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構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但一心求和,趙昚缺乏名將卻大舉北伐

趙構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但一心求和,趙昚缺乏名將卻大舉北伐

宋孝宗趙昚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宋高宗趙構的繼任者,也不知道趙構是早年遭受驚嚇過度還是什麼其他神秘的原因,反正趙構後宮各種妃嬪共計十餘人,但卻僅生了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在三歲的時候就早夭了,之後在無出,無奈之下,趙構遍訪宗族,收了兩個養子,分別是趙伯琮(趙昚)和趙伯玖(趙璩)。

公元1132年,趙昚被宋高宗趙構選中育於宮中;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公元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說來這個趙昚其實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也就是說,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不過這個趙昚與被女真鐵騎嚇破膽的趙構不一樣,頗有其祖先之風,趙昚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頒布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並且接受史浩的建議,下詔為名將岳飛冤獄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除此之外,趙昚還逐漸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他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公元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後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隆興和議」也是一項屈辱性的和議,就不多說了。

隆興北伐失敗後,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之中。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也不多說了。

這裡主要說說為什麼宋孝宗趙昚初登基之時,立志北伐收復大好河山,結果卻慘遭女真鐵騎的迎頭痛擊;歸根到底,還是沒有統籌能力強大的名將輔佐,在趙構剛登基之時,麾下有以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和張浚為首的四大名將組成的龐大武將體系,光岳家軍巔峰時期,就擁有八十四員武將。

岳家軍指的是由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么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可惜在岳飛死後,岳家軍在經歷多次分解後,煙消雲散。

而韓世忠所率領的韓家軍,雖然人數上不及岳家軍,但是就戰鬥力而言,也是當時能與女真鐵騎爭鋒的存在;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但他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辭職後鬱鬱而終。

還有張浚和劉光世,早期也都是頗有戰績的名將。但就在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之際,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而且朝廷財政不支,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雖然歷史上將秦檜、万俟卨、羅汝楫等人列為奸臣,但其實,一切都是宋高宗趙構的意思。

宋高宗趙構擔心以岳飛為首的武將們真的迎回二帝,自己這個皇帝何去何從?而文官集團們擔心武將集團們因此勢力與他們平齊甚至凌駕於他們之上;而以趙構為首的主和派,其實最擔心的是,擔心武將們再現「陳橋驛兵變」之事,在他們看來,只要對金國服軟,宋國就還能存在,但如果武將得勢到不可管束的地步,宋朝就亡了。

在宋高宗趙構的不斷打壓下,剛剛有崛起勢頭的武將集團們,就又被打回原型,名將們死的死、貶的貶,或者投靠趙構;到趙昚繼位之時,手下文臣濟濟,但武將寥寥,殺雞屠狗還可能用得著,但是要和女真鐵騎打仗,那是跑得比誰都快;雖然把張浚招了回來,但張浚依然備受掣肘,最終兵敗。

也是上天要弱一弱耀武揚威獨霸東亞千年的漢人帝國,如果岳飛、韓世忠等名將能等得到宋孝宗趙昚繼位,或許南宋就不會那麼屈辱了,北伐中原,吞併金國,再現帝國霸業也不無可能。但歷史沒有如果,宋孝宗趙昚雖然後期打造了「乾淳之治」,但內心是疲憊的,是屈辱的,在位二十七年後,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五年後離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細數《說岳全傳》中的12大高手,岳飛排在第六,楊再興第五
勸諫商紂王有什麼後果?7人慘死,兩人歸隱,但有一人紂王不敢動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