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大航海時代的記憶:里斯本的修道院、大發現紀念碑和貝倫塔

大航海時代的記憶:里斯本的修道院、大發現紀念碑和貝倫塔

上一篇:曼努埃爾式建築王冠上的明珠: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Something About Us

Discovery

Daft Punk

00:00/03:49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迴廊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首先是16世紀初波伊塔卡的原始設計,然後是1517年卡斯蒂略的接手,最後由托拉爾瓦完成。建築本身也融合了曼努埃爾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多種不同風格。

迴廊的建築全部採用葡萄牙本土的金色石灰岩,有一種如古埃及建築般的久遠感覺。

各種宗教、王室和航海符號點綴其間,表現出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輝煌。

很多頭像從牆壁中掙脫出來,大張著嘴,彷彿要向我們訴說他們所經歷的那段氣貫山河的歷史。

而這些不再噴水的石獅又帶給人一絲繁華如夢、斯人已去的蒼涼。

在迴廊的西北角有個空曠的大房間,那是修道院的食堂。由Leonardo Vaz和他的團隊在1517-1518年建造。牆壁上裝飾著曼努埃爾風格典型的纜繩石雕,下方是1780-1785年製作的瓷磚畫。

靠近門口的北牆瓷磚畫描述的是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五餅二魚的神跡」這一段,講的是耶穌帶領門徒向村民傳道時顯現神跡的故事。當時天色已晚,門徒想讓村民回去吃了飯再來,耶穌擺擺手說:「不用,你們拿給他們吃吧。」眾門徒看著自己僅有的五張餅和兩條魚現出難色。耶穌就吩咐眾人坐下,自己手持五餅二魚向天祈禱,然後將餅和魚分成若干份。此時神跡顯現,餅和魚越分越多,最後竟盛滿了12個籃子,讓在場的五千信眾都吃得飽飽的。

東西兩側牆壁上是一組瓷磚畫,描述的是聖經舊約中約瑟的故事。約瑟是雅各的兒子,雅各共有12個兒子,前十個是他與利亞所生,後兩個為拉結所生,就是約瑟和本傑明。約瑟為人聰慧,最受雅各喜愛,卻因此得罪了同父異母的十個哥哥,哥哥們殘忍地將他變賣為奴。約瑟被賣到埃及後經過一系列努力,竟成為埃及宰相,帶領埃及人通過提前屯糧成功地避免了一場饑荒。大災之年他的哥哥們聽說埃及有存糧便跑來求助,被約瑟一眼認出,但約瑟不動聲色,設計讓他們將留在家裡的小弟弟本傑明也帶來,並假意要扣押本傑明。這次哥哥們沒有因為本傑明不是同母所生而放棄,堅決同生共死。最終約瑟與哥哥們冰釋前嫌,一家人重新相聚。

在食堂的北牆上還掛著一幅油畫,是17世紀葡萄牙畫家Avelar Rebelo創作的《聖熱羅尼莫》。這幅畫創作於1640-1645年,當時Avelar Rebelo是國王若昂四世的宮廷畫家,還是提奧多西奧王子的美術老師。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典型的伴隨熱羅尼莫的獅子與骷髏頭形象。

南牆上則是一幅壁畫,為16世紀晚期畫家António Campelo繪製的《賢士來朝》。

迴廊里的另一個大房間是議事堂,不過它從來沒有當議事堂用過,因為這個房間直到19世紀才全部建完。

現在的議事堂成為葡萄牙著名作家的墓地,房間正中就是Alexandre Herculano(1810-1877)的石棺。Alexandre Herculano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和歷史學家,對保護葡萄牙歷史文化遺產有過突出貢獻。修道院處處表現出葡萄牙人對歷史文化和探索精神的尊重與推崇,這不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修道院南邊的特茹河畔立著「大發現紀念碑」。紀念碑呈帆船形,上面雕刻著33位與地理大發現相關的葡萄牙歷史人物。他們都是大航海時代的見證人。

紀念碑北側廣場上還有一幅馬賽克鑲嵌畫。畫的是一個直徑50米的航海羅盤,羅盤中央展示了一幅世界地圖,標示著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在海外首次到達的地方及相應年份。

大發現紀念碑西邊有個貝倫塔,它的建設構想早在15世紀下半葉若昂二世在位時就已經提出,隨著里斯本在歐洲地位的提高和對外貿易的增多,他們迫切地要在特茹河口建一道防禦系統,包括在河的南北兩岸各建一座防禦塔,從而形成交叉火力封鎖河道。曼努埃爾一世繼位後請Diogo Boitaca負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和貝倫塔的建設,因為各種原因,Diogo Boitaca最終將貝倫塔的設計授權給剛從北非歸來更擅長防禦堡壘設計的Francisco de Arruda。貝倫塔從1514年開始建設,歷時六年完成。從整座塔的設計看,除了採用當時盛行的曼努埃爾風格外,設計師還引入了一些摩爾和東方元素。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的軍事功能逐漸弱化,曾被用作海關、電報站和燈塔,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和葡萄牙的若昂四世統治期間還曾作為關押重犯的監獄。

順著一條水上棧道,我們走向貝倫塔的入口,抬頭可見二層的陽台欄杆上裝飾著葡萄牙基督騎士團的八角十字徽章,其實不止這裡,整個貝倫塔和防禦平台都被一圈八角十字徽章環繞。

來到塔內,首先進入的是防禦平台下方的炮壘,這裡共有16門小炮架在面向東、南、西的16個窗口前。炮壘的中央有個天井,可以讓炮火的硝煙快速散去。炮壘下方是個儲藏室,原本用來放彈藥補給,當這裡被用作監獄使用時,它被改造成地牢。

通過一段狹窄地樓梯走上平台後,可以看到平台角上的六座崗亭,每個崗亭都有一扇瞭望窗和胡椒盒形狀的屋頂。平台中央的欄杆圍著下面的天井。

在天井南側欄杆正中矗立著勝利聖母雕像。仰望雕像背後的貝倫塔,可以看到二層漂亮的陽台欄杆,以及三層窗戶旁曼努埃爾一世的盾徽和渾天儀標誌。

塔內共有五層,上下都走唯一的一條狹窄的螺旋樓梯。為避免上下衝突,在每層的樓梯口都設置了向上和向下的紅綠燈和計時器,所有的遊客都很自覺,因此雖然現場無人管理,但秩序井然。塔內空間實在是不大,每層只設一個房間,一層是長官室,二層叫國王廳,三層為會議室,四層是個禮拜堂,五層就是露台了。一層塔身北側的兩個角上也有兩個崗亭,從那裡的窗口向平台望,可以看到曼努埃爾風格的石刻纜繩環繞平台外牆,在胡椒盒似的崗亭下還系了一個繩結。最有意思的是崗亭下方的犀牛石像,據說它是歐洲第一次雕刻出犀牛的形象,體現了葡萄牙在海外探索方面的實力。

頂層露台上是一圈摩爾風格的垛口,遠遠的可以看到東邊紅色的4月25日大橋。

北邊一條筆直的大街通往山上,它以這座塔的名字命名,叫貝倫塔大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溫莎城堡-2:嘉德騎士團的精神家園
泰特英國美術館-2:拉斐爾前派和他們筆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女性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