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十四種基本防禦機制

心理學十四種基本防禦機制

以前在學校做學生的心理諮詢工作,由於缺少理論、經驗及指導,感覺做起來很困難,對心理諮詢的理解是「以無招勝有招」、有人隨口說「順應自然」但實際上沒有做到,這兩個都是日常生活的防禦的表現。

阻抗與防禦的關係:

聯繫:阻抗就是防禦,防禦就是阻抗。

區別:阻抗的表現為精神分析之中來訪者所做的防禦。我們無時不刻在防禦。阻抗是無意識表現出來的。

學習精神分析分析就是把防禦象徵化。臉皮更厚,心理治療就是形成更強大、更成熟的防禦機制。

不能太快把來訪者治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保持對自己的童年忠誠,新的防禦機制沒有建立,我們就無法更好的生活。

1、壓抑

壓抑是最基本的防禦機制。對意識層面的衝動壓到潛意識之中。

從精神分析角度:人沒有遺忘,只是將記憶壓抑到潛意識。意識不到的需要,就是壓抑。

壓抑與壓制:有慾望,慾望得不到泄瀉,環境不具備,是壓制。壓制是指人在意識層面沒有得到滿足。

個案:犯罪心理學的一個案例:強姦——進監獄——改造——釋放——再強姦……這個過程中的壓抑與壓制:在監獄中,沒有女人,是對性的壓制。在監獄外面,看到女人,沒有感覺,只有在偏僻、昏暗街道的地方(即案發地點)才能產生強烈的慾望,這就是壓抑。

想滿足而不能滿足是性壓制。沒有性的想法是性壓抑。

現代精神分析修正了弗洛伊德的不能被接受的衝動被打包放在地下室,而認為壓抑是指不能被接受的東西,被打碎後,彌散在意識的各個層面。

精神分析認為:各種藝術形式都是性壓抑的升華。據說,美國經濟、政治比較繁榮時,容易出比較好色的總統。沒有事做,可以很放縱自己的原始衝動。坐懷不亂的男人是享受道德的優越感,是壓抑的表現。

男人的陞官、賺錢,是更加強大、攻擊的表現,是男性特徵的表現。男人一輩子的事情就是把性壓抑的象徵化,將壓抑的性表現各方面顯示男性特徵。

過分依賴、過分固執的人都是性壓抑。過分依賴:見誰都是爹媽、做得不像男人是性壓抑。過分固執:自己認為用語言來戰敗對方,其實是戰敗自己。

皮下脂肪特別薄或特別厚,是性壓抑表現,這樣沒有性魅力,得不到異性關注,滿足了自己沒有性的潛意識願望。這樣的人做父親,將不允許女兒直白的表達性感,女兒可能會配合父親,把自己變成為一個沒有性吸引力的人。

反饋1:壓抑是潛意識層面,壓制是意識層面。想做,而條件不允許做是壓制。(21分補充)

反饋2:探討壓抑、壓制在實際諮詢中的實際意義:壓制是超我,壓抑是本我。做諮詢時,我們通常解決的是壓抑的內容。壓制時間通常會形成壓抑。父母對女兒的壓制,容易形成女兒的壓抑。

反饋3: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壓抑?放蕩一次!(暈了!)

反饋4:父母打孩子是性行為的表現。如何理解?打孩子可能伴有快感,是釋放自己性壓抑的表現。

2、情感隔離

避免與自己的真實情感接觸,稱之為情感隔離。

就事論事、遺忘,都是情感隔離的隔離。情感隔離是無處不在的。

情感隔離,正常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隔離時間過長,容易變傻、變麻木、無情無義。所以,既不能沒有隔離,也不能完全隔離。過度(不足、過多)的情感隔離都是不好的。

個案:聽了,悲傷的家庭悲慘故事,有些人在笑。這些人隔離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師的處理:「現在有強烈的情緒反差。有的人特別悲傷,有些人特別歡喜」。可以提問:「為什麼笑了」,不用和對方說,笑的原因是情感隔離。如果對方沒有反應,可以問別人:他們笑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笑嘻嘻講自己的早年創傷,是隔離的表現。或者,聽完傷心故事後,有的人反應是:我小時候很幸福,這也是情感隔離的表現。(從諮詢的經驗來看,這些人實際可能並不幸福)

