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行者為法而來 不為攀緣 不趟是非

行者為法而來 不為攀緣 不趟是非

十行品是入善思惟三昧。善思惟,從這一個情境中來講行法,善思惟是說他已經了解,思惟是正確的。

修行的次第是一個公式,在不同的宗派里,不同的大德所作的指導,他有不同的指導方式,在哪個道場依止哪個善知識,或者修學哪個法門,只有依照那邊的指導去修學。我們這裡的模式是華嚴的模式,華嚴是宏觀佛法中的最宏觀的一個部分,我們把這個部分用新的名詞來講叫做普賢乘。

普賢乘告訴我們,假如眾生未生信,就令生信,攝受他,假如攝受不到那就別講了。跟一個還沒有學佛的人,要怎麼攝受,就是要跟他做朋友,讓他先能接納你,這是最重要的。第一個要先讓人家接納你,這個是攝受;不能攝受他,眾生不接納你,沒有用。

今天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在社會上亂來,還以為是在很積極的在度眾生,但是讓眾生一見到就頭痛,人家都不接納。

攝受眾生,就是讓眾生接納你。當他接納你以後,看他信不信三寶,他不信,不要緊,令信,令他信,要怎麼令他信呢?這就是你的第一個智慧。

信還不算,已生信要令解,讓他了解佛法是什麼,什麼叫因果,不是他做的你高興的就功德無量,他做的你不高興的,要背因果。不是依據你的好惡來的,他是一個絕對的客觀,他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要怎麼運用。

第二個智慧讓他能解佛法,不但因果輪迴,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那已解的,能解,有善思惟,就令行;能行、已行就令發願,這就是行願。

願要大,有願才能擴大,沒願不能擴大。發願就要發你做不到的,那才會擴大,才會超越自己。願是人家做不到,而你去做,所以已行要發願,這個叫行願。

行願是從因地向果地的,叫行願,我們也叫願行,願行是指由果地到因地,我們修這個法門,叫做果地覺因地心,所以就講願行。講願行是把標杆立起來,朝著標杆前進。

行願是指已經做了,還有更多的,更大的長程目標,在等著你去完成他,這個叫行願。所以行願跟願行的定義是有些不同。

到發願就是迴向,迴向我們叫擴大,已發願就令證入,證入就是登地菩薩。已證入,令等佛,要他成佛,等於佛了,跟佛齊高,從隨分覺要到圓滿覺,就是已經到了要跟佛一樣的時候,這個時候要教你的,是十定、十忍、十通。十忍,忍就是智慧,十種智慧。

這是從整個法界來看,要怎麼入法界的一個次第。每一個大德的指導是不一樣的,通常所謂的禪宗大德,有些好簡,二分法,三分法,兩個階段、三個階段,這樣教學簡單,而且空間大,彈性比較大,比較活潑。

華嚴是六位行法,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六個次第很清楚。有的比這個更微細,像唯識,還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密麻麻的,跟一部詞典差不多,太微細了。有人喜歡這樣,喜歡這樣就這樣,沒有說什麼不好,這是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大德,不同的教導方式。

在選擇道場,選擇善知識,選擇法門,是從這樣子去看的,要選到惡知識,就沒辦法,那叫沒眼珠,證明沒有擇法覺分,談這個部分是設定你已有擇法覺分。

進入道場,不管哪個道場,依止善知識;不管依止哪個善知識,修學法門;不管修學哪個法門,要知道,為法而來,不要為著是非而來,不要為著人家都跟你攀援而來。

為什麼講十行的時候要入善思維三昧,它是個背景,心境在善思維三昧中,就是從十住是令解,解了以後要令行,要教十行位的時候,就善思維三昧出來!(海雲導師講十行,圓明提綱撮要Ⅲ1-12)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吼 的精彩文章:

愛欲是一切惡法的根源
錯誤是覺悟之母 勇於突破思維模式的單行道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