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北島·劉慈欣·韓松·戴錦華都推薦的科幻小說是哪本?

北島·劉慈欣·韓松·戴錦華都推薦的科幻小說是哪本?

對,就是上面這本《給孩子的科幻》(購書鏈接見文末)。

不過這個北島、劉慈欣、韓松、戴錦華的世紀同框是怎麼回事?

28日,由北島主編,劉慈欣、韓松選編,由活字文化、未來事務管理局聯合策劃、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給孩子的科幻》在西西弗書店舉辦發布會。詩人北島,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活字文化總經理李學軍,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以及青年文化研究學者王昕、未來事務管理局簽約科幻作者趙壘、滕野,展開了一場基於孩子、詩意、美學、科技、乃至未來的對話。

《給孩子的科幻》屬於「給孩子」系列的第11輯,歷經1年打磨,終於問世。代表「詩」和「宇宙」的人們聚在一起,聊到了這本書的誕生過程、各種感觸,以及對未來的焦慮——我們給下一代看的小說里,究竟要表達什麼。

對談嘉賓(從左至右):姬少亭、李學軍、北島、韓松、劉慈欣

01 一切的緣起:用科幻講述詩和遠方

「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由世界上有影響力的詩人主編的科幻小說。」

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說,這本書的緣起是一個「太過夢幻的過程」。

「剛認識北島老師的時候,我拿出我翻破的詩集和散文集給他簽名。我從來沒有想過和北島老師有合作的機會,直到有一次他問我:你們要不要出一本《給孩子的科幻》?我激動得語無倫次。北島老師又問我要不要推薦兩位主編,他希望找有經典眼光,同時又有個性的作家來選編這裡面的小說,我就推薦了韓松老師和劉慈欣老師,北島老師就很滿意,很開心。」

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

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詩人主編的科幻小說——韓松這樣形容。發布會上,他不斷強調:

詩跟幻想走到一起,科幻作家和詩人坐在一起,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沒有過的事情。

「我一直在尋找經典,把打動我們心靈的小說放進去,同時還在想:什麼是北島認可的科幻小說。北島編的第一本書是《給孩子的詩》,他認為我們這個時代,很多給孩子的詩是不完整的,殘缺的……我覺得我是受到了北島老師的精神感召——追求極限,純真,完美,把這些東西貫穿在了這些小說裡面。」韓松說,「科幻小說想的是宇宙邊緣的事情,這本書,就是詩和遠方最完美的結合。」

科幻作家韓松

其實我到現在都稀里糊塗的,北島笑笑說,編書的過程很難,市場也比較混亂,但我們這本書一定要下功夫:「兩位主編和姬少亭局長每天晚上都在發消息,2、3個月內不斷地工作,解決版權問題,翻譯問題,最後選了15篇,下了很大功夫。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經典的版本,大家應該感謝他們。」

詩人北島

雖然艱難,但選編的過程也充滿樂趣。姬少亭表示,他們曾一度考慮插手去推薦一些我們自己喜歡的小說,但是兩位編者挺有自己的口味,堅持要選自己喜歡的那幾篇。

「李學軍老師說,你們再喜歡這個作家,他的作品也只能上一篇,比如選了2篇克拉克,就只能割愛舍掉一篇,比如兩個人都喜歡劉宇昆,就先得打一架,決定誰來選。」姬少亭透露。

活字文化總經理李學軍

最後,劉慈欣和韓松每人撰寫了一篇導讀,又給每篇小說寫了推薦語,其中可以清晰看到2人不同的風格——

阿瑟·克拉克節奏明快的《太陽風》,特里·比森令人細思極恐的《熊發現了火》……一半讚美技術,一半揭露現實,透過每個故事,你能看到劉慈欣和韓松自己的成長曆程,看到什麼樣的東西在他們心裡產生了巨大的震撼,進而成就了他們的思想體系。

「他們幾位的合作非常令人詫異,但是也非常合理。」姬少亭說。

02編者們的憂慮:下一代的未來在哪裡?

「人類的整個文明變得越來越內向,這種變化反映在新一代的科幻小說里。」

當韓松第一次見到北島,他發現他談的不是《給孩子的科幻》這本書,不是詩歌,而是他的焦慮:

如果核武器的威脅仍然在,我們會怎麼樣?世界會怎麼樣?會不會又退回幾十年以前?那我還寫什麼詩?

