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一個縣令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少?這裡告訴你答案

古代一個縣令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少?這裡告訴你答案

原標題:古代一個縣令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少?這裡告訴你答案


古代社會沒有像現代社會那麼多出人頭地的機會和條件,考上狀元當上管似乎成為古代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讓古代士人對當官趨之若鴦,那就是當官就意味著擁有高收入,好生活。朝廷的大官就不多說了,就算當上一個縣太爺,生活都能過的很滋潤,那麼古代縣太爺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少呢?


古代的縣官收入稱之為俸祿,俸祿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工資加福利待遇。魏晉南北朝時代,縣令的的俸祿是按月發放的,每月發放米150斗,錢二千五。一斗米為8公斤,150斗就是1200公斤,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一個月吃40公斤的米有是極限了,1200公斤的米擁有很多的剩餘,如果再將結餘換成余錢零花,則小日子便過得有點滋潤。由此可以推斷,陶縣令一天的工資,不僅可供一個成年人一個月生活費用,還有八十三文現錢,這等收入水平應該算是很高並且令人眼紅的了。



在來清朝的縣令,他們的俸祿是以貨幣的行駛發放的,清朝一個縣令的年俸祿是45兩銀子,外加20擔俸米。如果俸米折成銀子,那麼一年的俸祿也就60兩。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想在的200元人民幣,兩那麼就1.2萬元,不過清朝縣令還有一個額外收入, 叫做養廉銀,7品縣令的養廉銀達到400到2000兩,是正常工資的幾十倍。不過這些只是基本工資,因為一個縣令掌管一個縣的稅收,府庫,司法,監察和徵兵等事物,如果開小差的話,那麼中間的油水可就多了,到這裡你應該想到古人那麼喜歡當官了把,並且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小懶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人都把錢放在袖子里,為什麼不會掉下來?這裡告訴你原因
歷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這裡告訴你答案

TAG:覃小懶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