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陶瓷真偽之釉色特徵鑒定法

古陶瓷真偽之釉色特徵鑒定法

釉是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煅燒而成。能增加製品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

我國古代陶瓷釉的種類很多,按照不同的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釉的種類很多,按坯體類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本文將從陶瓷釉色鑒定陶瓷。

1、釉是鑒定古陶瓷窯口的重要依據

古代陶瓷生產,釉的材料來源,同胎土一樣,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於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燒成溫度、窯內氣氛、施釉方法、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各個地區、各個窯口的陶瓷產品在釉方面往往會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較鮮明的特徵。如唐代壽州窯瓷器以生產黃釉為主,另外還有黑釉、茶葉末釉和窯變釉等。黃釉色調深淺不一,釉色呈現出黃、蠟黃、鱔魚黃、黃綠、黃褐等色,器物積釉較厚處常呈現翠青色窯變釉。採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數器物的底和圈足無釉,常有流釉現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現蠟類痕。釉層厚薄不均,釉色濃淡不一,玻璃質感強。胎釉結合有時不緊密,出現剝釉和自然開片現象。

宋代耀州窯刻花碗

古代瓷窯,有的雖然同時生產多種釉色的產品,但一般都以一種或幾種釉色的產品而聞名。如邢窯、定窯的白釉,壽州窯的黃釉,汝窯、南宋官窯、耀州窯、越窯、龍泉窯的青釉,建窯的黑釉,鈞窯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窯口釉的特徵,有時甚至比胎的特徵更明顯。有經驗的古陶瓷鑒定者,有時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斷定其窯口。如鈞窯的蚯蚓走泥紋、定窯的蠟淚痕與竹絲刷痕、宋代耀州窯瓷器底足處的薑黃色釉等特徵,這些都是鑒定瓷器窯口、乃至真偽的要點之一。

2、釉是鑒定古陶瓷年代的重要依據

同一窯口的器物,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由於釉的成分組成、燒成溫度、窯內氣氛的變化,或者工藝技術的改進,會使產品的釉呈現出不同的特徵。比如越窯青瓷的釉色,唐代早期多為青黃色或米黃色,少數器物呈青色,施釉不到底;唐代中期使用匣缽裝燒,器物均施滿釉,釉面光潔度大大提高,釉呈青色者居多;晚唐、五代時期,普遍使用匣缽裝燒,釉面光潔滋潤,釉色青翠者居多,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五代北宋時期,大批「貢瓷」色澤以青綠色為主,釉色光潤,民用瓷也以青色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則變成青灰色。再如,宋代龍泉窯青瓷,在北宋時為石灰釉,在高溫中粘度較小,易於流釉,釉色多為淡青、青黃或青褐色,釉層較薄,釉面光澤較強,釉層比較透明;在南宋時為石灰鹼釉,在高溫中粘度較大,不易流釉,釉層普遍較厚,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為代表。粉青釉面光澤柔和,釉色淡雅,具有青玉般的藝術效果;梅子青釉層比粉青更厚,釉面光澤較強,釉層略帶透明,色調可與翡翠媲美。

宋代龍泉窯青釉方瓶

3、釉光是鑒定古陶瓷真偽的重要依據

新舊陶瓷在釉光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古陶瓷的釉由於經歷了很長的歷史年限,不管是埋藏於地下,還是暴露在空氣中,由於腐蝕、氧化或使用磨損等原因,器物的釉面都會發生不同程度老化現象,因而釉光顯得柔和自然,這種光澤往往是「內斂的」,讓人看起來感覺比較舒服。有的古陶瓷鑒定者,把古陶瓷的這種光澤稱為「寶光」或「酥光」。此外,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於保存環境的原因,其釉光被腐蝕殆盡,看起來基本沒有什麼光澤,這種現象叫做「失釉」。而新仿的陶瓷器物,由於新鮮出爐,釉面尚未發生老化現象,因而釉光新亮,這種光澤漂浮而散亂稱為「浮光」,看著比較刺眼,內行人稱其「火氣很重」,有的又稱之為「賊光」。

