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胃痛、胃脹、食慾差!怎麼辦?中醫妙法解煩憂

胃痛、胃脹、食慾差!怎麼辦?中醫妙法解煩憂

出處:《世中聯名老中醫典型醫案》

醫生:李振華

科室:中醫內科

姓名:胡某

性別:女

就診時間:9:40

節氣:大暑後第7天

主訴:噯氣4年,胃痛1年余。

現病史:患者長期在外打工,於2001年出現噯氣,經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又於2004年4月份出現胃脘疼痛,脘腹痞滿。自出現胃痛後,噯氣嚴重,食後更甚。近半年內又出現頭暈,頭暈時視物不旋轉。因噯氣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近聞李老善治脾胃疾病,故特來求李老診治,現噯氣頻繁,食後更甚,胃脘隱痛,脘腹脹滿,頭暈,飲食減少,二便正常。

既往史:素日身體健康。

個人史:出生於豫東,較長期在鄭州居住。

過敏史:無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婚育史:育有一女。

家族史:無遺傳性疾病。

舌質:淡,體胖大

舌苔:白膩

脈象:細脈,弦脈

輔助檢查:2005年7月20日彩超檢查:慢性膽囊炎。 2005年3月彩色多普勒:腦供血不足,腦血管三處狹窄。

辨證分析:本例噯氣,由於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土壅傷肝,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所致。肝氣上逆,胃失和降則噯氣不止;脾虛健運失職則胃脘隱痛,飲食減少,脘腹痞脹;肝鬱氣逆上沖則頭暈;舌體胖大,苔白膩為脾虛濕蘊,脈弦為肝鬱。治宜健脾疏肝,和胃降逆。用李氏香砂溫中湯健脾疏肝和胃,藥用白朮、雲苓、陳皮、半夏、砂仁、川朴、木香、桂枝、白芍、甘草健脾溫中,和胃降逆;香附、西茴、烏葯疏肝理氣;加丁香、柿蒂、大黃炭以降逆止噯;蘿蔔種下氣消脹除滿,白寇仁、佛手芳香化濕濁。

中醫診斷:噯氣

西醫診斷:1.慢性膽囊炎

2.慢性胃炎

治則治法:健脾疏肝,和胃降逆。

方名:香砂溫中湯加味

方劑組成:白朮10g 茯苓15g 陳皮10g 半夏10g 香附10g 砂仁8g 厚朴10g 木香6g 桂枝6g 白芍12g 西茴10g 烏葯10g 丁香5g 柿蒂15g 蘿蔔種18g 白蔻仁10g 佛手12g 大黃炭12g 甘草3g

用法:10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水煎。

醫囑:保持情志舒暢;飲食清淡,定時少食多餐;勿使過勞。

【二診】

就診時間:2005-08-23

病情變化:服上藥後噯氣已經停止,胃痛基本消失,停葯後近二日仍有胃痛但不甚,飲食好轉,食慾增強。

舌質:淡舌體略胖大

舌苔:薄白稍膩

脈象:細脈,弦脈

辨證分析:服藥後噯氣停止,胃痛基本消失,停葯又痛,飲食增強,病已基本痊癒。脾虛還未全部恢復,改用健脾和胃之香砂六君子丸以鞏固療效。

方劑組成:香砂六君子丸

用法:4劑,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水泛為丸。

醫囑:飲食清淡,忌油膩;注意勞逸適度。

【三診】

就診時間:2005-08-09

病情變化:噯氣大為減輕,胃痛脹滿亦減輕,食後仍有脹痛不舒,頭暈減輕,飲食增加。

舌質:淡舌體胖大

舌苔:白膩

脈象:細脈,弦脈

辨證分析:服上方葯後,噯氣減輕,胃痛脹滿亦減輕,頭暈減輕,飲食增加,說明方證相符,脾氣正在恢復健運,肝氣亦舒,胃氣和降,效不更方。仍以健脾疏肝,和胃降逆之法,在上述香砂溫中方藥物基礎上加吳芋子、枳實以加重溫中和胃降逆之力繼續治之。

方劑組成:白朮10g 茯苓15g 陳皮10g 半夏10g 香附10g 砂仁8g 厚朴10g 木香6g 桂枝6g 白芍12g 西茴10g 烏葯10g 丁香5g 柿蒂15g 蘿蔔種18g 白寇仁10g 佛手12g 大黃炭12g 吳芋子5g 枳實10g 甘草3g

用法:10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水煎。

醫囑:保持情志舒暢;飲食清淡,定時少食多餐;勿使過勞。

按語:本例噯氣屬肝胃不和。根據脾虛肝鬱,肝胃不和,胃氣上逆的病理,用健脾疏肝,理氣和胃,溫中降逆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李老治療噯氣日久,長期不愈用大黃炭,認為久病多寒多積多瘀,大黃雖苦寒泄熱,但用大黃配以吳芋、丁香等溫熱之品可「反其氣而取其味」而泄寒積,且制炭亦減其苦寒之氣,此為李老用藥之特點。



難言之隱,問中醫智庫!

專業醫生為您一對一制定個性化調理方案

點擊【了解更多】??,立即進入諮詢頁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鼻腔干癢痛,換季引起的鼻炎問題,必須這樣解!
陳彤雲治療痤瘡驗案一則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