「他還談到了技術、大數據等等對生活的改變,談到了未來。我當時很吃驚,因為這些就是科幻的主題。」韓松說。對於生在6、70年代的人,未來是一種更新、更大、更不確定的東西,而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精神應該安放在什麼地方。

戴錦華點出了這種焦慮的本質——未來對於今天來說,突然變得非常真切,非常形而下,非常急迫。100年前直到今天,我們全部的邏輯都是趕超邏輯,今天,當趕超的歷史進程終於告一段落,歐美科幻和我們的現實終於達成共振,《給孩子的科幻》的意義,在於給在座所有人提了一個問題:

當我們看見了別人的影子,追上了他們的步伐,甚至和他們肩並肩行走的時候,中國年輕一代的使命是什麼?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

「(北島、劉慈欣、韓松)我們幾個都是同代人,當我閱讀他們的作品,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寫作的時候,我們共享很多東西。但是在現在年輕的,富有才華的科幻作品中,出現了一種大劉、韓松二位的作品中沒有的單純性,純粹性,簡單性。這種單純同時有著某種封閉,某種自洽,沒有以前的作品中互相矛盾、充滿張力的東西。」

劉慈欣把這種科幻文學的封閉性,歸因於整個人類文明的的變化,因為現在的文明是向內發展的。

抬頭看看月亮就會發現,60年代人類登月之後,我們不但沒有往外走,而且連月亮也再沒上去。

「整個人類最飛快發展的技術,其實是內向的技術。」劉慈欣表示,「網路技術,IT技術,它讓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內向,以至於這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我們只要一輩子封閉在一個房間裡面,不用出門,就可以毫無困難的度過一生……人類的整個文明變得越來越內向,星辰大海這些東西,新一代可以通過VR來體驗,沒有必要冒著那麼大的危險去開拓,這是人類文化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新一代的科幻小說里。」

科幻作家劉慈欣

03 「孩子們的未來

這麼一個時代裡面,我有一種願望,就是把這些東西原封不動的記錄下來,記錄下來就是科幻。

青年文化研究學者王昕

面對「向內發展」的未來,新生代科幻作家是怎麼想的?

現場,90後科幻作家滕野談到了初次接觸科幻的經歷:「有一次在西單圖書大廈看到了劉慈欣老師的書,叫《天使時代》。那時候圖書大廈還沒有對科幻的專門分類,那本書放在一堆奇幻里,對我震撼很大。它寫到太陽在非洲海岸沉落下去,投下長長的陰影,當時我讀到這裡,剛好也是夕陽西下,從此,我才知道科幻原來是可以這樣寫的。」

未來事務管理局簽約科幻作者滕野

他向劉慈欣提問:請問您獨特的美學是如何形成的?劉慈欣說,他的寫作是受老一輩文學家——克拉克和托爾斯泰影響的結合體。滕野的小說雖然常被評價「有著和劉慈欣相似的宏大格局」,但描述的卻是VR里想要醒來的夜遊者,把太陽光全部壟斷的狂想,相似,卻又不同。

今天,80、90、00後從現實中抽離出來,讓網路,虛擬世界,遊戲深入他們的生活,對現實生活的實感也在削弱。青年科幻作家趙壘將視角對準30年後的東北,在《傀儡城:荊軻刺秦》里,他描寫了軍工企業在技術中重煥生機,讓東北企業振興,夾雜著暴力衝突,混亂,以及某種強烈的焦慮感。也許這就是韓松所說的,現實變得比科幻更科幻。

未來事務管理局簽約科幻作者趙壘

韓松說,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一個作者,科技無處不在,給生活帶來改變,甚至給人性也帶來改變。這麼一個時代裡面,韓松有一種願望,就是把這些東西原封不動的記錄下來,記錄下來,就是科幻。

而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初衷——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科幻?為什麼要讓大家讀科幻?我們在科幻當中應該讀些什麼?

「我覺得沒有比科幻更近的鏡子,能把我們的現實表達出來。」戴錦華說。

觀眾席中的出席嘉賓、科幻作家王晉康

簽售現場的小朋友

購買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什麼?做不出光速飛船就不搞科研啦?
假如記憶可以刪除,請幫助那些帶傷痕的人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