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以改革為動力 紮實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

以改革為動力 紮實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

摘 要:應用型大學建設問題,表象上是如何合理劃分大學類別,其實質是高等教育、高校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更新辦學理念,要在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教師培養機制、高校評價體系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此推動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建設。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辦學理念和體制;人才培養;教師培養;高校評價

回顧歷史,應用型大學的產生髮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早在19世紀30年代,伴隨著工業革命開展,英國掀起了著名的「新大學運動」,以倫敦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為首的一批新型城市大學應運而生,改變了英國的高等教育結構。20世紀80年代,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託中心城市,集中興辦了一批新大學,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生產、建設、管理一線培養了大批人才。截至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已達2,631所,其中本科高校1,243所,在校生達到3,700萬人,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但是,舉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普及,提高民眾的文化素養,而且還應該與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水平相適應,為科技創新、經濟轉型、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提升提供新的動力。

事實上,建設應用型大學的思考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就開始了有關的討論。當時的意見焦點是:北京已經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國家重點大學,還要不要再建高校?需要建設什麼類型的高校?為了破解這一命題,包括北京聯合大學在內的一批高校苦苦思索、孜孜以求,最終確定選擇應用型大學作為發展目標。要實現認識上的突破,需要克服三種心理狀態:一是「不忍心」;無論是建校歷史較長的「老本科校」還是新建院校,對「大學」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綜合性」「學術型」為大學最高層次的認識上並作為追求的目標,不情願淡化學術、學科概念,擔心為此會降低學校的地位。二是「不甘心」;很多大學的管理者和教師,「出身」於研究型大學,學術上有較深的造詣,對學科建設的路徑十分熟悉,擔心強調「應用型」會降低他們在學術界的地位和聲望,影響發展前途。三是「不放心」;在國家對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政不斷出台的背景下,擔心選擇「應用型」會影響學校的排名和社會聲譽,進而造成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的力度下降,對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長期性和持續性心存疑慮。

今天,我們對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認識,應該提升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解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高度,與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相適應,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創新驅動和內涵式發展,實現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

更新辦學理念,堅定辦「地方性、應用型」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辦學理念是大學發展的指航燈。應用型大學的活力源泉是立足地方、服務行業。為什麼要立足地方?一般說,由於財政投入隸屬關係,或者學校辦學佔用了地方的空間資源,作為回報,這些學校應該為地方服務。但是,如果從人力資源市場供需角度來看,區域對人才的需求是客觀的,誰能滿足這種需求,誰將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的過程中,大學畢業生在行業、企業及崗位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大學在立足地方的認識上,除了隸屬意識、情感意識之外,更應該具有強烈的市場導向意識。

立足地方要了解地方。要深入了解所在區域的發展規劃、產業結構、功能定位,了解區域發展變化的歷史脈絡、經濟社會和人文特點,從中選取與學校發展目標的結合點。立足地方要融入地方。要發揮高校智力和人才的優勢,在廣度和深度上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成為地方政府、企業的「智庫」「智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分離」的緊密型關係。

從國際上看,應用型大學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斷提升,如德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就是由綜合性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組成的「雙類型高等教育體系」,這種體系模式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借鑒。在實踐中,儘管很多高校顯示出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興趣,但真正勇於以建設應用型大學為目標的學校為數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對「應用型」的把握不準確。應用型大學建設的著力點應放在人才培養上。基於深入細緻的人才市場調查研究,確定應用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加快調整專業設置、改造課程體系、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修訂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標準,營造有助於學生成長的校園文化。

改革辦學體制,對接產業開放辦學,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必由之路,脫離產業、行業、企業,應用型大學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校辦學模式的慣性和強化管理體制所產生的影響,使大學與社會的隔閡、「教學用」相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行業、企業得不到符合素質要求的人才,高校得不到行業企業發展的前沿信息的問題同時存在,在有些領域中甚至更突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吸收多樣化的資源支持辦學。

第一,打開校門,吸引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產教融和、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人才互動、資源共享、信息共用。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辦學指導委員會、專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制度,找准高校與行業企業利益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引入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就是要通過對行業企業的了解,解讀諸如「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在相應的行業企業中的規劃、計劃及其對人才的需求,從而確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規格。

