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H&M設計師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H&M設計師合作系列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追過的H&M設計師合作系列




這年頭設計師合作系列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以前是快時尚為了銷量、為了新聞性、為了附庸風雅,一而再再而三地攀上奢侈品。可現在名目繁多的合作系列,早早就衝破了快時尚、運動品牌、奢侈品、設計師、潮牌、明星網紅的界線,甚至衝破了品類和品類之間的界線,於是我們有了蕾哈娜和Puma的合作系列,有了聞所未聞的老乾媽合作系列。21世紀初,那個時候整個時裝行業還是相對穩定的,大家還是按照某種節奏在按部就班。H&M就做為快時尚領域裡絕對的領頭羊,開始定期推出設計師/品牌合作系列。


2004年H&M X Karl Lagerfeld海報


設計師合作熱潮開始於2004年,只要17歐元就可以買到一件Karl Lagerfeld設計的H&M的T恤,上面還印著老頭子的頭像簡筆畫(就像現在Karl Lagerfeld這個牌子賣的一樣)。一經推出銷售激增,WWD報道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H&M店鋪每小時都能賣出1500到2000件衣服,而全球範圍內整個系列都在一天之內售罄。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消費者的成長與進步,合作系列也涼過,但比起銷量,每年製造的話題流量同樣不可小覷。比如,你的朋友圈大概就會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收到H&M X Moschino在微信公眾號做的形形色色的投放。幾輪轟炸之下,覺得如果當天不去搶一件,妄為一個時髦人。但其實買還是不買,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喜歡還是不喜歡合作的這個品牌或者設計師,比如我,從來都不喜歡Moschino也不喜歡Jeremy Scott,自然是不會掏錢的。但是,仔細數數,這幾年下來,也還是買了不少H&M這些個設計師合作系列的。在系列發布之際,盤點一下過去的系列吧,沒有誰好誰壞,單純憑印象而已。




H&M X Moschino Lookbook

H&M X Masion Martin Margiela | 2012秋冬


這個系列是親身經歷印象最深的,一方面喜歡Masion Martin Margiela,另一方面當時在倫敦讀書,多的是時間在街上閑逛。還有一個關鍵,這個系列是目測所有合作系列中賣得最不好的,但應該是目前為止最有誠意的一個系列。2004第一個設計師合作系列都被一搶而空,一天售罄,但2012年的這個系列在倫敦這個重要的時裝市場上,最後卻落得統統打五折的命運。


剛剛放出消息,MMM要和H&M合作的時候,就有人說avant-garde已死,MMM在Martin Margiela走了以後自甘墮落,和快時尚品牌合作,覺得不恥。可理性分析分析,大概不見得如此。先說設計,這次時裝屋方面提出的概念是recreation,redesign,重現經典這類的東西。品牌沒有為H&M重新設計,而這樣復刻和重置過去的東西的做法是保險的,且能藉由這個機會很好的宣傳自己品牌的歷史。



再次對於當時的Masion Martin Margiela而言,對於這樣「小眾」的牌子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宣傳。起碼當時教會了很多中國那些喜歡跟風的女孩兒們,什麼是Masion Martin Margiela。她們可能不怎麼喜歡,但從此以後知道了原來衣服還可以那樣做的,多少走出一點對於大牌的迷信?這也是一種成功。估計在這裡面,最沒撈著什麼的就是H&M了,賣不好沒錢賺,花大力氣大價錢宣傳了,但市場不買帳。











H&M X ALEXANDER WANG | 2014


時間到了2014年,中國市場已經成為H&M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於是這個跟華裔設計師的合作系列,當然也要在中國大賺一筆才能罷休。在整個系列全球上架前三天,只在上海限時對圈內人士開放購買。當晚的活動,每人一個手環,場地中間有個大籠子,按照手環的時間,進去選購15分鐘,15分鐘之後輪到下一個時間段的人再進去買。當晚,嘩啦啦買了好幾件,不是因為東西好看,純粹因為比全世界人都要先買到的優越感。後來等到衣服上市,又拿著衣服跑到店裡去退掉了好多。



