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主題丨建立可持續的修行公約

主題丨建立可持續的修行公約




「道友之間沒必要解釋……」


「學佛的,這點承受能力肯定有……」


「師兄之間說那麼多幹嘛……」


……


如果有過這些想法


你也許該看看這篇文章










 

因為某個

討厭的

人,就不學佛了?




對修行人而言,選擇相對和諧、輕鬆、清凈的修行環境是很重要的。

不是所有人在團隊中都會顯現「菩薩」的形象,平台君以前就遇到有些人,明明是為了學佛修行而來,卻因為不喜歡小組裡某個人,而乾脆退出了修行團隊。我們不能認為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很遠,這的確是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也許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團隊中大多數人互相團結、和諧,環境比較清凈,在好的氛圍中聞思修行,大家會少一些與外境相關的煩惱,就算有,至少也不像在社會上那麼多。




有寶寶說,跟大家在一起真的很好,彼此有很好的精神契合,感覺像一張溫床,走出去面對工作生活上的周遭都有些不適應。




的確,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我們一開始的確需要一張溫床。


在溫和的環境中慢慢長大,等到幼芽長成小樹時,就可以出去淋一點雨。

但還不能一直放在外面,

晚上要記得搬到屋裡來,免得被夜晚的寒涼傷到它的根基……


修行人也是這樣的。


 





上山&下山



說到修行的地方,如果有條件,選擇氣候適宜、風景美麗又有陽光的大環境是極好噠,優美開闊的外界環境會讓人心情愉悅。




大家普遍覺得高原上修行環境很好、很清靜,頭腦沒有那麼昏沉,下山來就沒那麼好了。其實連上師也是這樣,上師每年下山放生,跟我們說過「到城市裡我打坐就不好,昏沉」等,會覺得在成都早上四點鐘也起不來,打坐效果也不好,這是他給我們分享過的體會,因此我們下山後有一些昏沉等現象是很正常的。






如何選寶寶?




人員上也不追求「多即是好」,而是大家彼此氣場相當,就算有矛盾也都能溝通。在香格里拉期間,不像以前在成都,大家上完課哈拉幾句就各自回家,在這裡彼此有更多的時間相處,於是大家每天晚上都要開會,梳理一下幾天來工作上、吃住等各方面發生的一些問題,有意見就可以及時提出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把問題說出來,內心都保持較好的狀態,有任何一個小渣渣也

一定

要清理掉,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集體中,要是內心總有一些渣渣堵著,時間一長,這個小渣渣就會慢慢變大,阻塞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團結與和睦。特別是在集體的環境中,大家有什麼就說什麼,內心不要有淤堵,盡量讓自己通透一點,這對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團隊的良性發展大有裨益。




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選擇一個使頭腦更為清明的自然環境更為適合。如果從人文環境來說,把寶寶們選好了,就是有一個比較好的人的環境了,這二者都很重要。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很多小細節,你根本意識不到,但卻令別人很討厭,所以制定一個制度或者公約,大家就會去學

習,從而了知原來有些事情是別人不習慣的,以及我們要做哪些改變,這樣可以護持彼此的心,也是在創造好的修行環境,共同生活制度的制定的確是很有現實

意義的。







讓良好的修行環境可持續




也許很多地方遇到人員退失會各種挽留,樂園則有些不同。頻率不是很相似的人,也不鼓勵他留下來,當然這也出於各方面的考量,如密乘戒的守護、令更多人不生煩惱等。如果大家在一起都活得太縮手縮腳、戰戰兢兢地,時間長了也不舒服。




人其實是一個慢慢篩選的過程,可能我們因為一些原則會錯過一些東西,但對於主動選擇離開的人,也許不是每個負責人都會跟你說:「求求你,快回來吧。」人和人之間是有因緣的,有時候需要隨緣。




如果在一個修行團隊中選擇留下來,大家就應該做到遵循一定的原則,也是對彼此負責。無常隨時都在,但還是希望能盡量走得長遠一些。如果能避免掉複雜的人事關係和生起煩惱的因,相對而言,這對我們的修行會有一些幫助。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變成一個真正的聞思修行的團隊。







共同生活法則




寶寶們也一起探討可行的共同生活法則,然後大家都去遵守,這樣可以避免一些煩惱。時間久了,有可能大家比較熟悉和了解,比如不小心讓誰生起了煩惱,就想:「她生她的氣,我不怕她。」或者:「她都是修行人了,都學密了,反正她過得了,沒必要去解釋。」我們以為很了解對方了,覺得隨便怎麼都沒問題,這是很危險的。




俗話說:「升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其實我們也容易落入這些人格當中,在舒適的修行環境中會覺得這很正常,卻不知道舒適感的獲得需要每個人的付出和建立。如果沒有意識到所有的獲得都來源於自己的福報,一味損耗只會消磨殆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天有個人問:「你們這麼虔誠學佛,怎麼不去寺院啊?」我們就笑著說:「我們在寺院呆不下去啊,早上四點鐘就要上殿,我起不來。」

對於修行來說,自己覺得合適最重要。世界上沒有絕對好的環境或壞的環境,只有自己煩惱生起相對少一點的那個環境。




可能一些佛教團隊跟自己的習氣不甚相符,比如有些在管理上特別嚴格,規定得面面俱到,衣服不能怎麼穿,鞋子不能怎麼穿,眼睛不能怎麼看等等。

作為一名學佛老師兄,可能因為外界的原因讓其完全退出學佛團隊是不可能的,就算再來一場某種浩劫,估計也會暗地裡繼續修行。但如果一段時間跟世間法習氣很重的人在一起,老師兄也會顯現出一些世間煩惱。




比如老師兄曾去幫助一個被拋棄的女生,但時間一久,她的憤怒與怨氣輻射著周圍的人,慢慢地老師兄也覺得全天下的男人都是大壞蛋了。這是很有可能的,比如跟一個生意人在一起接觸一段時間,就不由琢磨自己要不要也和他合作干一票呢?




所以,初學者出去轉一圈,被誘惑和同化的概率會很大。跟社會上的人相處,我們就會不自覺有了很多世間的想法。


 


有的人一開始可能會走很多道場,各種觀望、選擇,最終才慢慢穩定下來。這不是世間的站隊選邊,一切還是要為「怎麼利於修行」的標準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藏地第一女護法神是誰嗎?
慈誠羅珠堪布丨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對治懈怠的秋冬錦囊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