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士誠反擊暴元,深受百姓擁戴,為何會敗於朱元璋之手?

張士誠反擊暴元,深受百姓擁戴,為何會敗於朱元璋之手?

原標題:張士誠反擊暴元,深受百姓擁戴,為何會敗於朱元璋之手?


文/炒米視角


即便現在仍然有老蘇州和老鹽城人,在農曆7月30日地藏菩薩的誕辰的日子,燒狗屎香的習俗。這個「狗屎香」實際上叫「九四香」,是老蘇州以及老蘇州遺民紀念張士誠的傳統習俗。



張士誠和朱重八一樣,都是苦命人,他的小名叫張九四,是鹽城大豐白駒場人。

(因為在張士誠那個時候,白駒場還屬於現在的泰州興化。而那個時候其實興化還是屬於揚州的。所以就不要爭來爭去了。)


當時的白駒場是個苦寒之地,遍地鹽場,雖然揚州的大鹽商們富可敵國,但是在白駒場那會遍地鹽霜和蒿草,種糧食是比較不靠譜的,唯有煮海為鹽。和程咬金一樣,張九四是一個私鹽販子,屬於高風險行業。



張士誠貿然起事,沒有長遠的政治規劃。


至正13年(1353年),他與弟弟張士德和張士信率領鹽丁起兵了,趁著元政府內訌,迅速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這些地方里白駒場很近,最遠也就在一百多公里)。而這一年,在郭子興手下打工的朱重八也開始回鄉招兵去了,帶著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700多人,回到郭子興帳下,終於被提升為了鎮撫。



至正14年(1354年),張九四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地無半寸,在一個小小的高郵城竟然就公然稱帝,這充分可以看出私鹽販子沒有政治眼光。而此時的朱重八已經帶著徐達等人離開了郭子興,自己開始開公司了,而且明帝國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加入了朱重八的陣營。


張九四「高郵保衛戰」一戰成名,從而確立江湖地位。



同年9月,樹大招風的張九四。吸引了脫脫的號稱的「百萬大軍」來圍高郵城。發生著名的「高郵保衛戰」。在元末明初,類似的「保衛戰」很多,來朱元璋陣營里朱文正的「洪都保衛戰」。但是「高郵保衛戰」註定是一個傳奇,他不但是開創性的第一次,而且與眾不同的是,他真的沒有外援。其他的不管怎樣,至少還有外援的希望。而被百萬元軍圍困3個多月的高郵城,只有絕望。我估計張士誠的臉那麼腫,就是那會因為後悔扇的。但是神奇的一幕最終發生,脫脫遭朝中奸臣算計,元順帝一紙詔書把他就地解職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賜死。所謂的百萬大軍,樹倒猢猻散,立刻就拜拜了。

比起朱元璋陣營,人才的缺乏是張士誠的重大缺陷。


除了能打,其實張士誠本人沒什麼長遠的政治眼光。更能打的是他的兄弟張士德(張九六),這個兄弟算是他的大將兼軍師。



元至正15年(1355年),張士德從通州(南通)渡江進入常熟;於次年2月攻陷平江(蘇州),接著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於是張九四就定都平江。此後,直到朱元璋打敗了他,並把他押到南京前,再也未曾離開蘇州。而這一年,朱重八也攻下集慶(南京)。不管認不認識,願不願意,兩人就做了鄰居。鄰居間從這個階段,便開始不斷發生摩擦。


朱重八本來立足未穩,又遭到陳友諒方面的壓力,所以一心向張九四示好,派了楊憲去送信。結果張九四見到楊憲,才知道什麼叫謀士,什麼是人才,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就把楊憲給扣了。結果還派人打鎮江,結果被徐達個打敗了,還損失了兩員大將。結果滑稽的一幕出現了,張九四寫信求和,請求每年送給明軍糧食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化干戈為玉帛。早幹嘛去了?要知道楊憲其實在朱元璋的人才庫里,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存在。



後來張士德被朱重八俘虜,仍然是張士德暗中讓人傳信張九四投降元朝。在投降元朝的時候,張九四一面派史文炳偷襲殺掉楊完者,佔據了杭州;一面從海上往大都每年送糧11萬石。終於穩定了局勢並的到了發展。而張士德卻餓死在了應天。


