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此江湖不再見——金庸逝世,享年94歲

從此江湖不再見——金庸逝世,享年94歲

新華網微博消息:據金庸身邊工作人員確認,著名作家金庸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金庸生平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1972年,宣布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下面是《新京報》2016年3月11日金庸先生剛過92歲生日後的一篇文章,謹表紀念:

《金庸千古俠客儒生夢》

金庸出生的年代,正是民國年月,浙江海寧的書香望族,剛剛懂事就日寇西來,少年流亡,輾轉於南方中國,但學業不廢,弱冠成為報人,落腳港島,辦《明報》,寫武俠,「文治武功」都達到了文人的巔峰,稱心快意。對於這些,已有浩繁文章探討,我所感興趣的,是金庸所折射的,一代文化人群落的人生蹤跡圖。

金庸與第三任妻子林樂怡。

幾年前梁羽生逝世,金庸曾寫下輓聯:「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梁羽生生前曾在採訪中說,「我們的友情是過去的,儘管不滅。他是國士,我是隱士。」梁羽生喜歡李叔同的一句話:「老僧只合山中坐,國士筵中甚不宜。」金梁之間,實有瑜亮情結,也曾留下文人佳話。

金庸個人照

1951年,兩人都是《新晚報》副刊編輯,梁羽生編輯「天方夜譚」,金庸則編輯「下午茶座」。工作之餘,兩人或茶酒詩話,或對弈搏殺幾局。創作武俠小說之後,梁羽生、金庸和百劍堂主還曾在《大公報》合辦過一個專欄,叫「三劍樓隨筆」。百劍堂主去世之後,梁羽生賦聯紀念:「三劍樓見證平坐,亦狂亦俠真名士;卅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邁俗流。」側面描述了三個人的文人生活。

這是報館生涯,金庸還有一些好友,如黃霑,如倪匡,如蔡瀾,每每憶起他們,我都會忍不住慨嘆,這是怎樣的人中龍鳳啊。得有怎樣的水土,多少的歷史,才能讓這樣的人現於世間。

2005年1月10日,《神鵰俠侶》寧波探班,金庸與張紀中合影。

黃霑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廣東,一九四九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經歷我們比較熟悉了。最傳奇的是倪匡,他同樣出生在民國,在內地還當過軍人、警察。五十年代到內蒙古墾荒,因冬天拆了一座小橋當木柴,被以反革命罪羈押數月。他決心逃走,從內蒙古、上海一路到廣州,然後到香港,從此一生北望神州。

這是他們那一代的經典路線圖,其實何止這三人,太多人走了這樣的軌跡。梁羽生、胡菊人、余英時、雷震、殷海光、李敖、許倬雲、唐德剛。他們的命運頗有共同之處,像鳥離開民國故土,從此成為海外遊魂。唐德剛的《五十年代的塵埃》,巫寧坤的《一滴淚》,黃霑的「浪奔浪流,萬里江水滔滔永不休」,金庸的「塞上牛羊空許約」「誰家子弟誰家院」,許倬雲的《萬古江河》《風雨江山》,聽聽這些名字,都深藏著去國之痛,卻又蘊含對傳統文化之痴。

2005年1月10日,《神鵰俠侶》劇組正式在第三個拍攝地—寧波象山開機。金庸(前)與劉亦菲(左)。

這種痴,最集中地體現在武俠小說。無論金庸還是梁羽生、古龍,都用武俠小說實現了「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人生理想,構築了神奇瑰麗的武俠江湖。同時,以或道家態度,或儒家精神一起,構成了中國文人的文化人格。

金庸當然是儒家,金庸的人生際遇,也是一個儒生的真實形象,他一邊對民主自由有堅定信仰,一邊對強大、統一、穩定等儒家理念積極提倡,《明報》在香港也曾被批評為「由左而右,又由右而左,搖擺不定的機會主義者報紙。」陳平原曾說,千古文人俠客夢,對於金庸,則可反過來說,他筆下的武俠人物,多是千古俠客儒生夢。為國為民,不僅俠之大者,也是儒生之夢也。(文 / 潘采夫)

- The End -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李凱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她把海洋垃圾拍攝成了藝術品,只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海洋
今夜,北京「亮」了!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