精神病人說自己沒有病時,是隔離。只有承認自己有病,才可以考慮出院。

不抽煙時罵抽煙的,抽煙的時候特別享受;當了教授就罵教授,是日常生活隔離的表現。

對情感隔離的態度:我們不能沒有隔離,也不能全部隔離。

反饋1:抑鬱癥狀病人完全隔離。治療的目標是將抑鬱治成焦慮。焦慮了才能感覺的自己的生活。

反饋2:從小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10歲失去奶奶,特別傷心。15歲失去爺爺沒有傷心的感覺。如何解釋?所有的眼淚到流到心理,沒有表達,是情感隔離的表現。

反饋3:聽了一個笑話,別人都笑,自己笑不出來,是隔離嗎?具體分析:聽不懂感覺沒有意思,就不是隔離,當能聽明白,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不表達,就是隔離。

反饋4:抑鬱症——即使自己體會到別人的感覺的時候,也會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第三,理智化

年紀輕輕的人喜歡哲學,喜歡談「大人不計小人過」,停留在書本的理論上,這就是理智化的表現方式。理智化是發育良好的乳房。完全去情感化,就是理智化。

來訪者大特而特談心理學術語、理論,這是理智化的表現。對理智化的治療是:不談理論,談情感、談性方面的事情。可以問第一次遺精、射精,和女孩子的關係。

個案:初中男生,談話像做政治報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社會有用的人。來訪者給諮詢師的感覺:家庭中的談話像政治對話,缺乏應有的感情。治療——談下來,談感情、談性。或者直接反饋來訪者:聽起來很難受、不舒服。這類的來訪者容易催眠治療師。

反饋1:對這類來訪者不能講道理,因為來訪者的理論可能很系統很完整。

反饋2:理智化與情感隔離,都沒有情感表達嗎?理智化是有情感的,是用理智化來表達。「我知道我很愛我媽媽,但是我不能表達。」「我恨我媽媽,但是,我明白,我媽媽很關心我、為我很操勞。」理想的狀態:說到「我恨媽媽……」流淚了。

反饋3:理智化與合理化:兩種不同的防禦機制。理智化,將豐富的情感內容用書本知識來表達出來,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蘊含的情感內容,但是來訪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內心。

「我又哭了,對不起」、「老師,讓你見笑了」動作表現:拿紙巾擦淚也是緩慢、有條理的。

反饋4:理智化與壓抑的關係,理智化的人是否壓抑了自己,失去了真實的自己?理智化沒有失去真實的自己,是壓抑了自己的情感。

反饋5:理智化是意識的還是無意識作用的?一般的來說,理智化是意識層面發生的。但是時間長了,可能會走向無意識。

反饋6:理智化與壓制的關係:一般不是壓制的,是壓抑的。日常生活中,與理智化的人打交待很容易、很舒服的。但是,與理智化的病人打交道,並不是這種感覺。

第四,反向形成

舉例:「如果老公突然對你好,這是有外遇的信號」其背後的理論依據是:內心感到內疚,反向形成的防禦就會對老婆好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自己討厭的、痛恨的人也會對他好。一般的老江湖的都會這樣做。表現上對老師特別客氣的,在評價老師的時候會特別差。

在諮詢中,潔癖的人可能會過度的喜歡髒東西。小孩子一般的來說,都喜歡髒東西。小孩子第一件藝術品就是自己的大小便,隨便亂塗亂沫。小孩子沒有被照顧好的,長大可能對臟就會有特殊的害怕,形成潔癖。潔癖,實際上特別喜歡、關注髒東西。治療的方法:講關於「臟」的笑話,講諮詢師喜歡髒東西,讓其放鬆對自己的控制。或者與其討論誰更喜歡髒東西這個問題。潔癖喜歡髒東西,已經完全滲透到人格中,他會說「就算你說的對」,講一個特別髒東西「你的朋友真有意思」。這樣來講,會放鬆其緊繃的人格。

