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佛教內觀培養理性的青少年

以佛教內觀培養理性的青少年

以佛教內觀培養理性的青少年

Buddhist Insights into Raising a Balanced Teenager

BySensei Tony Stultz

作者:托尼·斯塔爾茨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青春期是最令人抓狂的一個階段。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自己容易與孩子產生一種認知失調的放任狀態,類似於「父母不問,孩子也不說」的策略。否則,作為父母的我們,雖然深愛著青春期的孩子們,但他們因為極度渴望獨立,很可能會故意疏遠我們。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這並不是註定會發生,因為我們完全可以用佛教徒常說的「中道」來解決。

要與青春期子女保持穩固的關係,最重要的前提是在他們幼年時就與他們建立牢固的感情基礎。如果你在孩子幼年時與他培養了親密的關係,那麼以後的相處則要輕鬆得多。這與《狗語者》的作者塞薩爾·米倫不斷強調的觀點異曲同工:一條狗怎麼表現,取決於它是幼犬時你如何訓練它。如果你放任幼犬咬人、狂吠、在傢具上亂跳,長大後它就會這麼做,而且後果只會更嚴重。當然,對於那些自認為在孩子幼年時期教育失敗的父母而言,也不要放棄!因為並非滿盤皆輸。正如我根據過去二十年來從事家庭工作的經驗所說過的:沒有壞孩子,只是父母需要重新進行訓練。

身為父母,我們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我稱之為「時間錯位」的問題。我們總是把思維鎖定並一直認為孩子才八九歲。孩子們在快速成長,假若父母意識不到自己也需要同他們一起成長,那麼代溝將必定橫亘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父母對孩子傾注了太多精力,以至於忽略掉了自身的發展。這也許是天性使然,也許是文化造就的,但它也滋生了很多問題,導致了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和諧的關係。

再次奉勸大家謹記:我們自我覺察能力的個人訓練是非常關鍵的起點。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諸如完美主義等問題,勢必會將它強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點其實適用於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也許能說明這一點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我自己的一個例子。

我兒子自從上初中後,成績就開始下滑。他並非學習能力不行,而是他未按要求完成相應學科的家庭作業。起初,我們夫妻倆只是跟孩子談了一下提高學習成績的技巧,並未太過關心此事。然而不久,我們陸續收到了老師的通知單。我妻子是一位經驗豐富、天資聰穎的小學教師,從她的經歷中就可以了解到這一點。為了督促兒子完成作業,她開始監控兒子的學習時間。不幸的是,這項舉措引發的是爭吵和互相傷害。

身為父親,我的第一反應是迅速有力地宣讀了可能不起作用的《暴亂法案》。這確實未起到什麼作用。當我讀到兒子的「權力」時,透過深層次的冥想,我認識到了癥結所在。冥想的最大收穫是使人可以在混亂中有反觀的能力。每一位在育兒上成功的佛教徒父母的古老的秘訣就是:定期進行了解和專註自己念頭的日常修習。

依我之見,問題的本質在於我的妻子仍然把兒子當小學生,而我的反應來自害怕他以後沒有掌握到賴以生存的技能的恐懼。這兩種做法都無益且不理性。我與妻子不再施壓於兒子,反而是冷靜地坐下來去分析問題。這個辦法適用於解決任何人際關係的問題。冥想練習讓我們擺脫羞愧和相互指責,並引導我們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去思考。同時,我們也由此而平靜下來,思路清晰地去評估面臨的問題。

我們確定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首先要意識到我們可愛的兒子正逐漸成長為一個男人。他有必要從親身經歷中意識到,他要獨自為自己生命的過程負責。我們將始終是他的頭號粉絲,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仍要扮演宇宙警察的身份,在他每次身陷困境中施以援手。相反,我們不得不讓他偶爾跌一跤。與其總是衝過去扶起他,我們寧願站在他身旁,愛著他人生邁出的每一步。

事情(我們所有人)一旦平息下來,我們一家就圍繞業力問題展開了一次討論。按照佛教的觀點,業力既不是懲罰,也不是獎勵機制,而是一種可以影響到每個人方方面面的因果的力量。我們並非被註定的命運所主宰,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業力,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經歷。因此,我和妻子答應兒子,會在他向我們尋求幫助時予以援助,而他要獨自處理好家庭作業。

起初,因為享受到成年人才有的自由,兒子開始發奮學習。漸漸地,他的成績又開始下滑。我們甚至收到了老師的警告:如果他的成績得不到提高,他一些科目有掛科的危險。讓他獨自面對這些後果,對我和妻子來說也異常艱難。我們數次掙扎,甚至懷疑這麼做到底是否正確。心中疑雲重重,於是我和妻子一起按照「正念的四個問題」去冥想(具體說明請參照我的著作《放飛你的思想》),以確保我們能在慈悲和理智中保持平衡。

後來,兒子因為我們並未對他施以援手而變得沮喪和氣憤。我們充滿慈愛地向他保證,父母對他的支持從未變過,又解釋了一旦我們出手干預,那麼他將不會真正長大。我們告訴兒子,我和妻子都相信以他的能力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承諾只要他開口,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去幫忙。這讓兒子和我們一起分析了「四個問題」,並且發現兒子習慣完美主義就是問題的根源。他在做好一件事上總是焦慮不安,而這恰恰妨礙了他的表現。所以,他必須要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在某些領域上,他不是天資最好的,他需要不斷地努力。事實上,即使他再怎麼努力,仍不可能完美地完成某些事。這也很好,作為一名佛教徒,他學到了付出和回報不一定成正比的道理。(請參考《放飛你的思想》中自尊一章)

當我們共同協作,將兒子的完美主義情結暴露在現實中,以謀求其轉變觀念時,他開始無條件地接受了他的不完美,並意識到自己過去總是把全部的自尊壓在是否會做好一件事上。我們都在這次奇妙的洞察中獲得成長。

猜猜怎麼樣?這個方法奏效了。雖然起初進展緩慢,但最後他還是找到了均衡學習時間和渴求玩耍的方法。他不僅提高了成績,而且在這一學年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和滿足感。這不是僥倖。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和成百上千的父母一起成功地使用過這種方法。愛與原則的緊密結合,是我們能給到孩子最好的饋贈。如果我們真想與孩子們終生維持親密無間的關係,我們就一定能做到。如果我們把生活看作是愛的實驗,我們就能放棄自身的完美主義情結,並創建一種充實的生活。我們可以超越一切負面因素,去體驗一個沒有恐懼的世界。

請記住:我們會一如既往地相互為伴,你從來都不是在獨自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別孤獨,生命是一個人的旅途
孝敬祖先父母的節日——中元節特刊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