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白刃突擊戰有何特點?

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白刃突擊戰有何特點?

自刺刀誕生之日起,白刃戰就受到各國軍事家的重視,俄國元帥蘇沃洛夫(1730年-1800年)特彆強調戰術中火力與白刃突擊的結合,注重對士兵刺刀戰的訓練,把白刃突擊的技藝提到空前的高度。日俄戰爭中,日軍曾以白刃突擊方式獲得過對俄軍的勝利,由此日軍將「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的信條寫進了明治時期的《步兵操典》中。他們不僅在戰術上,而且在精神上強調白刃戰的功效、平時加強士兵拼刺技術的訓練,致使日軍單兵的拼刺技術得以迅速提高。

上了刺刀的日本三八大蓋

二戰初期,中日白刃格鬥戰中,中日損失比竟能達到4:1差至6:1,而白刃戰中的三十年式刺刀也被日軍視為舊日本陸軍的象徵,二戰中的日本由於自動化武器在軍隊中的裝備數量及弾葯的供給等方面均不如美、英、德等發達國家。不可能像這些國家的軍隊那樣通過持續密集的火力壓制來消滅對方。因此,日軍是二戰期間為然數不多的,特別重視與大量應用白刃戰的軍隊。而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比日軍還落後、彈藥更匱乏,以近身肉搏解決戰鬥的方式極為常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戰場上大規模白刃站也就屢見不鮮了。

日軍三十式刺刀

白刃戰之前日軍通常先進行一輪齊射,盡量殺傷對方有生力量以打亂對手隊形,為接下來的肉搏佔據先機。同時還會將槍內剩餘的子彈全部退出,防止在格鬥中走火誤傷自己人。很多人認為此行為是彰顯武士道精神和拚死決心的表現,其實這不過是日軍根據實戰檢驗得出的結論。

一是白刃戰中開槍是極不划算的事,原因一是日軍步兵普遍裝備三八式步槍,其槍身長、射程遠、精度高的特點不但適於遠程射擊,也適用於白刃戰。但三八式步槍因彈丸初速高,飛行平穩,往往給格鬥對手造成貫通傷,如果不是擊中要受傷的對手仍具有一定的戰鬥力,而貫通後的子彈往往會傷及白刃作戰中的己方人員,由於子彈速度降低,形成翻滾、變形,會使被二次擊中的人受到更嚴重的創傷、死亡率反而更高。

1938年佔領廣東汕頭的華南派遣軍毛利部隊,注意紅圈內的舊式軍刀),並沒有統一更換成新制定的刀裝樣式。可以說日本軍隊的佩刀實在是種類繁多。

二是白刃戰中對決雙方的槍口多是朝向上方,且在運動中也很難對準對手進行有效射擊。而要進行射擊,手指必須時刻放在扳機上,這樣就減少了手對槍托的抓握力,造成刺殺力度不夠,也日不利於用槍托反向打擊對手。同時,在雙方武器的磕碰中不但容易走火傷及己方人員,彈藥的反作用力還會對影響到刺殺的準確性,因此卸掉槍膛中的子彈更有利的於刺殺。當然,這種結論並指日軍獨有,就連大量配備自動武器的美軍也嚴格禁止士兵在近身搏鬥中時使用衝鋒槍,以避免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

「九一八」前後在東北使用的大刀

與日軍相比,中國軍隊對白刃戰的技術要求就有很大不同。當時中國軍隊不但火力不足,很多地方部隊的槍械都沒有配備刺刀,多用砍刀上陣肉搏,加之士兵大多營養不良,缺乏訓練。一場惡戰下來能「幾條余換他一條命也夠本」就算達到目的,即使取勝,也是傷亡慘重。在與日軍的多次較量中,中國軍隊還是針對實際情況總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經驗。

在與日軍的對峙中,一名戰士擺出蔑視敵人的姿勢

如拼刺刀時,利用己方人數的優勢,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的組合,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利用訓練好的專門刀法用砍刀對付日軍的刺刀,利用紅纓槍在拼刺中的優勢迎戰日軍;利用國產槍械射程近、子彈不易造成貫通傷的特點,在白刃戰中開槍射擊敵人等方法有效擊殺日軍,取得了較好的實戰效果。隨著戰爭的進行,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斷提高。特別是八路軍的拼刺刀的水平大大超過日軍,加之抗戰後期,日軍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死傷很多,新兵經驗少,因此中方不論在火力還是刺殺上都佔據優勢,而拼刺刀訓練也成為人民軍隊抗戰時期留下來的光榮傳統。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真是有「削鐵如泥」的刀劍嗎?
全球最經典的的七把小刀,你認識多少?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