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淺說「師道」如何拜師?如何收徒?速戳

淺說「師道」如何拜師?如何收徒?速戳


【如何拜師?如何收徒?】

作者——靈椿八千

淺說「師道」

大概是這陣子看到的師徒反目,起爭執的事太多,恰好今日又遇到一個徒弟大鬧前師門的事,以此機緣,便有了這篇文章,和諸位聊聊什麼是師?師徒又當以何禮處之?

在《爾雅》中說:「師,眾也」。

可以說,最早「師」這個詞,指眾人之意,但同樣,師也有效法的意思,如《論語》中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最早的「師」是誰,已經無從可考,但要說古今最有名的「師」是誰,想來,就是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因從他開私學,教化天下以來,學習讀書不再是貴族的權力和恩典,獲取知識,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所謂「有教無類」。

在論語中,孔子說:「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不問貧富,不問貴賤,不問出身,聰愚,凡盡弟子禮者,便傾囊而授,打破了貴族與普通百姓之間最大的壁壘,雖然因為生產力的限制,在古代大多數時候,識字率都不超過百分之十,但至少此後有了寒門貴子,有了科舉取士,血脈不再是獲取權利的憑藉,而是德行與智慧,從此,師成為中國人最為崇敬的五敬之一。

「天、地、君、親、師」可以說是中國人信仰的核心,以此構成中國人的倫理價值基礎「敬天法祖、忠君愛國、孝親順長、尊師重道」

何以對師道有如此高的禮敬呢?唐代大儒韓愈作過一篇《師說》,其中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是傳道之人,是解惑之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與其說尊師,不如說是重道,「師」是銜道統之人。

在道教中,也如是,若說道教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什麼,有時候恰恰是人們最不重視,卻經常看到的「道、經、師」三寶。

「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這可以說也是道教的傳承譜系,從黃帝師於廣成子,首陽煉銅,老聃傳道尹喜道德五千靈文,太上於青城傳經籙於祖天師而立教,天下始有玄門道統。

無論儒道,皆是一代代傳續先聖絕學,也因此,師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極高的地位,與文字一樣,都是承載道統的存在,若無此,則談不上華夏文明的延續,也談不上所謂傳承最久的文明古國。

在古代,師道大概有兩種體現,一種是執學生禮,尊為先生而求教學習之禮。

淺說「師道」

今天的學校,老師,多是古時這種先生之禮的體現,在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統一改先生稱謂為老師,這個規矩沿用至今。

這種模式中,老師講授知識,學生事師於禮,需要交學費,可以同時有多個學生,學生也可以有多個老師,甚至廣義來說,凡有人有可學之處,或者說從別人身上學到了什麼,那便可稱之為師。

還有另一種,多是道教法脈傳承,或民間藝人傳授技藝、藥店學徒等,以父禮事之,稱之為「師父」所謂:「父生之,師教之」又或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這種往往從小便帶起,師父教授手藝技術,能接師父的班,因為對技藝的要求需要時間打磨,師父也需要有人來接替自己的手藝,所以和徒弟往往綁定一世,甚至在道教很多法脈來說,弟子事師父,應從一而終,雖可有多位先生、學師,而執師徒之禮時,師恩之浩大,要於生死海中,救弟子而出,銜祖師之聖教,開幽冥之盲障。

在今日的社會,信息發達,義務教育的普及讓大家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利,每個人也有了自我人生更廣闊的規劃和認知,幾乎已不再可能和過去那樣,完全以師徒之禮對待,師父更多的時候成為一個表面象徵,成為法脈傳續的一個象徵,在有了師父這條線以後,便開始求自己所求之法,做得好的,逢年過節去拜謁一下,做的不好的,可能連師父長啥樣都快忘記了。

今天的師徒,更像是古時先生與學生、師父與徒弟的中間數,這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人心不古,這是時代發展所必然出現的改變,是不可避免也無法消除的。

能做的,只能是去適應這時代的變遷,為師的,應當更謹慎選擇徒弟,無論是人品,還是性格,是否相合,沒有一兩年的磨合考察,就輕易收徒,往往在互相之間的認知越發深刻以後,隔閡漸重,乃至分道揚鑣、形同陌路,甚至於反目成仇。

徒弟擇師,也需按下自己浮躁的心,不要僅憑一時喜好,又或者基於小說的獵奇之心,便匆匆交錢拜師,往往在最後損財不說,還落得個傷心的回憶。

在今天,不可能從小養大徒弟,都是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都有自己的認知和了解,再尋師擇徒,就少不得應當相處久一點,更慎重一些,不僅網路拜師不好,見個一兩面就拜師的,同樣不好,不僅難知是否能為師徒,便是當朋友,也隨意了一點。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投緣的,一朝認識,便成師徒,盡形壽而緣分長存。

只是這種投緣便如知音一般,總是難遇,大多數時候都還是普通人。

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學生還是徒弟,都更習慣把學習當做一種交易,交了拜師費,師父傳自己東西,僅此而已,而很多所謂的師父,也常如此,一收好幾百個徒弟,也不管教不教得好,反正學費收了就可以。

每個人畢竟有每個人的選擇,現代也不再和古代相同,只不過,如果真的有心求道,至少去掉自己浮躁獵奇的心,深思熟慮細緻了解以後再做出決定,既可以減少後悔,也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

當你真正做出選擇時,也應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徒事師以禮,師授徒與真,在茫茫人海中,能成為師徒,並不容易,若說父子還是不可選的,師徒卻是能選的,你選了你任務可依靠皈仰的人,就應當多一點耐心與信任。

同樣,師父選擇徒弟,也應當謹慎,師父要為自己的徒弟負責,就如監護人對自己的子女那樣,莫說師徒,便是今日學校里的師生,也有監護之責,若根本未做好為人師表的準備,也莫輕授門徒,畢竟師父代表的不止是自己,也是歷代祖師,更是道統之傳續,一朝錯傳,便是萬劫不復。

在今日,知師道者多,踐師道者少,在一個以利益與獵奇為興的時代,能沉澱下來思考自己選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此,又何以不矛盾重重?

一時興起,拜師入道,於此間體會到枯燥乏味之時,又或者感受到同門人情冷暖之際,可曾還記得?當初所發之願,所求之行?

淺說「師道」

擇師,就是擇道,擇徒,亦是擇道,師徒是道統法脈承載與延續之人,師徒也是承負,恰如陰陽之兩端,不孤起,亦不獨行,如此,怎能等閑視之?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見之乃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所居積石千里,天為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為實,天又為生離珠,一人三頭,遞卧遞起,以伺琅玕,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

問禮九日,孔子別過老子,閉室中思三日乃出,對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雖僅數日,如燃燭照夜,頓掃幽暗,開兩宗之道統,此為師徒之至道也。

願薪盡火傳,往聖絕學得繼,智慧不熄,道統得昌。

道長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道教神霄派 的精彩文章:

揭露一個無恥的騙子,大家警惕
斥異端邪說

TAG:中華道教神霄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