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來自研究火星內部的洞察號:報告人類!再一個月我就到火星了

來自研究火星內部的洞察號:報告人類!再一個月我就到火星了

2018年5月5日,洞察號(InSight)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發射,距離現在已經近6個月了,如果一切順利,那麼探測器將於2018年11月26日左右在火星赤道附近的艾利希平原著陸,選中這一地區是基於著陸安全以及確保能源供應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因為越靠近赤道,探測器就將擁有更多的光照可以確保它的太陽能板可以產生足夠多的電能確保探測器的運行。再過一個月,也就是一個月後的現在,洞察號已經乖乖地站在火星金黃的陸地上!漫遊者不再孤單了!但是洞察號和漫遊者卻大不相同,洞察號竟然沒有輪子!難道原地不動?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洞察號確實不需要輪子,其實它是一種著陸器,旨在從一個地點研究整個行星。據科學家解釋,在11月著陸後,洞察號將展開太陽能電池板,展開機械臂……並保持原位,因為這種久坐不動的科學讓InSight能夠探測到火星表面深處的地球物理信號,包括火星颮線(指範圍小、生命史短、氣壓和風發生突變的狹窄強對流天氣帶)和高溫,並且跟蹤來自靜止宇宙飛船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根據火星自轉的擺動而變化,而了解這種擺動有助於解開這顆行星核心是否堅固的謎團。

那麼洞察力到底強大在哪裡呢?

據了解,洞察力可以測量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地震,因為地球上的地震通常使用地震檢波器網路進行探測,而洞察號只有一個——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測量火星地震和隕石撞擊時的地震波,這些波的速度取決於它們所經過的物質,幫助科學家推斷出地球內部是由什麼構成的),所以它的科學團隊可以使用這些創造性的測量數據來分析地球上任何地方發生的地震波,因此這意味著洞察號可以在火星上的任何地方著陸,而無需移動,就能收集到同樣的研究數據。因為洞察號可以用於測量地震,因此他具備了天生敏感的地震計,其靈敏度足以探測到小於氫原子寬度的振動。當然,這將是第一個在火星表面設置的地震儀,它將比維京登陸器上的地震儀精確數千倍。為了保護這種敏銳的靈敏度,工程師們給相關結構設計了一種外殼:一種由InSight的手臂將置於地震儀上方的風和熱屏蔽。當風吹過這個保護性的圓頂時,它就會壓下來;一條絲線和鏈甲裙可以防止風吹進來,可以躲避火星劇烈的溫度波動,避免給儀器的彈簧和電子元件帶來微小的變化。

洞察號還自帶一種獨特的儀器叫做HP3(熱流和物理性能包),它有一個連接在長繩子上的尖刺。其內部一個機械裝置將它釘在地下16英尺(5米)處,在這樣的深度,它可以探測到火星最初形成時被困在裡面的熱量。這些熱量形成了火山、山脈和山谷。它甚至可能決定了火星早期河流的流向。

並且,洞察號的甲板上有兩個x波段天線,構成了第三個儀器,叫做RISE(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來自「rise」的無線電信號將被測量數月,甚至數年,以研究地球自轉中的微小「擺動」。這種擺動是衡量火星內核是液態還是固態的一個標誌——這一特性也能揭示火星微弱的磁場。

有了這些強大的儀器,相信洞察號的未來的研究會讓科學家們不負所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物科學 的精彩文章:

哈勃發現了一顆中子星周圍史無前例的特徵 或揭示某個驚天秘密
NASA成功試飛足球場大小的氣球 破世界氣球記錄

TAG:萬物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