
情節上也承接《大地之歌》,講男孩阿普的成長故事。
阿普隨爸媽來到貝納瑞斯之後,日子窮得叮噹響,經常幫媽媽跟鄰居借東西,生活十分拮据。
禍不單行,他爸爸去河邊進行晚禱的時候,從樓梯上意外摔下來,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好在老天在考驗阿普的同時也眷顧著他,阿普人窮志不窮,他學習的信心非常堅定,並在學校得到了先生的寵愛,得到了去大城市讀書的機會。
而在阿普成長的背後,是母親獨自默默無聞的付出。
雖然希望他成為神父,但得知阿普的夢想後還是選擇支持他。
阿普離家上學了,是母親一個人守候在家,他回家了,是母親在他睡著時用扇子為他扇風。
而當母親生病了,卻不願讓鄰居寫信通知阿普,因為擔心打擾他的學習。
看到這裡終於明白為什麼叫《大河之歌》了。
恆河就是印度的母親河,大河之歌,就是母愛之歌。
我是古巴
提到冷門佳片,絕對少不了這一部。豆瓣評分9分,好於97%的劇情片。
看過的胖友們都對它交口稱讚,說它是一場電影語言的革命。
對它頂禮膜拜的追隨者中,更不乏許多大師級別的人物。
比如「電影教父」科波拉就曾盛讚它:這是一部近十年來最偉大的電影。
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我是古巴》是一部地域性很強的片子,導演米哈伊爾,用他上帝之眼一般的長鏡頭,行雲流水地將一個真實的古巴詩意地展現出來。
不過,相比我們常看到的那些讚美大好河山勤勞人民的「真·頌歌片」,這部「假·宣傳片」不知高了多少個段位。
電影從一個叫做貝蒂的古巴女子講起,她在燈紅酒綠的高級酒吧里,不情不願地被一個講英語的白人拉著喝酒、跳舞。
甚至不得不把這位高貴的客人帶回自己破舊的小家,廉價地出賣了自己的身體。
誰知,第二天早上剛起來,更要命的事發生了,不久前才要帶自己去教堂結婚的男友回來,撞了個正著。
面對比自己高階級的趾高氣揚的白人,男友只能敢怒不敢言。
這是電影所講的第一個故事。
在這裡,貝蒂和男友就是古巴,白人自然是美帝國主義。
終於明白,這不是一部愉悅的地域風光電影,而是融合了個人與民族的深沉歷史。
影片中加入的旁白更是神來之筆,使人在為畫面和情節震撼之餘更回味不盡。
「我是古巴,為了你,我是賭場,我是酒吧,我是酒店,我是妓院。
但是這些幼童和老嫗伸出的乞討的手,也是我。」
底特律
提到好萊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一定榜上有名,並且還是大魔王的級別,相當於張怡寧在乒乓球界的地位。
2008年奧斯卡頒獎禮上,凱瑟琳·畢格羅就憑藉《拆彈部隊》打敗了前夫卡梅隆的《阿凡達》,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項大獎,成為史上第一位奧斯卡最佳女導演。
曾有媒體評價:「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凱瑟琳·畢格羅最擅長執導的卻是充滿陽剛之氣的動作電影,喜歡荷槍實彈的火爆場面和赤手空拳的格鬥,而不是那些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確實,從冒險動作片《驚爆點》到反恐題材的《刺殺本拉登》,畢格羅的作品都充滿了一種男子英雄氣概。
《底特律》也是她充滿陽剛氣的另一部佳作,改編自一場真實歷史事件,那是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種族騷亂之一。
故事發生在60年代的底特律,白人帶走了金錢和工作,種族問題劍拔弩張。人人平等的承諾,顯然是一個泡影。
黑人經營的酒吧遭到突襲,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事件。
當局當然要趕緊平息眾怒,然而好巧不巧,政府派出的維護治安的警察中,有一名極端種族主義者——克勞斯,這對事態無疑是火上澆油。
克勞斯有一個慣用伎倆,就是假裝開槍嚇唬黑人,有一次卻真的出事了,他的一個白人同事真的開槍打死了一個黑人……事情的發展變得無法控制。
這是一部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難得的是,畢格羅作為白人卻為黑人發聲。
更難得的是,畢格羅作為紀實的大師,沒有假惺惺地給予未來一個人人平等的希望,而是一喪到底地將這個令人泄氣的世界展示出來。
據說周二才是一周中最難捱的一天,還不刷刷好片蓄積能量?


※午飯毒聞:《紅海行動》紅海行動將出征奧斯卡
※這麼好的大片,打不過郭敬明?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