反饋1:「臟」的笑話,特別噁心的笑話:如何治療羊羔風,讓其吃槍斃的人大腦,就著蒜和蔥,用小勺挖著吃。

反饋2:有潔癖的人,內心喜歡髒東西,看似矛盾,這是反向形成的作用和表現。

反饋3:強迫症會出現在1~3歲,父母對孩子的大小便,控制過於嚴格。不喜歡髒東西,就形成了特別注意髒東西的潔癖。所以一般要回溯到肛欲期。

反饋4:反向形成,與成語「此地無銀三百里」來形容也可以。

反饋5:吝嗇帶有道德的味道,有錢、有物,但是啥不得用,啥不得花。

個案:特別吝嗇的一個人不允許自己和妻子花掙來的錢,但是過天橋時,一定要給乞丐扔硬幣,不扔,會感覺很難受。內心把自己當成乞丐來看待。

反饋6:女孩子說「討厭」有的時候表達喜歡的意思,也是反向形成的作用表現。

反饋7:吝嗇的人一般是肛欲期的固著,與大小便的訓練過於嚴格有關。

反饋8: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解釋過於牽強」?精神分析可能很難直接被證明,但是我們在諮詢過程中可以通過個案或實踐來感受、觸摸到它的存在。

第五,分裂

分裂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常用的防禦方式,但是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如「偏聽」、「偏信」,只看好的一方面,不看壞的一方面。與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諮詢的感覺:一會在溫暖的房間,一會在寒冷的房間,冷熱迅速交替,變化很快。一會兒把治療師誇上天,一會兒貶諮詢師一文不值。一會投投射對父母的好感,一會兒投射自己對父母的攻擊。

個案:開始把諮詢師「拔地而起」,一會兒,貶低諮詢師。這樣的來訪者,這樣的來訪者如果沒有攻擊性負性移情,就好像活不下去一樣。

不能同時看到好、壞的並存,兩方面,可以運用面質這種情形,來訪者會說「我也不知道」。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用壞的方面來否定好的方面。

偏聽、偏信,使一個人完全認為一個人和一個人壞。

第六,否認

開口說話,就連續說不。這樣的人可能很令人討厭。

小孩子把自己的眼睛一晤,什麼都不存在。(閉上眼睛就是天黑)這是最原始的否認的表現形式。只要一否認就感覺自己對了。

檢查出絕症,經常出現這種防禦機制——不相信檢查結果,反覆做檢查。這樣的人,很容易被一下子擊跨。

個案:蘇州某官員請德國老師吃狗肉(德國人不吃狗肉)——德國老師防禦機制:否認。

回民同學吃豬油饅頭——否認防禦機制,吃的是羊油饅頭。

不知道不為過。

否認的四種方式:

(1)本質上的否認。自欺欺人。女兒知道父親的外遇——「我爸爸不是那樣的人」

(2)行動上的否認。掩耳盜鈴。

(3)現實的否認。

邪教、傳銷,被洗腦的人,相信想像,不相信現實。

精神分析讓我們相信我們的感覺,不是讓我們相信其理論,——當我們完全能把握自己的感覺,現實就是感覺,感覺就是現實。

(4)語言的否認。

孩子為什麼撒謊——父母製造了個條件,讓孩子不撒謊就活不下去。「我的孩子才不講瞎話」

張老師認為自己的課:真的不一定講,講的一定要是真的。

有些來訪者將真的說的假的,有些將假的說的真的。

有些人一直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高情感,否認自己平淡的情感,讓其接受自己平淡的情感,才能活的更好。

七、投射

我講我心。

將自己不想要的內容給別人就是投射。用5分鐘的時間評論別人,其實這5分鐘都是在說自己的。總說別人小氣,這個人就是小氣。

投射多的人,其實戴著顏色多的眼鏡來別人。

八、認同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完成「認同」的歷程。「認同」始於兒童至青少年期成為主要發展任務。兒童用來學習社會團體態度與習慣,青少年用來找尋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認同」是協助人格發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學派的說法,「認同」雖是兒童學習性別角色所必須,如使用不當也可能成為一種防衛反應。

「認同」意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就定義來說,認同可藉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為個人帶來不易得到的滿足或增強個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學生留了鬍子,是因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該教授的「註冊商標」就是他很有性格的鬍子,此學生以留鬍子的方式向教授認同。

其他如「狐假虎威」「東施效顰」都是認同的例子。 認同有時也可能認同一個組織。例如:一個自幼失學的人,加入某學術研究團體成為該團體的榮譽會員,並且不斷向人誇耀他在該團體的重要性。

九、投射性認同

如何來處理投射性認同,就是如何做精神分析治療。

從簡單的方面來說:

