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我們已經說過,逆境造就大文學家,比如李白,如果不是早期一官難求,晚期「賜金放還」,他就不可能成為「詩仙」;比如杜甫,如果不是他屢試不中,再加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及長期的困苦生活,他不可能深入民眾之間,也就不可能成為「詩史」、「詩聖」;白居易如果不是被貶,他就不可能成為「詩魔」、「詩王」,這是唐代最有代表意義的三位詩人。再比如後世宋代的范仲淹,如果不是被貶,他就寫不出來《岳陽樓記》;比如蘇軾,如果不是經歷了黃、惠、儋三州的三次貶謫,他也不可能詩、書、畫、文皆擅的文壇領袖;再比如清代的曹雪芹,如果不是從錦衣玉食發展到生活困苦到吃飯都成問題,他可能寫不出來《紅樓夢》;近現代的魯迅,如果他一直活在「小康之家」,那麼這位一代文豪就不會出現;國外的例子就不說了,太多了……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劉禹錫像)

扯的有點遠,不過,逆境實在是文學家必經的修鍊,但不是所有經過這個修鍊的人都可以成為大文學家,在這個修鍊過程中,能出成就的只有那些具有思想性的人,才會成為不被逆境打垮的少數青史留名之人。

其實,唐代還有一位被後世稱為「詩豪」的大詩人劉禹錫,他一生活了七十一歲,風華正茂的二十多年全在貶謫之中度過。但劉禹錫之所以沒有被打垮,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是一位思想性極強的哲學家(有人可能不服,但劉禹錫的確寫過哲學著作叫《天論》,甚至還有一點唯物主義思想。),如果不是具備這種哲理思想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估計劉禹錫也不會有這麼大的文學成就。

劉禹錫的詩作中,最具備哲學思想的一首,也是傳誦最廣的一首詩是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烏衣巷》,全詩如下: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詩詞書法)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要讀懂這首詩,必需要了解烏衣巷的來歷。烏衣巷現在還有,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核心地帶,它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烏衣巷的歷史最早要上溯到三國時期,那個時候烏衣巷是吳國戍守石頭城(也就是南京)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軍士為了跟其他部隊區別,都穿著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也有一說:說晉時王、謝兩族子弟善著黑衣,私下認為這種說法不確;還有一說是有傳說性質的,說是有個人叫王榭,他海船失事之後誤入烏衣國,娶妻生子,後返回中土,遂把自己居住地改稱為「烏衣巷」,我們也認為不確,我們選擇認可南京市地名委員會的說法,如下圖)。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烏衣巷「的由來)

三國東吳黃龍元年(即229年),孫權稱帝,定國號「吳」,史稱東吳,其時這時吳國才正式開始,就是這一年的秋天,孫權將都城從武昌(今湖北鄂州)遷到南京,取「建功立業」之意,將秣陵改為「建業」 。後來西晉滅吳,建業被改稱「建鄴」(滅國歷史前面文章寫到過了),西晉滅亡後,東晉政權立都面京,又改稱「建康」,東晉的實權大臣王導就住在烏衣巷,再後來這裡便成為王、謝等豪門大族的住宅區(相當於豪門住宅區)。東晉能順利重組政權,使晉王朝得以再延,主要得力於王導的謀劃和周旋,以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庭都居住在孫吳烏衣營舊址,這時「烏衣巷」的名稱已經很響亮了。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王導雕像)

所謂的王、謝,指的是兩個名人及他所代表的家族。王是王導及其家族,他輔佐創立了有百年歷史的東晉王朝;謝指謝安,謝安指揮著名的「淝水之戰」,這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以少勝多戰例,晉軍以八萬軍力打敗符秦百萬大軍。後來王、謝家族人才輩出,書法史上的「書聖」王羲之與另外兩位大書法家王獻之、王洵都是王氏一族的後人;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謝靈運,後來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都是謝氏一族的後人。王、謝二族是典型的中國式貴族,他們居住的烏衣巷因此也非常有名。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謝安雕像)

可嘆的是,這麼有名的烏衣巷,到了唐代,因為戰爭的原因完全淪為廢墟,廢墟得到重建之後,就成了民居,這裡再也不是豪門居住地,而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居所。

朱雀橋橫跨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所說舊日這座橋上裝飾的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東晉的謝安所建。

現在的烏衣巷是1997年,秦淮區人民政府恢復重建的,新生的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歷經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雖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衣冠匯聚,但卻多了許多遊人探訪歷史的蹤跡,成了人文薈萃的旅遊勝地。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現在的烏衣巷)

來看原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其實這兩句有「文章本天成」的成分,比如「朱雀橋」與「烏衣巷」天然對偶,劉禹錫做了「偶得之」的那隻「妙手」。朱雀橋邊生有草和花,顯然這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但為了加深詩意,詩人在這個草和花前面加了「野」字,一方面說明這裡的草和花是沒有人管理的,是野生的;另一方面通過「野」來形容這裡的荒涼和冷落。朱雀橋車如流水馬如龍的繁華已經不再,只餘下了野草侵道,野花亂開。一天中有那麼多時間點,為什麼詩人選擇了傍晚?是因為斜陽的殘照更適合表達日薄西山的慘淡,斜陽一出,衣冠來往、車馬鼎沸的烏衣巷完全帶入了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用「野」,用「夕陽」用「斜」,都是為了產生對比。這幾個字都值得細心體會。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據說白居易讀到這兩句時「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他實在無法言喻對這兩句的讚歎。為什麼呢?因為依照上面兩句的鋪墊,詩人可以轉入議論,發點嘆息了,比如宋人孫元晏的「古迹荒基好嘆嗟,滿川吟景只煙霞。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烏衣巷》)再比如宋人羅必元「烏衣池館一時新,晉宋齊梁舊主人。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烏衣巷》)。但劉禹錫不這樣,他仍然寫景,他不說理,他把目光轉向了巷口飛來飛去的燕子。宋詩和唐詩的差別我們之前說過,宋人愛講理,不管什麼詩,都要轉出一個道理來,唐詩不這樣,唐詩要說的,都在事物的描寫之中,不硬性灌輸給人概念,所以唐詩比宋詩耐讀。難怪有人說唐詩是「大風吹屁股,冷氣透膀胱」,而宋詩是「坡陡尿流急,坑深屎落遲」,這兩句話可能有點糙,但話糙理不糙。劉禹錫的這一首隻是個例子,他比那兩個宋人的同名詩,高明多了。

讀劉禹錫的這首詩,才知道唐詩比宋詩耐讀的原因

(劉禹錫的《烏衣巷》詩意)

其實就算壽命再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活過幾百年,現在在百姓家裡築巢壘窩的燕子肯定不是幾百年前的飛翔在王、謝兩族屋前的老燕,這種文學想像顯示了劉禹錫超人的藝術匠心,燕子還是燕子,但此間的主人早已變換,烏衣巷的繁榮早已不再的概念層疊加深,今昔對比被強化了。全詩看似沒有一句是用來講道理,但道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番道理是在讀者腦海里自己生成的。

朝代更迭,興衰變遷都是再正常不過的道理,但也是再枯燥不過的道理,劉禹錫把這樣的情景寫在了一首畫一般的詩里,或許,飽經坎坷的劉禹錫早已看透了人情事理,看透了衰與榮的變換,把複雜的道理說簡單已經不易,更何況,他說的這樣美,」詩豪「之名,名不虛傳。

(【唐詩閑讀】之99,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