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手下兵力10年擴充10倍,最後成為頭號權臣,慈禧為什麼不早加提防?

袁世凱手下兵力10年擴充10倍,最後成為頭號權臣,慈禧為什麼不早加提防?


文:票非人




袁世凱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開始,到1906年前後組建北洋六鎮大軍,兵力從最初的7000人擴充至後來的9萬人,成為清朝頭號掌握實權者。以至弄的尾大不掉,清朝朝廷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




袁世凱崛起的過程並非一夜之間,如果早加防範,未始不能阻止他竊取大權。當年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都因兵力太盛,而被清廷猜忌防範。唯獨袁世凱,清朝為何不採取措施,而是一任其發展呢?











其實也防範了,只是措施不力。 




袁世凱最初在天津練兵,兵力只有7500左右,數量不多。雖然他練兵得法,選兵精幹,戰鬥力比較強悍,但畢竟人數太少,並不算多大一股力量。當時北京、天津一帶,駐紮著四支戰鬥部隊,分別是武毅軍(聶士成)、甘軍(董福祥)、毅軍(宋慶),以及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另外三支部隊都有1萬多人,兵力在袁世凱之上。




戊戌政變時譚嗣同勸說袁世凱舉兵入京,去包圍頤和園逮捕慈禧太后。大家都產生了一個認識誤區,覺得只要袁世凱同意發兵,就能幹掉慈禧、實現變法。其實以當時袁軍的實力,就算他長途奔襲到北京,也會陷入與其他軍隊的拚鬥,紫禁城還有皇帝的八旗宿衛兵力,「圍園殺後」談何容易。




戊戌政變後,直隸總督榮祿認為袁世凱告密有功,對他非常信任,便批准袁的建議,增募3000兵員,袁手下新軍便擴充到了萬人。










這時清廷手中兵力不少,榮祿在四軍之外又組建了一支1萬人規模的八旗兵,由自己親領。袁世凱的實力並不突出,因而也沒有人想到要防範他。




但袁世凱自己卻一直留著心眼。山東義和團運動興起後,清朝命他率新建陸軍到山東鎮壓,袁世凱打完義和團,還沒回京,八國聯軍就打進了北京城。北京附近的四支防衛部隊全被消滅,清軍中央掌握的兵力,只剩下袁世凱所部。袁世凱趁著將兵在外,大力募兵擴軍,等到八國聯軍退走,他帶兵回北京時,手下兵力悄悄擴充到了1.4萬人。



國家落難,自己發財,本來很不厚道,極易招惹物議。袁世凱早料到這一點,提前做了工作。慈禧太后從北京逃往西安時,袁不斷派人沿途送去物資供應。返駕回京時,袁遣部將張勳率兵隨行扈駕,走到河南時,又令大將薑桂題迎駕,不斷獻殷勤表忠心,因此獲得了慈禧太后的肯定。




八國聯軍侵華後,清廷急切地要增強武備,由於袁世凱一軍兵力太少,不足為恃,清朝決定以新建陸軍為模式,大力擴充新軍。










袁世凱此時已憑藉其手中兵力,當上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專管編練新軍事宜。




這個華麗轉身,並沒有助長袁世凱產生暴發戶心理。他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藉機擴充兵員上,而是在骨幹人才上打起了主意。




自李鴻章和榮祿相繼死去,大清沒有一個強力的軍事人物。袁世凱是唯一的合適人選,各界都對他寄予厚望。袁世凱利用這一公眾心理,把李鴻章的嫡系骨幹全部收入自己麾下,如楊士驤、楊士琦、孫寶琦、趙秉鈞等,這些人多年從事淮軍建設,有人脈,有能力,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袁世凱自己也非常重視人才培養,他把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從武備學堂畢業的一批人物召入自己麾下,讓他們擔任新軍的組建和編練工作。











也就是說,當時清朝最懂軍事、最熟悉新建陸軍的人才,基本都被袁世凱收入帳下。當清廷決定擴建新軍時,所用基幹力量,都得從袁世凱部下抽組。這樣擴建出來的軍隊,聽誰的不聽誰的,再明白不過了。



清廷在1902-1905年間,在袁世凱新軍的基礎上,擴建成了北洋常備軍,共分為5個鎮和一個京旗常備軍。




不得不說,已是垂死之年的慈禧,頭腦還是清醒的,她提出,北洋常備軍不能全是漢人,必須組建一個全由八旗旗丁構成的軍隊。清廷據此組建了京旗常備軍。




其餘5個鎮,雖說都是以清朝官方名義組建的,但因為無論牽頭大臣,還是軍中骨幹,都有不少是袁系人馬,段祺瑞、王士珍等人直接做了一鎮最高統帥。北洋常備軍,其實全變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










後來清朝進一步統一了全國軍制,把新建陸軍統一編為六個鎮。還把兵部、練兵處等改組為陸軍部,統一指揮全國軍隊。北洋六鎮,也就是日後北洋軍閥的基本規模達到9萬人,基本盤已經奠定。




六鎮的官長一水全成了袁世凱小站練兵時的舊將,清廷的警惕心逐漸提高。袁世凱自知勢力擴充太快,容易引起慈禧太后之猜忌,便主動提出,把北洋六鎮其中的四鎮統一交給陸軍部指揮,自己作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只保留兩個鎮的指揮權。




清廷順坡下驢,將其提升為軍機大臣,外示優寵,內實奪權。袁世凱沒想到慈禧這麼狠,但他素來對慈禧頗為忌憚,也沒敢多說什麼。




然而即使慈禧狠了心奪了兵權,北洋諸鎮的統帶將領卻都忠於袁世凱,朝廷並沒有把兵力真正奪回來。











後來慈禧、光緒去世,宣統繼位,攝政王載灃(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惱恨袁世凱戊戌政變時出賣光緒,將其罷官。載灃年輕氣盛,但政治手腕遠不如慈禧,雖然出了一口惡氣,在政治上軍事上卻沒有真正斗到袁氏。




後來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派北洋軍南下鎮壓,統軍大將是袁世凱的心腹大將馮國璋,馮率兵到武昌,遲遲不與革命軍交戰。清廷派去的滿臣蔭昌根本指揮不動部隊。




載灃無奈,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平亂。袁世凱毫不客氣地開出條件,要我出山可以,必須把大清朝水陸各軍的指揮權全給我。




載灃沒招,迫於形勢,只好同意。




至此,袁世凱手中的兵權,溜了一圈後又回到自己手中。清廷顏面盡失,權力盡喪,袁氏竊國之勢已成。




作者:

票非人,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末一婦女認錯丈夫,場面一度很尷尬
中國古代另類四大發明:獨一無二令世界嘆服,直擊人性的最黑暗處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