那一年,太空棉還是一種比較新的材質,穿起來柔軟卻非常有造型的面料,風靡一時。整個系列中最奪人眼球的一件就是灰色太空棉衛衣,簡直一件難求。緊身的運動靈感的連衣裙,不管在材質上還是剪裁上,依然受限於它們只是H&M的宿命里。說直白點,就是,設計是好,但就是因為便宜,材質和剪裁都很差。先不說H&M的設計師合作系列還能不能持續走高,ALEXANDER WANG這個名字甚至都有點過時了。不知道同樣是下周上市的ALEXANDER WANG和優衣庫合作的保暖內衣系列,能不能銷售一空。






H&M X Lanvin | 2011.11


Karl Lagerfeld雖然跟H&M有過兩次的膠囊系列,但最開始鬧過不開心,Karl罵H&M勢力,說自己是因為喜歡「讓每個人都穿上Karl Lagerfeld」這個概念,才答應合作的,H&M卻限量生產這些衣服。但是對於很多奢侈品來說,與快時尚品牌的合作還是存在風險的,如果真的有一天人人都拎著一隻很像Birkin的包,而且上面還印了Hermes幾個字,Birkin還能是Birkin嗎?所以當時Lanvin的創意總監Alber Elbaz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為一個大眾市場設計衣服,但通過這次的合作,我只是想把Lanvin做為一個商標讓更多的人熟悉」。其實縱觀H&M全部這些合作品牌中,Lanvin應該是除了Versace以外,最「大牌」的了。當時的感覺,有點類似Pheobe的Celine要跟H&M做合作系列。



現在看看這個系列有點可怕,雖然都是最具Lanvin風格的衣服,但似乎每一件都不太高級,始終真絲和雪紡還是有區別的。可是這個系列,在店鋪里如果不是通宵排隊的話,幾乎連邊邊都摸不著吧。發布當天,在香港,自認為在開門前兩個小時去排隊已經是我最大誠意了,誰知道,直接連號碼牌都拿不到。排隊的間隙,看到一行人拎著好幾大紙袋的衣服從商場出口上了一輛黑色阿爾法。隊伍里有小姑娘開始議論,說剛剛是劉嘉玲,她買了幾乎所有的款式走。








H&M X Erdem | 2011.11


上面的那些都是陳年往事了,去年跟Erdem的合作系列,確實期待了好一陣子。不巧在上市的時候剛好在台北,不巧這個系列全球發售中是沒有台灣這個地區的。專門跑了一趟,抓著店員問,小姑娘只是一臉懵逼得看著我,不知Erdem是何物。其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一次合作系列賣完之後,H&M都會出好多跟合作系列相類似風格的衣服,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段吧。得知Erdem和H&M合作的時候,也是頗為驚訝,因為Erdem本身名氣真的不大,還算「小眾」,而且他的衣服不容易做得便宜。



這個系列包括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白色襯衫,真絲連衣裙和好多的野花印花。是什麼讓設計師從倫敦東部的工作室「走出去」冒險進入大眾時尚?「我都不想往大眾時尚發展」設計師曾經在採訪中明確表示過。「對於那些在與快時尚時尚品牌合作的設計師來說,這可能是一種成熟的儀式。我根本沒有找到正確的動機去做,因為我覺得我不會從這樣的經驗中學到任何新東西」。但顯然,在幾年之後他改變了主意,跟H&M走到了一起。「這是一件極其民主的事情,能夠覆蓋70個不同的國家,並創造出一些可以讓很多人彼此不同的東西。」,這是在確定跟H&M合作之後,設計師說的話。根據某些報道,每一個合作系列背後,設計師或者品牌都有高達百萬美金的利潤,除了這些真金白銀,全球範圍的知名度收益,簡直不可估量。對於這些「小眾」品牌,這些利益實在太動人了。












我們的封面真的有在用心設計,如果看不到是有點可惜了,就,請星標我們吧。


跟隨下圖示意,點擊公眾號界面右上角「...」,出現設為星標界面



text:盧笛


design: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路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hicology 的精彩文章:

這些小眾女神愛豆給明年春天帶來靈感

TAG:Chic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