許多新仿古陶瓷為了達到以假亂真以售其奸的目的,常常採用各種方法做舊去浮光。目前常用做舊去浮光方法,一是使用用鹼、酸等化學物質,如高錳酸鉀、氟氫酸等,採用浸泡或塗抹的方式對器物的釉面進行腐蝕。經過腐蝕的器物,一般釉面發霧,光澤不自然,發光較死,釉面容易粘染贓物。二是用水鹼或茶葉水長期浸泡或高溫久煮,這樣做舊的器物,釉色不正,釉面殘留有白色鹼痕,不識者常誤認為是水蝕痕迹。河南等地新仿的所謂鈞窯、汝窯瓷器常用這種方法做舊。三是用獸皮打磨,磨掉釉面的光澤,使用這種方法做舊的器物,釉面常留下規則而密集的磨損痕迹。四是用帶油漬的毛巾,經常擦拭器物的釉面,以使釉光消退。或者將新仿器長期放置在油煙比較重的地方,在煙熏的環境中加快釉面老化。使用這種方法做舊,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器物釉面一般很油膩。

新仿南宋官窯(釉光新亮)

不同的古陶瓷器物,有時由於保存環境、釉的類型、釉的成分等方面的差異,會呈現不同的面貌,有的器物釉光可能比較柔和,而有的器物釉光則可能比較亮。甚至同時代同窯口的、出土於同一地層、窖藏或墓葬的不同器物,其釉光有時都會有一定的區別。在古陶瓷鑒定與收藏中常常會遇到「老瓷如新」的情況,有的古陶瓷由於自身釉的質量很好,在埋藏或傳世過程中保存環境又較好,其釉色與釉光往往給人很新的感覺。因而在古陶瓷鑒定過程中,切不可以見到釉光亮的器物便認為是新仿品,或見到釉光較暗的器物便認為是老貨,而是需要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有的古陶瓷雖然釉光比較亮,但其光澤卻是自然柔和的,與新仿器物的浮光存在區別。有的新仿器物雖然釉光比較柔和,但它卻是經過人為做舊的。此外,還有的新仿古陶瓷通過改變釉的配方,使釉面呈現比較柔和的光澤,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除古陶瓷的釉光外,陶瓷的釉色、施釉方法、氣泡、開片以及窯變等與釉相關的方面,也是進行古陶瓷鑒定時需要重點注意的內容。古陶瓷由於施釉不均勻,採用柴窯或煤窯燒成,對窯溫和窯內氣氛控制不甚嚴格,因而器物的釉色往往具有一定的層次變化。釉面如有氣泡,一般都是大小不一的,具有一定的層次變化。現代新仿器物多數採用氣窯或電窯燒成,對窯溫和窯內氣氛的控制比較嚴格,加之使用現代施釉技術,釉層均勻,因而新仿器物的釉色一般完美無瑕,過於純凈,缺乏層次變化。釉面如有氣泡,則氣泡大小較為一致,排列較規則。此外,新仿器物一般不易生成自然開片,如有開片,一般都是成方格或網格狀的規則開片。新仿器物的窯變,由於是人為做出來的,其形狀一般都較規則,形態生硬,缺乏自然流暢感。也有的新仿品人為地做出剝釉現象,但這種剝釉一般較規則,通常局限在器物口沿或腹部等處,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屬工具把釉剔掉。這與古陶瓷由於胎釉結合不緊密,以及在保存環境中遭受酸鹼腐蝕而產生的自然剝釉現象完全不同,自然剝釉是完全自然的,找不到人工的痕迹。

在古陶瓷鑒定中,尤其需要注意到古陶瓷釉的豐富性和變化性,如果對此認識不足,就會影響到對器物的窯口與時代的判斷。在古代陶瓷生產中,在選料、配釉、燒窯等方面全憑窯工們的經驗去把握,同時由於釉對窯溫和窯內氣氛較敏感,因而燒成的產品,在釉色、釉質等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窯內的位置不同,燒成後有時也會呈現不同的釉色,即所謂「同窯不同器」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如何鑒別五大名窯之首汝瓷的真偽?
放大鏡下瓷器觀察的真偽特徵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