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再見,金庸 我們江湖再見!

再見,金庸 我們江湖再見!

編者按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鏞)逝世,享年94歲。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保留較完整的中華傳統的文化生態下,金庸先生以自己的真性情,把學識修養與生存奮鬥、志向事業統一起來,完成了15部皇皇巨著。

猶記得金庸小說裡面的詩詞:①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②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③塞上牛羊空許約,燭畔鬢雲有舊盟;④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

今天,重溫,懷念!

再見,金庸 我們江湖再見!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金庸:改革與大眾化啟蒙運動

文 | 魏英傑

大多數人(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生人)年少時就已接受了金庸等人武俠小說的精神洗禮。

具體時間應在八九十年代左右,當時金庸小說風靡大陸,幾乎和早前的毛選一樣普及。而且,許多人讀的都是盜版,又厚又沉、髒兮兮的書,還夾上了硬紙板封面。

很長一段時間裡,金庸、古龍、瓊瑤之流,都被掃入精神污染範疇,為此還引發過無比激烈的口水仗。

金庸作品的閱讀文化嬗變,是解密新時期大眾文化生長史的一把鑰匙。改革前,這些東西統統被視作「資本主義精神毒草」,即便改革之初,鄧麗君的歌聲還被認為是「資本主義靡靡之音」。

以金庸作品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大抵也是如此。因為改革開放,大陸才得以接觸五六十年代已流行港台的通俗文化。在這意義上,金庸武俠實乃市場化改革在通俗文化領域的體現。

金庸作品從盜版流行直至踏入通俗文化經典的殿堂,正是市場化改革最終成為主流話語的真實表現。從這上面,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力量和保守思潮在文化領域的消長。

改革開放為人們帶來了更多審美選擇。具體到金庸作品,猶如一門響炮激發了大陸沉睡的審美意識。通俗文學未必如傳統經典那般具有深刻的人文啟蒙意味,更準確地說,它是一場大眾化啟蒙運動。

金庸武俠及其他通俗作品,就在於恢復人們的基本審美能力。而這恰恰是改革開放初期,大陸普遍缺失的人文素養。

就我來說,曾有一段時光,每年都要將金庸、古龍重讀一遍。正如許多人一樣,我甚至說不上為何喜歡金庸作品——雖然我將《鹿鼎記》列入影響自己的幾本書之一,或許就是滿足於從中獲得閱讀快感。

但正是這種純粹的閱讀活動,在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不無顛覆性意味。懂得何謂純粹的閱讀,這片精神的土地才不再只有一種顏色

-end-

《書山尋路》作者:魏英傑 ,出版:九州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做生意是一件很沒品位的事嗎?
黃仁宇:從臉譜說歷史人物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