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難怪被看不起:歐洲武術豁出命真打,中國武術把想真打的人當賊防

難怪被看不起:歐洲武術豁出命真打,中國武術把想真打的人當賊防

硬領襯衫是可以擋住砍刀救命的

筆者20歲出頭、年輕氣盛的時候,差點死於、也差點致人死於街頭械鬥。在走完正當防衛的司法程序以後,花了幾年時間拜師學藝;期間在徒手拳腳上花的心思不多,主要練習的都是短刀與短棍。特別剛學的那會兒,筆者和很多初入門的刀友一樣;非常沉迷那些看起來看起來巨大威猛的所謂「戰術直刀」,全長不過30厘米左右,刀身最大厚度竟然有7毫米甚至9毫米。

極端智商系列:當年筆者也上當過

在有限的尺寸長度下,大多數短刀從來不用在格鬥中考慮形變的問題。對於無護甲的格鬥來說,這類刀具根本就是過度強壯了;而重量的增加,則必定會拖累動作的速度與敏捷性(最短時間內變速、變向)。雖說短刀撐死也就是那麼大的一坨鐵,厚一點又能重哪去;但是在貼身的短刀格鬥中,誰知道因為變重而慢了的那一點速度,會不會正好就足以致命呢?

僅以結論來說,對這種30厘米以內的短刀,筆者個人的選擇是最大厚度3-4毫米之間的帶護手雙刃設計。只是在那個時候,筆者從沒想到,會在自己使用的冷兵器(反曲弓除外)上,遭遇由於彈性/振動問題而被制約攻擊能力的問題。

雙手劍

後來筆者在研究歐洲科學史時,對文藝復興時代,物理與幾何學發展對歐洲傳統武術的影響特別有興趣;最後沒忍住,又一頭跳進了歐式雙手劍術的大坑。一年多前,筆者獨自駕車,日行一千四百公里搬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定居,這幾把刀劍也始終片刻不離——不知道這算不算仗劍天涯?

很多沒有接觸過傳統冷兵器、特別是印象來自於動作影視劇、遊戲的人;都會誤認為雙手劍非常沉重,用起來基本等於掄著結實的長鐵條亂砸。但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和徒手格鬥不同,無甲者之間的短刀/長劍格鬥,幾乎沒有容錯率可言;格擋和閃避哪怕只是失敗一次,都足以被對方得手而致死。如果沒有攻擊範圍(長度)的優勢,那劍手就絕對不值得為之付出速度與敏捷上的代價。

長劍不能過重,否則控劍遲鈍的劍手和死人沒區別。特別是格鬥刀劍對指向調整的靈活性和準確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整體的重心必須靠後;這使得相當一部分重量必須分配在護手和手柄上,並且還需要加以額外的末端配重設計。

厚度分別是2.5、3、6毫米

這使得劍身的重量被進一步限制,合理厚度必須被控制的相對較小。筆者這把1.2米長的劍,劍身最厚處6毫米,重量只有1.4公斤。有限的重量、較大的長度,使得劍身在側向上的剛度非常差。只要用力拍動劍柄末端的配重體,劍尖左右擺盪的振動幅度可以達到10厘米;而劍尖後的1/4處卻存在很小的安定範圍——前後都在擺動,只有這裡靜止。

如果要用這把劍與人格鬥,筆者會盡量嘗試用劍尖高速掠過、或者刺擊對方的軟質要害——如頸動脈,以獲得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攻擊範圍。但是要試圖斬斷對方的粗壯骨骼部位或者武器木杆部分,筆者會儘可能選擇劍尖之後、劍身全長1/4的地方。

注意劍上箭頭的位置

箭頭所在位置,就是劈斬的安定點

一旦使用劍尖去劈斬,劍身極可能會出現強烈的扭轉變形和振動,一方面侵徹目標的阻力激增,另一方面劍手的大部分力量也會被消耗在劍身扭轉變形中,而不是目標身上。只有劍尖後方的1/4安定處,才能最大可靠性的承受住劍手竭盡全力的爆發、與目標硬碰硬。

在重量與彈性/振動的制約下,典型歐式雙手劍的選擇設計,是犧牲一部分劈斬能力,用較輕的重量換取靈活性。國內很多人對於歐式雙手劍術「就是肌肉棒子硬懟」「粗糙」「沒技術含量」的印象,實際上正是對包括劍術在內、所有類型格鬥都沒有形成正確認識的結果。真實的格鬥技能訓練不是RPG遊戲加點,沒有任何一種格鬥技術不需要足夠的力量作為支撐。即使是被很多人覺得軟趴趴的花劍,其劍術一樣要求劍手具備優秀的力量素質——任何一個職業花劍手,爆發力都是非常可怕的。

歐洲歷史武術愛好者對抗

國內傳武劍術有不少看起來精妙絕倫、乃至於仙氣盎然的「殺招」套路演示,看起來非常唬人——但針對實戰而言就是扯淡的花架子。原因很簡單,這些動作在真正的高強度對抗中無法重現;比如很多防守反殺前的格擋招式,在真正面臨對手充滿爆發力一擊時,由於力臂大小等物理因素的制約,需要遠遠超出人生理極限的力量才可能完成。

歐洲歷史武術劍術比賽

即使是不開鋒、劍頭有保護措施的訓練劍;如果沒有護具,這一劍下去也是大概率要死人的

中國主流的武術劍術比賽,這麼握劍是什麼意思?

沒有力量就沒有速度,沒有力量就沒有敏捷,沒有力量就沒有在激烈對抗中維持動作不走形的能力——沒有力量就沒有真正的 技術。不論一個人練的是何種格鬥技能,如果他沒有足夠強度的力量訓練,那麼無外乎兩種可能:他是騙子,或者他被騙子給騙了。

不能打練什麼武?

近些年以來,歐洲對傳統武術的發掘整理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進步之快堪稱神速。這其中最終為重要的因素,還是高強對的對抗訓練和競賽——正是在這種如果失去護具保護、訓練劍都能把人劈死劈殘的對抗環境中,劍術體系的發展才能真正的去偽存真,完成自我證偽和糾錯過程。

相比之下,國內主流武術界的傳統劍術發展在幹嘛?最大的作用,也就是提供幾個漂亮小姐姐的有氧器械體操表演罷了。

如果想第一時間獲取深度軍事分析文章、向作者提問互動、關注作者又在國內的專著文獻中挖掘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信息,請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候知健」或者「txzzhz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候知健 的精彩文章:

蘇57因沒錢而短命:鈦合金僅占結構18%,比F15都低一半!
運20是不是電傳飛控飛機?因機械飛控無法使用殲20式側桿駕駛

TAG:候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