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陶瓷鑒定之科技鑒定法優劣勢介紹

古陶瓷鑒定之科技鑒定法優劣勢介紹

科學技術鑒定,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陶瓷進行分析、鑒定的方法,又稱「科鑒」。目前,按照它們所依據的理論又可歸納為三類:第一,依據化學理論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據光學理論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譜儀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一射線熒光譜儀分析法」「可移動式實體顯微鏡和不可移動式電子顯微鏡」;第三,依據物理化學理論的有:「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原子吸收光譜儀」「熱釋光分析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

科技鑒定方法的優勢在於:第一,能夠對被鑒器物的自然(物質)屬性作出客觀的、準確的定量分析和判斷;第二,應用範圍比較全面而廣泛;第三,有利於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我們在這裡簡要分析主要應用於市場的「元素成分分析法」和「熱釋光分析法」

一、元素成分分析法

元素成分分析法是一種比較斷代的科技鑒定方法。

根據陶瓷器物的胎、釉成分進行比較斷代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微量取樣,然後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另一種是無損輻射法,它是利用各種粒子(如電子、中子、質子)去激發受測器物的胎、釉,使其發出x射線能譜,再從譜線分析出各種主量、次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後把它們與取自同樣窯口遺址的標準樣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較,如果兩者相符,就可確認被測器物的窯口與年代就是標準樣本的窯口和年代;否則,受測器物的窯口和年代就不能確定。所以「成分分析法」同「目鑒」一樣,也是一種比較斷代、斷源(窯口)的鑒定方法。

用成分分析法鑒定古陶瓷,除了設備和技術方面的因素外,鑒定結論的正確與否,完全取決於所採集的窯址的標準件,以及用大量的標準件建立起來的龐大資料庫。但是,除了少數官窯和一些著名的民窯外,標準件的採集與選定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在中國近萬年的古陶瓷歷史中,同一窯系跨越的地域是十分廣闊的(例如磁州窯,就是以河北磁州觀台為中心,包括河南的鶴壁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的介休窯、霍縣窯,山東的淄博窯,江西吉安的吉州窯,以及福建泉州窯、四川廣元窯等在內的龐大窯系),同一窯系不同產地的胎土和瓷釉的化學成分也有很大區別。一個完整的、可信賴的標本資料庫,就應該採集到所有窯口或窯系歷朝歷代、不同地方所燒制的所有產品的樣本,要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許多窯口早已湮沒,或者被迭壓,再也沒有採到樣本的可能。而在某一窯口或窯系完整、準確的資料庫建立起來之前,元素成分分析法鑒定的可靠性、準確性就很難令人信服。

二、熱釋光分析法

熱釋光分析法,又稱熱釋光測年法。熱釋光現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經被發現,1960年國外首次報道了古陶瓷的熱釋光現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熱釋光斷代已經在考古學和陶瓷的年代鑒定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熱釋光斷代不需要依靠標準器進行比較,所以它是一種絕對斷代的方法。因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礦物晶體,如石英、長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體含量最大,同時又具有最強的熱釋光效應。當這些晶體長期存在於自然界中時,都會不斷地吸收和積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所給予的能量。而這些能量當在陶瓷燒制的窯爐內,經過900-1300℃的高溫後,會全部釋放掉,各種結晶體中的能量便歸於零,就像是把「熱釋光時鐘」重新撥歸為零;但是,從陶瓷器物燒成之日起,該陶瓷器又將重新開始吸收並積累能量,相當於「熱釋光時鐘」重新開始運轉。能量積累的多少與其燒成後存放的時間是成正比的。熱釋光測年的方法,就是通過測量陶瓷器物中所積累的輻射能量,然後計算出該器物燒成後距離現在的時間。

熱釋光測年法作為一種絕對斷代的科學檢測方法,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鑒器物上鑽孔取樣才能進行檢測,這對許多珍貴文物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再者,檢測費用太高,非一般收藏愛好者所能承受。不僅如此,近些年來,人們對熱釋光測年法的準確性也提出了廣泛的質疑。

1、熱釋光測年法對低溫陶瓷的檢測比較可靠,而對高溫瓷器則無法檢測或無法準確檢測。因為熱釋光測年法主要通過檢測取樣中石英、長石晶體吸收和釋放能量的情況而達到目的。低溫陶瓷燒制溫度低,所含石英、長石晶體保存較好,熱釋光取樣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長石晶體,因而可檢性高;而經過1300℃以上的高溫燒制出的瓷器則不同,石英晶體已經被高溫熔化而受到破壞,所取樣品會發生石英晶體不足的情況,因此也就無法檢測或無法準確檢測出古陶瓷生產的年代。

2、熱釋光無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質元素嚴重不同的事實,所以對不明出土地點的陶瓷器(民間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點的器物),在國際上都採用所謂「平均值」的方式,強行計量。這種不掌握實際情況的強行計量方法與直接掌握出土環境條件的測量計算大相徑庭,經常發生嚴重誤差,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3、熱釋光測試的αβγ射線的計量,是以地面上的傳世品為標準計量,其中穿透力最強的^y射線對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這對地面上的傳世品是適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極少數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數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數百厘米以下,穿透力最強的γ射線也難以達到其深度,能量的儲存和測量時的釋放必然極少,熱釋光測量時,常常把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為50年以內的新產品,也就帶有必然性。

4、熱釋光檢測人員無法考慮到瓷器燒成以後有第二次受熱的可能性,加之目前還不能掌握在受到100℃以上的高溫後,在多長時間內會釋放多少能量,測試結果會減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經高溫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熱的瓷器,熱釋光測試均不準確,有的減少年份,甚至在測試古老的器物時卻得出50年以內新物的錯誤結論。而瓷器出土後經高溫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種射線照射的情況,在民間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熱釋光分析法」給古陶瓷斷代,其準確度要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綜合,科技鑒定方法不可能獨立於傳統鑒定方法之外,只能是科學鑒定體系中的一個輔助手段,一種補充。鑒定古陶瓷的真偽需要綜合傳統鑒定法和科技鑒定法,綜合評估真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明代成化朝瓷器如何鑒定真偽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