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多位學術界人士談清理「四唯」亂象:去功利化,避免新的不公

多位學術界人士談清理「四唯」亂象:去功利化,避免新的不公

「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現象在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院士評選等科研活動中一度盛行,飽受詬病。

10月末,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四唯」專項清理行動。該通知下發後,隨即引起了科技界、學術界、教育界等領域的關注和討論。

近日,全國多位學術界人士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對「四唯」的專項清理行動非常必要和及時。目前高校、科研機構等部門人才評價體系中功利化是很大的問題,即「帽子」與「利益」高度掛鉤,容易導致學術界出現浮躁、唯利是圖的現象。而要去除學問的功利性,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去除資源分配上明顯的頭部效應。

學者:「四唯」現象體制性造成了學術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

通知中,教育部等五部門確定了「四唯」現象的清理方向:其一,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規定進行修改;對本部門和單位牽頭執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中涉及「四唯」的規定,提出修改建議。其二,對各類考核評價條件和指標中涉及「四唯」的內容進行調整,具體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於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手冊、評審細則等。其三,對有關管理信息系統和工作表格中涉及「四唯」的內容進行修改。

其中,教育部將重點清理學科評估、「雙一流」建設、基地建設、成果獎勵、人才項目等活動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導和督促所屬高校清理內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此次對『四唯』的專項清理行動非常必要和及時。」10月26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彭峰表示,包括這段時間引起熱議的清華大學前博士生被撤稿事件及南京大學「長江學者」梁瑩論文404事件等學術不端的案例,都是「四唯」現象負面作用的典型。

她指出,現在我國的科研考核體制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當前的「四唯」,體制性地造成了學術界急功近利、學術不端、浮躁等嚴重突破職業道德底線的不良風氣。最終不僅有害於青年人員的成長,也有害於整個科學研究領域。

「在目前的各類考核評價條件和指標中,『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肯定是存在的事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業進介紹,博士學位、出國訪學經歷、論文和專著、(國家級)課題等是中國高校及研究機構在招聘、晉陞過程中的必要考核條件,可謂千校一面,大同小異。「對國家級課題的強調、對各種『帽子』的強調,偏離了產出成果『是否具有原創性發現、是否真學問』的考核中心。」

劉業進以論文舉例:現狀是,沒有在權威期刊發表論文一般無法獲得高級職稱,但國內期刊市場尚沒有建立起較高的公信力,同行評議和匿名審稿制度等還不盡完善。

另一方面,多位一線學術界人士認為,目前高校、科研機構等部門人才評價體系中最大的問題是功利化,即「帽子」與「利益」高度掛鉤。

「這容易導致學術界有人利用規則開展投機活動,出現浮躁、唯利是圖的現象。」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褚鎣舉例:「比如,現在項目評審,特別看重『教授』、『人才』等頭銜,或是某個名教授的徒弟都要比普通申報人吃香,顯然會造成名實不副的情況。再比如,現在引進某某人才的費用高達幾千萬,但這個人才實際的科研能力與貢獻則沒人在意,因為人們只在乎這個人才可以給這個單位帶來哪些資源,這些資源與其『帽子』是綁定在一起的。」

彭峰也表示,大部分的高校引進人才計劃都是以「長江學者」、「長江青年」以及很多地方人才計劃的「帽子」為引進條件的依據,其根本原因在於教育部門對高校的考核指標中要求「帽子」,引進費用上明確列出了檔次。

「這也是高校的無奈」,她說,因此,教育部門對高校的考核評估指標也應該根據這次「四唯」的要求進行修改。「讓學術回歸學術,讓學者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園。」

而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沈華清看來,「四唯」問題的實質在於人事上的「懶惰症」。

他指出,人事組織部門的目標是了解這個人的能力,關鍵是了解其是否有思想和創造性。教學和育人本是教師的本職工作,結果衡量其職稱的卻是論文數量和獎勵數量,就好像教好一個人不如文章一篇。

「尤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專業期刊的閱讀量和交流價值逐漸衰弱,在人文社科領域就有不少期刊差不多已經淪為靠論文收費為業。這樣的境況下,唯論文就更加不靠譜了。」 沈華清說,「正是這種『四唯』阻塞了真才和良才。人事安排和執行者如果只是停留於表格上的描述而沒有如伯樂相馬的基本能力和意識,人才如何能上流呢?」