第一步:允許來訪者進行投射。我們要接納來訪者的投射,我們需要充當「容器」的功能。

第二步:來訪者進行投射,我們不需要進行認同。

第三步:分析,解釋。我們需要把來訪者這些隱秘的信息,變成為公開的信息。用語言表達來訪者幾次的投射給我們所帶來的感覺。分析是利用我們的反移情來告訴別人。

第四步:來訪者不斷的投射,治療師不斷的反饋,進行整合。我們只認同正性的認同,修改那些負性的認同。

十、見諸行動

心理諮詢師收費從200~300元,容易出現話多、無意識的延長諮詢時間的現象,這是見諸行動的表達。諮詢師擁抱了來訪者是見諸行動,只討論不行動,不是見諸行動。

報復性診斷:把輕的病症,診斷為嚴重,過量、過度用藥。

精神科醫生搞不定來訪者時,就給來訪者開藥了,見諸行動,從分析來講,這其實是病人用藥物來控制了精神分析師。

個案:網癮少年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回家,媽媽知道後,用了一個小時來準備書包。孩子發簡訊告訴媽媽永遠不回家了。媽媽和孩子都是在用「見諸位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見諸行動時諮詢的表現:無意識的遲到、無意識的忘記督導、來訪者撕碎交費單、延後10分鐘的治療時間。這些都是無意識的表現,並非有意識的做,有意識的見諸行動,是對抗。

精神分析,心理諮詢是不容易成功,很容易失敗高的職業。高收費,是防止諮詢師見諸行動。

十一、退行

退行是指從比較成熟、高級的防禦機制退行到比較低級的防禦形式。

表現:做完諮詢後,特別容易愛吃東西還吃不飽,這是退行到吃奶的階段。諮詢後抽煙。

男人回到家變成小孩子。老人變成為老小孩。女人生氣不好就回到自己的老家。穿運動服裝,說「順便來看治療、治療後打網球去。」給某省長做諮詢,諮詢師問:「開著門還是關著門做諮詢?」,讓來訪者明白他應該去關門。

疾病也是一種退行方式,病的孩子就會得到媽媽或別人的關懷和照顧。

做5~8次諮詢時,可能會遇到病人的軀體化的問題。

個案:兩位科學家的孩子,大年三十,吃完飯後,各人忙各人的。學習型障礙。

理性思維特別發達的人不容易退行。感性和理性思維想結合,有利於推進來訪者的成熟。

太理性的人,讓他躺下。太感性的人,讓其邊說邊哭。

十二、升華

升華的三個特點:

升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防禦機制;

將原始衝動健康地進化為沒有衝突的防禦機制;

是自我將本我和超我完美的結合的防禦機制。

警察——攻擊別人慾望的升華;

消防隊員——縱火的慾望的升華;

男性的友誼——同性戀慾望的升華;

政治領袖——控制別人慾望的的升華;

藝術——大小便的升華(兒時玩尿、屎興趣的滿足);

教師——口欲慾望的升華;

外科醫生——殺人慾望的升華;

律師——犯罪慾望的升華;干點小小的壞事情也是有點成就感;

攝影師、心理諮詢師——偷窺慾望的升華;

科學家——窺私慾望的升華;

演員——暴露慾望的升華;

迴避光——迴避偷窺衝動的升華(喜歡暗的);

隱私的五個層次

第一,馬路可以說;(沒有什麼隱私)

第二,私密場合可以說;(比較低級的隱私)

第三,日記中可以說;

第四,自己不敢覺察(母親如何嫉妒女兒、女兒如何恨母親);

第五,自己不知道的。(做什麼樣的職業,一開始可能是自己不知道的)

十三、利他

拋開道德的批判標準——過度利他,是沒有能力自私的表現;

過度利他,對自己好一點一點就會內疚,就完全利他,平衡自己的內疚感,來享受自己的道德優越感;無休止照顧自己。喂孩子的飯,其實自己想吃,嘴在動。

無私、自私是人格發展的疾病;人格正常的人可以輕鬆的獲得金錢並把錢作為獲得快樂的途徑。自私是一種無錢型人格障礙的表現。

利他的治療:求求你遲到一次、做點壞事吧!(因為壞也壞不到哪兒去。)

十四、幽默

最高的防禦機制、是衝突的潤滑劑,把自己放在不利位置,把自己拿來開玩笑;文革,是偏執性障礙,無幽默感的時期。

黃段子,是以色情面目出現的反色情材料。

幽默可以在談笑間把衝突化解掉;家庭是否健康的標誌:是否幽默、是否讓人感覺很舒服。

哈佛大學思維訓練題,找出小甜小蜜的死因
奇怪的撥號,抓住那個逃犯!

TAG:推理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