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古巴空軍的中堅力量,曾經是一群「中國人」

古巴空軍的中堅力量,曾經是一群「中國人」

57年前,223名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古巴年輕人來到中國,學習飛行和飛機維護技術。兩年後,他們如期回國,為古巴空軍注入新技術、新人才。

57年後,年過古稀的他們仍定期相聚,談笑中回憶起那個讓自己插上飛行翅膀的地方,總有說不完的往事。

古巴首批赴中國學習飛行和飛機機械維護技術的老兵在哈瓦那中國城團聚,慶祝赴華留學57周年。新華社發

從「五峰」到北京

1961年,古巴革命剛勝利兩年。為鞏固革命政權,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號召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古巴年輕人到部隊學習新技術、為國做貢獻,古巴熱血青年紛紛報名參軍。

經過空軍選拔,223人於當年9月分5批到達中國,成為1960年中國和古巴建立外交關係後最早到中國留學的古巴學生群體之一。

古巴青年在華留學期間與中國師生合影的老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婉君 攝

「那個年代,只要國家號召、革命需要,要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兒。」74歲的退役飛行員、古巴戰鬥機飛行員培訓學校前校長亨利·佩雷斯回憶,當時17歲的自己不知何時出發、去向哪裡,更難以想像,自己後來在中國實現了空軍夢、飛行夢。

出發前,這些青年來到古巴革命聖地馬埃斯特臘山,五次攀登古巴最高峰圖爾基諾峰,以體現自己強大的體格和堅定的信念。帶著「五峰」的榮譽稱號,他們來到地球另一端的新中國。

其中,117名准飛行員來到山西臨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航空學校,106名准飛機機械師來到遼寧瀋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航空學校。

佩雷斯在2005年出版的《從「五峰」到北京》一書里記錄了自己在中國留學兩年的學習和生活經歷。

三名古巴學生1963年在臨汾留影的老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婉君 攝


教技術,更教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佩雷斯還記得,初到臨汾時,印象最深的是「放眼望去,每一塊土地都得到應有的耕作和照料」,從街上人們的統一穿著、車輛的有序變道中,他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佩雷斯記得一個「神奇的」小細節——學校里發的那些制服永遠「像戒指套指頭」那麼合身,彷彿為他們量身定做。

「在我近35年服役生涯中,因為工作需要曾穿過許多不同制服,但再也沒遇到一上身就那麼合適的了」。他說,這個細節可見中國人對古巴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

「飛行是一門需要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的專業,中國當時經濟條件也很困難,但仍無私為古巴提供幫助。」從不適應到入鄉隨俗,從心生佩服到心懷感激,隨著時間推移,留學中國的經歷越發積澱成佩雷斯心中美好的回憶。

一名古巴學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航空學校的學科成績單。新華社記者 朱婉君 攝

「中國人不僅教我們技術,更教我們成為更好的人。」75歲的退役飛行員、古巴航空公司前副總裁曼努埃爾·羅哈斯至今記得,在寒冷的夜裡,是中國教員給他們裹衣服;生病時,是中國教員悉心照料他們。

這些中國教員有的只比他們大兩三歲,卻「如同我們的父母,與我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幾年前,羅哈斯找來幾名同樣想寫下「這場不可思議的經歷」的老同學,一同搜集資料,回憶當年,並在2016出版了《他們在中國插上了飛行的翅膀》一書。

曼努埃爾·羅哈斯的畢業證書。新華社記者 朱婉君 攝


中國老歌,我們可都會唱

1963年,這223名空軍學員全部回到古巴。由於「隊伍」龐大,更因為技術突出,他們在古巴空軍中有個統一「外號」,叫「中國人」。「中國人」逐漸成為古巴空軍的中堅力量。

羅哈斯記得,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古巴空軍多位重要領導都是「中國人」。「可以說,從1963年開始,古巴在國內外執行所有重要行動中,都少不了我們這批從中國留學回來的飛行員和機械師。」

褪色的紅皮畢業證書、泛黃的上課筆記和學科成績單、幾張珍貴的黑白合影······這些自稱「中國人」的老兵一邊向記者展示著從中國學校帶回的「紀念品」,一邊從口中說出教過他們的中國教員名字、唱出當年學會的中國歌曲。

古巴首批赴中國學習飛行和飛機機械維護技術的老兵在哈瓦那中國城團聚,慶祝赴華留學57周年。新華社發

「《我是一個兵》《東方紅》《美麗的姑娘》······我們可都會唱」,老兵們說著就唱了起來。當一名老兵用已不那麼標準的中文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時,記者還沒反應過來,其他老兵已紛紛鼓掌大笑,彷彿在皺紋中看到了少年時彼此的身影。

作為聚會活動組織者的佩雷斯說,如今這批赴華留學生中只有87人在世。他們爭取每年組織一次聚會,共同回憶在那個遙遠陌生國度度過的崢嶸歲月,更夢想著有朝一日,還有機會重回已高速發展的中國再看一眼。

-END-

記者:朱婉君 朱曉光

編輯:錢泳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國際 的精彩文章:

第一調查 | 15萬對韓國涉外婚姻中,為何中國新郎(娘)最多?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