張士誠缺乏政治遠見,驕橫魯莽,最終導致守著大好資源,卻為他人做嫁衣裳。


元至正23年(1363年)9月,張士誠又自立為吳王,弟弟張士信為浙江行省左丞相。那時,張士誠佔據的地盤,南到紹興,北超過徐州,到達濟寧的金溝,西邊佔據汝寧府(河南汝南縣)、潁州(安徽阜陽)、濠州(安徽鳳陽東北)、泗州(江蘇盱眙),東邊直到大海,縱橫兩千餘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


佔據平江以後,這一帶因為多年都沒有戰事,因此人口多,經濟也很繁盛。張九四也就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不想過問政務。他的弟弟張士信、女婿潘元紹(兩坑貨)更是貪婪斂財無度。(《水滸傳》裡面兩大淫婦(潘金蓮和潘巧雲)都姓潘,其實就源於暗諷潘元紹和潘元明在關鍵時刻背叛張九四。)


施耐庵曾經與劉伯溫是同榜進士,在錢塘做過3年元朝的官,後棄官回到蘇州。頗有才學和遠見,大家都知道他的《水滸傳》。在蘇州,張九四曾親自登門請施耐庵出山,因為和張九四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施耐庵答應在張九四幕下參與謀劃。後來看到張九四貪享逸樂,不納忠言,便悄悄離開,躲到江陰,在祝塘鎮教書。



得到杭州之後,張九四對元朝開始也不理不睬了,俞思齊勸他繼續進貢元朝,張九四發飆了,俞思齊嚇得逃跑了。


而與此同時,朱重八的人千辛萬苦,都是不離不棄,甚至在每一個關鍵的節點上,都把自己當成一顆螺絲釘。而張九四地盤越來越大,錢財越來越多,忠心於他的人卻越來越少。


於是等朱重八和陳友諒對決完了之後,直接全面殺向張九四的時候,攻打張九四的方式便和《水滸傳》里梁山攻打方臘的模式是一樣的,先打杭州,回攻蘇州。張九四的好日子也就終於到頭了,而張九四在很長時間裡,卻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斷加固蘇州的城牆。用的都是上好的青磚和糯米汁。



但是然並卵,朱元璋學了一把李雲龍,全是主攻。雖然張九四再現了一把守高郵的骨氣。但是他手下的很多大將都已經投降了。而破城之時,場景也相當悲壯,張九四自殺未遂,被部將所救,當時的話語感人肺腑,「九四英雄,還怕不保一命嗎!」最終投降被押往應天,是夜,仍然還是自縊身亡了。



張士誠雖然失敗了,但是他贏得了蘇州的民心。

鹽民出身的張九四,十分了解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


張九四廢除苛捐雜稅,促進農業發展。至正14年(1354年)3月,張士誠頒布《州縣務農桑令》。張九四發明了軍民共建屯墾制度,如:命令軍民共同開發蘇州城外的南園和北園兩片荒地,全部種植糧食作物,並減免當地農民1年的賦稅;



張九四發明了返稅補貼民生制度,如:至正14年(1354年)全年稅收的40%全部返還給了農民;


張九四化佛鑄錢,解決元末紙幣濫發,平抑物價,恢復經濟。張九四鑄造「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


張九四發展教育,整飭民風。張九四頒布了《州縣興學校令》,張士誠人為「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



然而這些政策後來在很大程度都被後來朱元璋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給引用了,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在蘇州,朱元璋真的傷心了,「十廟鐘山黯夕陽,一龕猶自祀張王。」朱元璋出於對張士誠的嫉妒,蘇松等地的賦稅一直到了明末都是全國最重的地方。甚至明朝初年的大遷徙,唯獨,十萬戶蘇松百姓遷往蘇北叫「洪武趕散」,用了「趕散」一次。現在很多鹽城、興化一帶的人家的家譜上仍然記載了這個歷史事件。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炒米視角 的精彩文章:

東南互保事件中李鴻章為何放棄慈禧選擇和南方封疆大吏統一戰線?

TAG:炒米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