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只有貧富沒有貴賤:作為一個曾經被嫌棄的貴族,他的筆下眾生平等

只有貧富沒有貴賤:作為一個曾經被嫌棄的貴族,他的筆下眾生平等

展覽:經典?勞特累克作品展

時間:9月30日至11月4日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一、二層

勞特累克生活在19世紀末的巴黎,我們似乎對他的前輩馬奈和莫奈、同學凡?高,以及比他晚一輩的畢加索和莫迪里阿尼更為熟識,而在他活躍的歐洲新藝術運動時期,彷彿穆夏和克里姆特的存在也搶了他的風頭。才華橫溢的勞特累克在他未滿37歲的年紀便過早地凋零了,可他所留下的寶貴藝術遺產卻遠非曇花一現。

他與印象派

同行者各有所好

僅以西方傳統繪畫的視角來解讀勞特累克的藝術顯然是片面的。誠然,他師出學院派——其巴黎的啟蒙老師西蒙?博納乃是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教授,卻格外推崇馬奈和德加等當時主流之外的印象派翹楚。後者對巴黎夜生活,劇場和舞台的情有獨鐘不僅啟發了勞特累克對夜巴黎的關注與靈感,其觀察的視角和對粉彩的青睞也顯然從德加的畫作中受益匪淺。

馬塞勒?朗德小姐半身像 1895年 彩色石版畫

與凡?高的同窗之誼讓他們得以對19世紀風靡歐洲的「日本主義」(Japonisme)相互切磋並交流。勞特累克對日本文化的好奇與痴迷不僅表現在他留下的那些略顯詼諧的變裝黑白照片中。作為19世紀流入歐洲最為盛行的東方平面藝術,浮世繪中明顯的黑色輪廓線,強烈的色彩對比和有別於西方焦點透視的畫面構圖都對勞特累克的藝術有著深遠影響。毫無疑問,從「經典?勞特累克作品展」中展出的複製海報和版畫真跡中我們便能明顯看到東西方藝術視角相互交融的特徵。這位在世紀之交撒手人寰的早逝天才,實則是東西方文化跨界的先驅。

客觀來說,勞特累克可謂生對了時代。生活在喧鬧嘈雜卻充滿著無限可能的蒙馬特高地,紅磨坊的誕生讓他聲譽鵲起,他也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詮釋讓紅磨坊名滿巴黎。出身貴族卻不能享有其待遇,因殘疾而不能完全融入家族生活,勞特累克心底的苦悶在巴黎夜場中得到了慰藉。風月場中的女子把他當作顧客不會怠慢他,他也因此在燈紅酒綠的夜巴黎中找到了歸屬感。鍾愛日本藝術的他雖收集浮世繪中的春宮畫,但他為夜場女子所留下的素描中卻絲毫不見低俗與輕浮,輕描淡寫中充斥著真實與美感。

梅?貝爾福特 1895年 彩色石版畫

「我描繪事物的本來面目。我不加以評判。」勞特累克的筆下雖有著清晰的貧富階級,卻是沒有貴賤之分的。儘管他會通過畫筆描繪誇張的人物動態和神情進而加以嘲諷戲謔,但無論是歌舞明星的光芒四射還是應召女郎的微不足道,他都很真誠地記錄著她們的本色。勞特累克的繪畫風格雖屬後印象派,但其藝術的本質仍是寫實主義。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更、因社會進程發展而改變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的與時俱進,勞特累克筆下的寫實和早他近半個世紀的「寫實主義先驅」庫爾貝已不能同日而語。但在觀察現實生活並描繪真實情境這個創作初衷上,二人的藝術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他與齊白石

都「愛世俗」但愛法大不同

在策劃「經典?勞特累克作品展」的過程中,意外之喜莫過於發現勞特累克與齊白石同屬1864年生人。一位出自貴族世家還未到不惑之年便英年早逝,另一位世代農民則活了近一個世紀,兩位毫無交集的東西方繪畫巨匠竟在藝術創作中也有諸多相似之處,這是令我始料未及的。二位大師皆擁有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視角和超凡的記憶力。以擅畫栩栩如生的草蟲而獨步畫壇的齊白石,與在夜場中捕捉台前幕後瞬間的勞特累克均以描繪真實而被後人所傾慕。

