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如果說倪瓚是出了名的「潔癖」,那麼,有「海派第一人」之稱的蒲華,也可以說是出了名的「邋遢」。

蒲華(1839—1911), 晚清畫家、書法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清末海派四傑」。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雲,號胥山野史、種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室名九琴十硯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劍膽琴心室、九琴十研樓。浙江省嘉興人。曾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只得秀才,從此絕念仕途,專心致志於藝術創作,後攜筆硯出遊四方,以賣畫為生,最後寓居上海。生性嗜酒,疏懶散漫,有「蒲邋遢」的雅號。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初露才華 無意功名

蒲華天資聰穎,深得外祖父姚磐石喜愛,出資供其到私塾讀書。對於繪畫,年少的蒲華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時常對著課堂里供奉的孔子畫像臨摹。有一次,先生在課本的背面發現畫有孔老夫子的肖像,就向蒲華提及此畫的來龍去脈,當獲悉是蒲華畫就時,大為驚喜。此畫像,雖只有巴掌大小的篇幅,但是神形兼備,很有點兒味道。

先生在課堂里拿出蒲華畫的孔夫子肖像,大為讚賞了一番,這給少年的蒲華帶來了極大的鼓勵。之後,他對學畫更來勁了,時不時的向父親索要畫圖的紙張。1853年,二十一歲的蒲華考中秀才,全家上下喜笑顏開,為之慶賀。可是這時的蒲華卻無意於功名,而是一頭鑽進書齋,除了閱讀各種畫論之外,還是時不時的揮筆習畫。只要能借到的臨摹的畫,他都視如經典,細細揣摩臨習。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竹石圖

伉儷情深,鍾此一人

蒲華22歲結婚,妻子繆曉花出身書香門第,也擅長書畫,兩個人感情極好,可謂是夫唱婦隨。繆曉花寫詩:「本來我是畫家兒,煅粉調脂擅一時。」蒲華答:「畫欲超群亦甚難,生綃香艷醉中觀。青衫紅雨春入夢,深感年年旅食寒。」詩歌唱答,琴瑟和諧,伉儷情篤,貧困相守。

當時嘉興城外的胥山風景幽雅,每逢端午、重陽時節,便會有舞文弄墨的朋友到胥山雅敘。年輕的蒲華興緻所至,也會夾上幾張精心臨摹的畫作,請高手點評,以求畫事長進。同樣能書會畫的妻子繆曉花,時不時的給奮進中的蒲華鼓勁打氣,希望他在畫事上有長進,並出人頭地。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山水四屏

1863年春末夏初,胥山雅集,人來如潮,各色人等次第而來,只為評出嘉興畫界當年的名次。蒲華也來了。當年的比賽規則是參賽者在一個時辰內畫一幅花卉扇面,畫好後上面以藍印花布蓋之,到時一起揭開亮相,由考官點評,以神形兼俱者勝。

少頃,各家畫作一一端將上來,當考官將其中一位畫家的藍花印布提起時,扇面上鮮艷的花卉栩栩如生,引得一隻彩蝶駐足,底下一片驚呼:此畫妙哉,竟騙過了蝴蝶的眼睛,頭籌非此畫莫屬。面對眾人驚訝的呼聲,蒲華氣定神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平靜地看著芸芸眾生。不一會兒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考官幾次欲揭開藍花印布,可就是不知從何下手。倒是邊上看熱鬧的人道出了玄機所在;「考官大人上當了,這是用筆畫出來的藍花印布啊!你怎麼揭得開呢?」

胥山斗畫人稱奇。蒲華從此在嘉興城裡名聲鵲起,他以藍花印布矇騙考官的故事,成了嘉興城鄉民眾廣為傳誦的故事。對於給自己帶來了好運的胥山,蒲華心存感激之心,之後,為紀念這一雅事,之後,他自號「胥山野史」,還刻了一方印章,每每有得意和畫作問世,都會鈐下此印。

1863年秋,蒲華32歲時,妻子不幸病亡。蒲華悲慟不已,在悼念的詩中有「十年結知己,貧賤良可哀」、「良緣何其短」的句子,說出了內心深切的悲痛。從此不再續娶,孑然一身至老。

第二年,他離家出走,從此寄情書畫,浪跡江湖,四海為家。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玉峰霄雪圖

