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3),清代學者、文學家、書法家、書學理論家、政治理論家(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吳熙載的老師)。包世臣的主要歷史功績在於通過書論《藝舟雙楫》等鼓吹碑學,對清代中、後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至今為書界稱頌。

自衛夫人《筆陣圖》之後,討論書法技術的文章和書很不少,但大抵講執筆方法或結字方法,相當刻板。到包世臣寫《藝舟雙楫》,則能廣泛地注意到造型法則,他能夠把一些相當不容易說明的藝術法則說得很精到。

我們並不要討論專說技巧的書,但是若把技巧的,重要性放在創作意圖、作者人品等等之上,這是一種書法理論,則是我們要討論的。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包世臣也有唯技巧論的傾向,他在《藝舟雙楫》的《述書中》一篇里說:

大凡名指之力可與大指等者,則其書未有不工者也。

在同書的《記兩棒師語》附記中又說:

古人於筆法,無不自秘者。然亦以秘之甚,故求之者心摯而思銳,一得其法,則必有成。

《記兩棒師語》之後又跋文記述劉墉如何對執筆法的保密,而他的弟子如何密探其法,頗是有趣的記錄。可見包世臣對技巧、方法的重視。這看法當然有所偏,包世臣自己該是很懂技巧的了,他的書法卻並不成功,也不為後世所重。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藝舟雙楫》分為《論文》《論書》兩卷。讀《論文》一卷里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他談創造著眼在方法。《與楊季子論文》說:

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則無以自尊其文,是非世臣所敢知也。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於文也,尤精而嚴。

他注意的是文的法則,在《論文》第一篇《文譜》里說得很詳細,「奇偶」「疾徐」「墊拽」……都純是技法的問題。在他看來。這些法則可以學,一旦學到,也必成功,所謂「一得其法,則必有成」。

包世臣是一個關心社會現實、注重實踐力行的人,不是一個愛談玄理的人,從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他怎樣學兵家、學農家,尋求醫治社會疾痛的辦法(見於《再與楊季子書》),所以接觸到書法的時候,他也用了實行家的態度,研究「怎樣作」,一絲不放鬆。他平生不得志,不曾被用,否則他大概不會費那麼多時間在書法上。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論書》一卷以述書上、中、下三篇領首,《述書上》敘述他學習書法的經過,《述書中》專論握筆、運筆的方法,《述書下》論八法、九宮、墨色。他把書法藝術的創造問題歸結到技法的問題,說得很具體、落實,給人以實踐上很大的幫助。他說:

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於心而難名,形質當於目而有據。

所以他專從「當於目而有據」的方面研究立說。他並不忘記「妙在性情」,但他只談「形質」。

他有論書的詩,《與金壇段鶴台明經論書次東坡韻》:

昔吾語文筆,於中必有我。蜜成花不見,持以論書可。錯綜理相安,避就形時橢。常能伏紙驕,始得見筆娜。轉換心如旋,駿發勢每頗。攝水墨無溢,開鋒毫不裹。鋒毫辨微芒,水墨分纖么。嗜此二十年,長者力先荷。聞聲震合弦,譬巧知扣苛。只今兩少師,傳書苦不夥。變法心何雄,涉險氣振惰。俗學貪速成,錦韉被駑跛。步顏擁肥姬,趨歐牽病騀。若謂吾言非,試與訊江左。

如果拿他的朋友姚仲虞的和詩與之比較,就立刻見出兩人態度的不同了,這裡只舉姚詩的開首數句:

書學緘秘多,啟籥恃有我。我氣果浩然,大小靡不可。使轉貫初終,形體隨偏橢。如松對月閑,如柳迎風娜。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姚氏著重創作的心理狀態,故說「我氣果浩然,大小靡不可」,這不是包世臣所會說的,甚至「如松對月閑,如柳迎風娜」也不是包世臣所會說的。包氏在自己的詩後寫道:「則采與釀,大有事在;『錯綜』十句,言釀之事;『只今』八句,言采之事。」所謂「釀」和「采」,都是製作的問題、技巧的問題。

書史|包世臣的《藝舟雙楫》

摘編自 |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齊劍南|以無事獨得此生
歷代碑帖|北魏《元暉墓誌》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