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本文摘錄自 《金剛經說什麼》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翻譯的工作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我們必須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肯定你哪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當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台主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於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這裡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參的。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做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地你就可以真懂了。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裡。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

像這裡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里,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里大和尚上堂,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叫說法。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養生文化:秋冬養生,非「粥」莫屬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