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伊朗曾是以色列鐵哥們?送去千萬噸石油 聯手搞核武研導彈

伊朗曾是以色列鐵哥們?送去千萬噸石油 聯手搞核武研導彈

在巴列維王朝時代,同屬親美陣營的伊朗與以色列大部分時間裡都保持著「准盟友」的親密關係,而且這一時期的伊朗(波斯民族為主體)與阿拉伯世界矛盾分歧很大,對於阿以爆發衝突持「作壁上觀」甚至幸災樂禍的心態,而走政教分離世俗路線的巴列維國王也不像後來霍梅尼政府那樣看重宗派和文化衝突。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3月10日)爆發時,巴列維國王正忙於鞏固自身統治。就在前一兩年,伊朗政府軍剛擊敗蘇聯扶持的亞塞拜然和庫爾德分裂武裝,收復了丟失7年之久的北方故土。

內政紛擾尚且自顧不暇,巴列維王朝哪裡顧得上摻和「八竿子打不著」的阿以衝突。因此這段時間裡,伊朗對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都保持著中立姿態,目的就是置身事外以維護自身利益。當然,伊朗也做了些表面文章假裝「支持」阿拉伯世界,比如2次投票反對巴以分治協議和反對以色列加入聯合國,但巴列維國王內心其實更希望以色列打勝仗,以便牽制哪些敵視自己的阿拉伯對手。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爆發時,伊朗與以色列的關係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早在1950年3月伊朗就決定「事實上承認」(發展關係但不互設公開外交機構)以色列獨立國家地位,並且在營救遭驅趕的伊拉克猶太人的問題上言行友善,這更博得了以色列對巴列維王朝的好感。而且,波斯人與猶太人的民間交往歷史悠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兩國不斷接近。

當然,美國居間牽線搭橋同樣是伊以關係持續升溫的重要外部因素,基於自身利益考量,特別是為了獲得美國的軍事、技術和資金援助,巴列維王朝對發展與以色列的關係採取了現實主義的態度。1953年在美國干預下,親阿仇以的摩薩台內閣垮台,巴列維國王重掌權柄,加速與以色列修好。

巴列維國王對於以色列在很短時間內就建立起一支勇猛善戰的現代化軍隊和繁榮發達的沙漠農業體系十分關注,希望能夠借鑒以方治國建軍的寶貴經驗,而以色列強大的情報部門摩薩德也為前者建立自家特務機關「薩瓦克」以鞏固王權提供了不少幫助。

不過,促使伊朗和以色列相互靠攏的最大因素卻是當時的埃及納賽爾革命和蘇聯勢力的滲入。1955年,蘇聯開始向埃及供應軍火,價值約2億美元的米格戰機、伊柳辛式轟炸機、各型坦克、火炮源源不斷運抵壓力山大港。納賽爾疏遠西方並拒絕承認以色列,還宣稱1956年初要解放巴勒斯坦。

隨著納賽爾一躍成為阿拉伯世界民族主義領袖,巴列維國王不僅生怕前者「推翻王權」那一套在本國重演,而且對納賽爾秉持的親蘇立場極為不滿,因為二戰期間蘇聯對伊朗長達5年的軍事佔領、扶植北部分離主義武裝、迫使父親禮薩汗退位的一幕幕歷史悲劇,都讓巴列維念念不忘、咬牙切齒,他當然不會對投向蘇聯懷抱的納賽爾有什麼好感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乎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時,伊朗繼續保持中立姿態,甚至在戰後還與以色列情報部門建立秘密合作關係,雙方共享情報,摩薩德則幫助「薩瓦克」培訓特工。1958年,以色列領導人本·古里安還致信巴列維國王,將之讚譽為古代波斯居魯士大帝那樣的偉大君主,雙方高層關係進一步融洽。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爆發時,伊以關係已進入「蜜月期」,雙方在北葉門內戰、庫爾德問題、能源合作等方面合作密切。特別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由於蘇聯切斷了對以石油供應,伊朗馬上伸出援助之手,成為以色列石油的主要供給國

僅1970年就有162艘油輪向以色列運去近1000萬噸伊朗原油,這可是一份厚禮,因為以色列自己根本用不了這麼多石油,多數富餘石油都被以方加價後賣給了歐洲國家。而且,巴列維國王為贏得農民擁護鞏固統治,也迫切需要引進以色列先進技術發展農業。

1962年德黑蘭以西約100公里處的加茲溫發生大地震,以色列聞訊馬上遊說世界銀行為伊朗提供了2000萬美元救災貸款,還派出大批農業技術人員趕赴災區幫助當地重建並取得可喜成果——加茲溫可灌溉農田從震前的2600公頃增至2.3萬公頃,水果栽培面積、小麥和西紅柿產量都增長至少4倍,當地家庭年均收入也連翻兩番達到620美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還在這一階段開始向伊朗提供軍火,比如1966年兩國就簽署了一份600萬美元的武器合同,以方據此向伊朗提供了35架美製二手戰機和大批106毫米反坦克無後坐力炮、120和160毫米重迫擊炮,雙方關係由此更上一層樓,以至於出現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伊朗政府向以色列表示祝賀的情景。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爆發時,伊朗已成為美國的中東「戰略支柱」和重要夥伴之一,自身實力也因為國際油價上漲而愈加雄厚,GDP增幅竟然在1973和1974年分別達到32%、42%,石油收入也猛增4倍

與此同時,中東大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1972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出人意料地驅逐了1萬名蘇聯軍事顧問,開始轉向親西方路線並與以色列媾和。而以色列接二連三的軍事勝利也讓伊朗逐漸認識到這個前者所富於的侵略性,就這樣,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開始調整對以關係,改為運用親阿拉伯策略來謀求中東霸主地位

1975年3月伊朗與當時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簽署了旨在緩和兩國緊張狀態的阿爾及爾協議,緊接著年底伊朗又在一項對以不利的聯合國決議上投了贊成票,這些新動向都令以色列頗為不滿。但是,鑒於本國在中東的孤立地位,以色列並不打算與伊朗撕破臉,而且雙方在情報、防務等領域仍有不少重大共同利益,1977年以色列甚至幫助伊朗秘密啟動了核計劃並與之聯合研發射程可達2000公里的反艦導彈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至9月)爆發時,雖然巴列維王朝已經垮台、敵視以色列的霍梅尼政府已大權在握,但由於當時伊朗深陷兩伊戰爭泥潭,實在無力直接干預數千里之外的黎巴嫩戰事。不過,其扶持的真主黨武裝卻在這場戰爭後迅速發展壯大,成了讓以色列最頭疼的地區對手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法老軍團難敵草寇?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武器雖精良也白搭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