不過,劉業進也表示,對於「四唯」清理也需要多角度看待,權威和等級秩序在任何領域都是必需的,只是對於不合理之處還需要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有破有立:把競爭導向真正原創性的科研成果,避免新的不公

那麼,告別科研評價「四唯」,建立新的評價體系還需要哪些關鍵性的舉措?身處學術界的多位人士也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對於當前「人才工程」、「人才計劃」各類「帽子」太多,科技人才評價異化為「帽子」大比拼,而不是真實科研成果競爭的現象,褚鎣認為,關鍵點在於將「利益」與「帽子」脫鉤,去除頭部效應。

其中,在項目評審、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多方面應實事求是,注重申請人成果和申報書的質量,而不是看其「帽子」。讓「帽子」回歸榮譽,成為對學者學術貢獻予以表彰的手段。

對於這一點,彭峰也非常贊同。她指出,現實中還有不少領導本身並不是某一領域的研究者,然而因為具有行政頭銜,申報項目時什麼熱轉到什麼方向,就能中標,而真正該領域的研究者卻往往落榜。她建議,申報書中可以去掉行政職務行政級別一欄,以成果為標準。

另一方面,劉業進也提出:改革的焦點問題,是把競爭導向真正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勿因破除「四唯」,就搞成不要標準,或者搞成民主表決。學術評價和科技人才評價,肯定是要看成果、產出、論文。這樣才能避免把破「四唯」搞成特權當道、學閥當道、沒有標準的「改革」。

「其實在破』四唯』之前,有的單位已經開始有這種現象了,打著改革的名義,降低標準,卻又未能真正推行代表作制度,甚至連方案都沒有。特別是標準年年變的問題,因人而定,是很明顯的現象。」彭峰表示,的確要謹防破除「四唯」變成某些領導搞特權的借口。比如,有的單位可能打著破除「四唯」的名義故意降低職稱評定門檻,民主表決演化成私人關係好惡之間的投票,反而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另外,在科研評價體系建設的思路上,幾位學術界人士也都強調了各學科之間具有的差異性,建議考慮到基礎研究及人文社科領域的特殊性,應將資源相對平均分配。

彭峰表示,建立評價體系時,需要在本學科範圍內進行評價,而不應該讓學科跟學科之間進行橫向比較。比如關於研究經費、項目的問題,社會科學與理工科是無法橫向比較的;再如社會科學內部,經濟、法律、宗教學、文學、哲學間也都有很大的差異。

「基礎研究是我們的短板,而基礎研究的周期較長,需要閑暇這個必要條件,如果評價導向太過急功近利,導致研究人員長期爭基金、搶『帽子』,結果偏離了科學研究的本分,變為不看質量和實際內容的點篇數、計件制的競爭,往往結果是大筆經費花出去而真正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極少。」劉業進認為,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目前「貧富差距」太過懸殊,就當下情形而言,適當加大平均分配的權重,減少基金競爭的強度是必要的。

褚鎣也表示,人文學科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接力過程。這就需要主管部門注重推動老中青的代際接力,將資源相對平均地分布在各個年齡層次的學者身上,而不是將大量資源集中在頭部。「人文學科,需要養閑人。只有為學者創造一個有尊嚴、可以活下去的環境,讓年輕學者有時間讀書和思考,才能拿出更好的成果。」

而此次「四唯」專項清理行動開展後,對於新評價體系的修改和建立,不少業內人士都關注到了「同行評議」這一評判形式。

彭峰提出,對於評價體系的建立,代表性成果與同行評議尤為重要。不過,同行評議的指標體系仍需要進一步的建立,不能單純以同行打分等手段進行,需要引入客觀數據等指標,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科之間的特點和差異,建立更細化的指標體系。

在大數據背景下,很多技術手段已經有能力評估一篇論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實影響力。因此,彭峰建議,同行評議可以根據目前已經有的一些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部分綜合考量。此外,她還指出,在目前的評價體系中,期刊屆享有不小的隱形權力,但是相對的責任、義務卻不多,需要有關部門出台規範性文件加以約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