然而,儘管二人均致力於刻畫眼中「世俗的真實」,但出身和社會氛圍的巨大差異讓這份真實大相徑庭。家境貧寒的齊白石所描繪的世俗是平民化的,他筆下的河蝦小雞、蘿蔔白菜、螃蟹就酒,既反映了他樸實的生活情趣,也體現了畫家帶有人文關懷的世界觀和致力於描繪心中大自然的藝術語言。相比之下,自幼衣食無憂卻命途多舛的世襲貴族勞特累克則因身體缺陷而被家族嫌棄,遂在肉慾橫流、燈紅酒綠的巴黎夜生活中找到了歸屬感。

騎師 1899年 彩色石版畫

「貴族一方面要炫耀自己的高貴,另一方面又要光顧聲名狼藉的地方尋求精神的慰藉。」這句收錄在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名句恰如其分地解讀了畫家本人的境遇。他通過犀利敏銳的觀察視角和略帶幽默諷刺的動態捕捉將19世紀末巴黎夜生活中最真實的人間百態勾勒下來。勞特累克所描繪的世俗是貴族化的,也是充斥著人性慾望的。而他的藝術則試圖在人類本性的七情六慾中尋找那些動人的殘缺美,一如他本人,那寄居在殘疾肉體中被忽視的高貴靈魂。

勞特累克藝術最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他的畫作中沒有區分貴賤的鄙夷。從劇院到青樓、從咖啡廳到紅磨坊,在蒙馬特高地任何人頭攢動的社交場所均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喜歡坐在劇院台下描繪台上耀眼奪目的明星或包廂中舉止端莊的名媛;但他更熱衷於捕捉台下幕後或風月場中那些微不足道的風塵女子們。

《她們》(卷首畫) 1896年《她們》彩色石版組畫系列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90餘件版畫和素描真跡毫無修飾地記錄了巴黎夜場女子衣冠不整、對鏡梳妝、沐浴更衣等極其私密的情境,並反映出勞特累克對這一特殊群體與眾不同、毫無偏見的關注。齊白石與勞特累克,一個聚焦中式田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花草魚蟲,另一個則關注西式夜生活中台前幕後的紙醉金迷。二人所記錄的「世俗的真實」出發點各異,卻殊途同歸——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浴盆旁的女人 1896年 《她們》彩色石版組畫系列

他與穆夏

甜美雅緻和簡約果敢

在近一年中,廣東和南京已相繼舉辦了捷克最偉大畫家穆夏的主題展。雖與穆夏同為新藝術運動代表人物,共同活躍在19世紀末期的法國巴黎,二人所創作的海報也都對當時巴黎所盛行的劇場文化有著巨大貢獻,但藝術風格上卻有著本質區別。

穆夏的海報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圖紋色澤都保留了歐洲藝術的古典韻味,甜美雅緻極富裝飾性,20世紀風靡亞洲的日本動漫便深受穆夏作品的影響。相比之下,無論是海報還是出版物封面,勞特累克的設計顯然更具顛覆性和現代性,且更富有視覺衝擊力——其果敢簡約的線條、大膽的亮色塊組合所營造的強烈對比、對人物造型精妙傳神的動態捕捉,都讓他所詮釋的主題內容能夠脫穎而出。若你羅列所有現代廣告的設計要素,無論是簡潔大方、適當留白的布局;言簡意賅的主題;圖文並茂的明快創意還是博人眼球的核心亮點,勞特累克繪製的每一幅海報均具備,堪稱是廣告和海報藝術的教科書。他的海報已經成為了巴黎辨識度最高的文化創意標誌性產品之一,從最初流行文化的傳播手段經過歷史的沉澱演變為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經典。

54號房間的旅客—在遊船上1895年石版畫

於世紀之交驟然離世的勞特累克,留下的藝術遺產之所以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源於他對整個20世紀的平面設計和廣告領域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他那些海報、版畫和素描的存在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要遠超黑白歷史照片的意義。因為照片只能做到直白地記錄那個瞬間,而勞特累克本人的筆觸則加入了其個人在起筆那一瞬間的視角與美感、打動他的感觸,以及最重要的,通過逸筆草草的精準動態捕捉而為畫中人賦予的靈魂。勞特累克藝術的價值,莫過於此。

文| 王加

本文刊載於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啊!去好奇啊!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