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嶽九真觀:王天師施茶募捐,唐玄宗厚賜金帛

南嶽九真觀:王天師施茶募捐,唐玄宗厚賜金帛

南嶽衡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道觀眾多。據清代李元度《南嶽志》記載,南嶽自西晉初即有棲真觀、南嶽觀,以後各代多有興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紅牆碧瓦,綠樹濃蔭,名山小築,風物極佳。

南嶽道觀中,規模最大的當屬九真觀。九真觀又名九仙觀,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相傳自西晉至南朝時期,先後有陳興明、施存、尹道全、徐靈期、陳慧度、張曇要、張如珍、王靈輿、鄧郁之等九位真人在此飛升成仙,故而得名。南朝梁元帝曾御賜《九真觀碑》,九真觀由此在道教界聲名遠播。

不過,到了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由於南嶽道教蓬勃發展,道觀數量大增,觀宇陳舊的九真觀逐漸喪失了先前的突出地位。開元元年(713年),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雲遊至南嶽,未住九真觀,而是在九真觀北一里處結庵修鍊,不知道是不是嫌棄九真觀過於破敗。

南嶽衡山

眼看九真觀日趨沒落,九真觀中一位叫王仙嶠的行者憂心忡忡。行者是指在道觀中服勞役而未正式出家的人。也就是說,王仙嶠當時還不是道士身份,可他卻在為九真觀的前途擔憂。唐代李沖昭所著《南嶽小錄·九真觀》中說,王仙嶠「道性沖昭,有非常之志」,意思是他具有虛靜、明顯的學道性格,並且志向遠大。九真觀後來能夠擺脫困境,走出危機,全靠這位行者不辭辛勞,無私奉獻。

要振興九真觀,當務之急是修繕觀宇。可修繕觀宇需要一筆巨大費用,經濟拮据的九真觀根本無力承擔。怎麼辦?王仙嶠決定獨自外出募捐。

唐代佛道兩教興盛,不僅民間樂於捐助,朝廷也經常向寺廟和道觀撥款賜物。由於民間募捐金額小且籌款慢,遠水難解近渴,王仙嶠決定將朝廷作為重點募捐對象。然而,想得到朝廷的捐助或賞賜,通常需要豐富的人脈關係,要麼是得寵於皇帝,要麼是機緣巧合。這些條件王仙嶠都不具備。不過,在王仙嶠眼裡,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沒有條件那就創造條件。

南嶽衡山終年雲霧繚繞,茶樹生長茂盛。南嶽出產的茶葉是當時的貢品。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中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的記載。王仙嶠進京募捐前,特意收購了200餘壺南嶽茶,作為募捐活動的敲門磚。《老子》中有「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之說,意思是要想獲取,必先給予。不知道王仙嶠是否受了這句話的啟發。

南嶽衡山

到了京城長安,王仙嶠每天攜帶茶具,於城內免費施茶。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遇上了唐玄宗身邊最得寵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發現這位施茶人行為舉止超然脫俗,不同凡響,甚覺好奇,便問他從何而來。王仙嶠回答說:「我是南嶽衡山九真觀的行者,只因所住的九真觀殿宇破落,特帶南嶽山中茶進京募捐。」高力士大概是被王仙嶠的執著精神感動了,便將這事告訴了唐玄宗。

唐玄宗是一位崇尚道教的皇帝,聽說有行者對道觀如此用心,立馬召見。王仙嶠長得眉目清秀,風度超逸,想必很符合唐玄宗的審美觀,一見面就頗有好感。唐玄宗問他有何願望。王仙嶠乖巧地回答說:「願鬱郁家國盛,濟濟經道興。」意思就是,希望國家繁榮昌盛,道教興旺發達。唐玄宗一聽龍顏大悅,當即讓他在宮中內殿披上道衣,正式出家,並厚賜金帛,令其回南嶽衡山修繕九真觀。

幾年後,九真觀被修繕一新,慢慢恢復了在南嶽道觀中的優勢地位。王仙嶠則師從司馬承禎,道行越來越高,後被唐玄宗封為天師。天寶十二年(753年),唐玄宗又詔令衡州府鑄造重達4000餘斤的銅鐘一口,上刻御制鐘銘「鑄於郡,懸於觀,天長地久福無算」,另加大筆銀兩,捐贈於九真觀。

唐代以後,九真觀曾多次重修,觀宇不斷擴大,氣勢愈發雄偉。一直至1949年,九真觀仍是南嶽規模最大的道觀。遺憾的是,1958年南嶽修水庫,水位止於觀前。1966年水庫加高水壩,道觀被淹沒。千年道觀從此不復存在。(文/謝志東)

南嶽衡山

【參考文獻】

1、(唐)李沖昭《南嶽小錄·九真觀》

2、(清)李元度《南嶽志》

3、《衡陽市志·九真觀》

俗世奇人(足本)

¥20.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皇帝女兒也愁嫁:尉遲敬德拒婚公主之原因分析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