結交知己 名燥日本

1864年冬,蒲華先到寧波,後來又去台州,一度還在太平、海門等縣做幕僚。因為不善於官場應酬,更不耐煩經常寫官樣文案,幾次都做不下去,最後只好寄居寺廟,賣畫為生。

蒲華不拘小節,經常不修邊幅,還常常醉酒,搞得油腥染身,所以被人稱作「蒲邋遢」。 見蒲華一到,甚至會故意藏起紙張,因蒲華不講究紙的好壞,逢紙即畫,有時還畫在糊窗紙上,時人戲稱他為「蒲邋遢」。然而當時的有識之士,特別是書畫界的同輩,已真正認識到他的非凡筆墨功力,說他下筆有奇氣。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1871年,蒲華在蘇州結識吳昌碩,兩個人很投緣,引為知音,交往達四十年之久。蒲華比吳昌碩大十二歲,他的藝術個性和藝術見解,對吳昌碩影響頗大。吳昌碩也尤為看重蒲華的藝術。據吳昌碩的長孫吳長鄴先生回憶,其祖父經常向他們提到蒲作英,他說:「祖父生前曾對我們講:蒲作英墨跡千萬要看重,我們家裡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書畫。」

蒲華生活雖然拮据,卻很大方。只要有人向他求書畫,他從不去算酬金多少,都是一口答應。而且喜歡當眾畫畫,用粗筆蘸大墨,宏幅巨制,一下子就可以畫好。這從他去日本後大受歡迎可以反映出來。1881年,春暖花開之際,蒲華東渡日本,名噪日本畫壇。

1894的冬天,蒲華終於結束了浪跡江湖的生涯,定居上海。

蒲華雖清貧,卻視金錢如糞土。每逢日本人用重金向他求畫,拿到錢後,他就去和朋友喝酒,或者去為妓女贖身,反正把錢花光為止。又因為住在妓院旁邊,他又把寓所叫做「不染廬」。有許多妓女跟他學習畫畫。朋友把他從妓院里拉出來,他還一步三回頭地叮囑這些女弟子:「臨帖、摹畫,不要忘記啊。」

成就卓著 享譽畫壇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蒲華晚年,筆老墨精,超邁絕倫。尤喜畫大幅巨幛,莽莽蒼蒼,蔚為大觀。蒲吳兩家粗豪奔放的畫風,使纖巧因襲之作大為遜色,儼然一新畫派崛起於滬上畫壇。聲名遠揚,鄉間舊友聊翩前來探望。蒲華盛情款待,視同至親。而於阿堵之物,素所輕視。清末多災荒,他同高邕之等發起組織「豫園書畫善會」,義賣書畫以助賑。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蒲作英自己的詩作結:"胸襟瀟酒墨花飛,漠漠風清與露霏。消得塵氛醫得俗,從知吾道入精微。"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1911年的夏天,蒲華因為喝酒,醉卧家中,不料假牙脫落,跌入咽喉,梗塞而死,享年80歲。他是一個吃光用光的瀟洒人,全靠好朋友吳昌碩、何熙伯、徐星洲等為他料理喪事,把靈柩運回嘉興,安葬在西麗橋堍。吳昌碩寫的《 蒲君墓志銘》,至今還嵌在南湖煙雨樓的鑒亭牆壁上。

芙蓉庵燹余草序文/吳昌碩

作英蒲君為餘五十年前之老友也,晨夕過從,風趣可挹。嘗於夏月間,衣粗葛, 槖(tuó)殘筆三兩枝詣缶廬。汗背如雨,喘息未定,即搦(nuò)管寫竹石,墨沉淋漓,竹葉職掌,蕭蕭颯颯,如疾風振林,聽之有聲,思之成詠。其襟懷之灑落逾恆人也如斯。所作詩類見於題畫。不解思索,援筆立就,疏宕之氣播為天籟,此蓋平昔流覽宋詩而自以性情縱之,猶野鶴翔空,氋氃(méng tóng)獨舞,幽蘭蔽石,雋逸時芳。斯為畫家之詩,或以詩人之詩律之則苛之矣!世人只知作英之畫而不知作英之詩,計作英壽逾八十,一生以詩書畫自娛,豈詩稿僅此一束耶?讀其詩丰神流麗,乃其壯年所作。迨(dài)歿於滬寓登瀛里,余聞訊較遲,往為治喪而文墨詩稿已不知何人攜去矣!惜哉!周子怡得其燹(xiǎn)余草,丁君輔之將為印行,屬序於余,俾(bǐ)世之知作英者以畫名也。余往為之立傳,泐(lè)石於鴛鴦湖畔,今又展讀此稿,老懷其奚能恝(jiá)然?中元甲子八十一叟安吉吳昌碩序。

綜觀蒲華一生,雖然經歷坎坷,懷才不遇,但他最終成就卓著,享譽畫壇,為我國傳統繪畫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人格精神和書畫作品,是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財富。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為什麼吳昌碩把「蒲邋遢」書畫視作「傳家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芳草園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TAG:南京芳草園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