第二,創造條件,鼓勵、引導教師和學生走進行業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標準,不同行業有不同內涵,只有走進行業、企業,近距離觀察、體驗崗位實踐,才可能找到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和評價標準制定的科學依據。同時,感受行業、企業的運轉氛圍,促進課程內外的互動對於提升師生對專業內涵的理解及認同度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政策激勵,政府要為校企雙方的合作提供動力。產教融合的效果是雙贏。但是,在不同的區域和領域,受政策環境的制約,往往遇到各種障礙,使得合作雙方的行為難以深入、持續。因此,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給與關注和支持。北京市最近提出,要構建大學生實習體系,通過政府補貼等優惠政策,對企事業單位接收學生實習給與鼓勵,同時鼓勵政府機關開放一些部門供大學生實習。相信這一舉措會對產教融合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大學要始終思考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應用型大學建設中,更是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精心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把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通過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和實踐環節逐一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成為畢業生的質量標誌。應用型人才培養重在實踐性,他們的功能主要是在實踐中使科研成果和技術成果得到有效的應用,產生出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種實踐性具體體現在:分析問題能力的系統化、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化、面對崗位發展的職業化。

專業和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載體,專業的類型定位、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決定了大學培養的人才類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作為應用型大學,應及時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優化專業結構,突出應用型專業建設,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解決緊缺人才的需求問題,形成一批在區域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優勢專業。目前,北京市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為了加強本科專業建設,提出實施北京高校一流專業建設計劃,並遴選了一批一流專業,統籌推進基礎類、應用類專業建設及發展,以引導高校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強化優勢特色,這一做法將會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應用型大學要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組人才培養結構,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促進行業、企業與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深度融合,激發學校的活力,最大程度地滿足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特別是要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應用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拓展實踐教學形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開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改革教師培養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和應用科研能力

師資隊伍建設是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難點和重點。近年來,高校師資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年教師比例較高,很多青年教師來自於研究型大學,學歷水平高、專業素養好,但缺乏實踐經驗,在從事應用型教學和科研方面適應能力弱。在「雙師型」隊伍建設方面也遇到難題,從現行的教師培養和工程師、技師培養的模式上看,「雙師」的標準很難達到,往往是一長一短,不相協調。因此,需要高校採取多種措施,儘快幫助教師按照應用型大學教學的要求具備能力素質。一是選派教師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在實踐中進行教學思考和體驗,並把對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和教學案例。二是創新教師培訓方式,實行教師培訓校內外結合,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相結合,把對教師能力水平的評價列入教師業務考核中。三是選聘行業、企業中的能工巧匠、業務骨幹、技術能手做實踐課教師,在傳授技能的同時,傳承行業文化,培養企業精神。

一方面,學校要與行業、企業聯合,合作開展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形成雙向互動的合作機制;另一方面,要以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為導向,鼓勵廣大師生廣泛開展科技服務和應用性創新活動,並努力將科學研究成果引入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轉化為服務社會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加強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薪酬激勵、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建設一支既精通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

改革高校評價體系和方法,完善應用型大學制度建設

應用型大學在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上與研究型大學不同,在探索和實踐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大學之路上,需要圍繞「應用型」不斷地在制度和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涉及學校的產學研製度、專業建設和調整制度、學分制、創新創業制度、質量保障制度等。其中,評價制度尤為關鍵。評價是一種導向,建設應用型大學,就需要按照應用型的標準來評價學校的發展、學科專業的建設、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學生的學習成果等。在政府層面,需要做好分類發展、分類指導,鼓勵地方高校在應用型發展方面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在學校層面,一是需要重視和加強專業評估,調整專業發展方向,支持應用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二是需要調整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培育鼓勵教師將精力投入到應用型教學活動中,主動開展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產業調查、社會實踐、課題研究,創造更多的應用型教學經驗;三是需要調整學生考核評價制度,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參與式學習,在課程學習的同時積累對行業企業實踐感受的經歷和經驗,增加實踐、實習、實訓和創新創業方面的學分。

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我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還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時期。需要在包括頂層設計、評價標準、投入機制、質量保障、環境創設等重要環節上深入研究並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作者缐聯平,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