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錢惠康:汽車業過去10年的變化,比前100年還多

錢惠康:汽車業過去10年的變化,比前100年還多

在錢惠康看來,10年間,最「困難」的時刻恰恰是市場最好的時刻。相比之下,在市場低谷的時候保持穩定,他反而更有底氣。

2009年,錢惠康從美國底特律來到中國上海。作為通用汽車的高管,他眼中的這兩座城市可能是「冰火兩重天」。

當時,整個美國汽車業因為金融危機的衝擊,正面臨最艱難的境地;中國市場則在2009年迎來了爆髮式增長,當年的新車銷量達到1364.48萬輛,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汽車第一大市場。這某種程度上也標誌著汽車行業的格局變化。

如今,中國不僅銷量,在諸如自動駕駛等技術上也正逐漸成為全球汽車業的中心。在中國工作和生活近十年的錢惠康見證了這一變化過程。

錢惠康(Matt Tsien)

2009年從美國底特律(通用汽車總部)來中國任職,2014年起開始擔任通用汽車中國公司總裁,全面執掌通用汽車的全球最大市場。

C=CBNweekly

M=Matt Tsien

C:2009年來中國任職時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M:中美強烈的對比。2008年,是通用汽車成立100年,當然,你也知道,2008年也是金融危機對汽車業猛烈衝擊的時候。到了2009年,是通用汽車最困難的一年,但也是它在中國發展最快的一年。2009年我來到上汽通用五菱,前一年它的銷量是64萬輛,2009年就突破100萬輛。對於一個汽車公司而言是相當罕見的增幅。

當時的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汽車市場蕭條,中國政府頒布汽車刺激政策,尤其對於小型車市場,上汽通用五菱是最受益的。那時,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滿足訂單。

就個人而言,我從汽車業最困難的一個市場,來到了發展最快的市場,對於通用汽車也好,對於我也好,這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而這種對比的背後,是整個汽車市場的變化,從那個時候起,對於想要贏得全球競爭的跨國汽車公司而言,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支柱。

C:過去10年,汽車行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M:這10年,汽車行業的變化,可能比過去100年都要多。最主要還是因為新技術。並不是說有很多發明,而是很多已有的技術在10年內集中走向成熟。

比如電動化。這個技術好多年前就有了,但當時電池還不成熟,你可以做電動車,可成本太高。現在,續航里程迅速上升,成本也在按照工業的規律逐漸下降。

自動駕駛技術也是如此,它其實是好幾個技術的結合。首先是感測器,感測器的水平越來越好,這是基礎。另外是計算能力,以前就算你有一些演算法,計算機的速度不夠快的話也無法運行。高清地圖也是如此,它和感測器也是相關的。

在這些已有的技術成熟的基礎之上,AI的演算法才能發揮效果。當然,很多人還在說汽車共享。大家也都知道,它們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成熟。

C:與本土公司的合作,是跨國公司在中國成功的關鍵。這方面你應該有發言權。最大的挑戰和經驗是什麼?

M:合資公司要發展好,最核心的理念是要做對合資公司有益的事情。所有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應該是合資公司,而不是為了中方,或為了外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雙贏。

另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你要把最好、最新的東西帶到合資公司。如果你把中國市場看作一個需求和標準落後的市場,那很難贏得競爭。

如果具體到汽車業的例子,我們最早引入了汽車金融服務,當時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沒有這個概念,幾乎所有消費者,買車都是拿著一沓現金——還不是銀行卡。但這不意味著中國消費者沒有權利享受這種服務。把最新的東西帶到合資公司,你才能發揮作用。

要把新的東西帶進來,就意味著要快速決策,而在合資公司,這還意味著雙方的互相信任。引入金融服務是讓我印象深刻,認識到汽車合資公司生存根本的事例。

C:過去10年里,你的公司或者行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

M:10年以前,汽車行業的競爭對手就是那幾家。現在,很多業外的公司也對汽車產生了興趣。有一些確實會成為競爭對手,但有一些成了合作夥伴。比如在無人駕駛方面,我們收購的創業公司,就是一家在矽谷的技術公司。它們原本可能是汽車公司的競爭對手,現在卻成了合作方。

對於汽車公司和IT公司的關係,我的看法是,合作還是遠大於競爭。最早的時候,新進入的公司可能覺得它們也可以做到傳統汽車公司能做的一切,但在這幾年,它們逐漸發現製造汽車很難。反過來也一樣,汽車公司可能原本想自己掌握新技術,比如自動駕駛,後來發覺不行,大家還是要各自做擅長的事。

這確實是10年前罕見的現象,過去汽車公司是大包大攬的,即使是交給供應商做的事情,也要由自己掌控,現在,我們需要放開心態。

新的競爭對手加入,也會讓我覺得汽車業變有趣了,更有活力了。過去,有的人說汽車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沒有發展潛力了。但現在,不會有人這麼說了。

C:能不能分享一下通用在中國遭遇的最艱難時刻?你是怎麼度過那段時間的?

M:最困難的事情是緊跟行業的快速發展。說得明確點,就是在行業快速增長的時候,你要能跟得上。2008年,中國新車銷量不足1000萬輛,現在已經超過2500萬輛,朝著3000萬輛去了。這當中有幾次快速的爆發時期,你要能跟上。比如2009年的時候,我加班最厲害。

相比之下,在市場低谷的時候保持穩定,這對我們來說倒沒有那麼難。因為我們經歷過周期,經歷過低潮,知道怎麼保持產品投放的節奏,保持銷量穩定。但如果沒有跟上快速增長,就意味著你在市場的影響力會削弱。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業的一個特點是,市場的快速增長往往伴隨著消費者喜好的迅速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UV前幾年的快速增長就是如此。你知道汽車產品是需要提前規劃的,要跟上快速變化、快速增長的需求,就意味著你要有洞察力,同時反應也要夠快。

在自己的產量滿足不了消費者的時候,壓力反而是最大的,是最困難的時刻。很多人說這是個「good problem to hear」(甜蜜的煩惱),但它也的的確確是個problem。

C:對於傳統汽車公司而言,有什麼是亟待改變的?

M:最需要改變的,是要變得更靈活。我們不能只看眼下的技術和產品,而是要為未來做準備。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的平衡,需要你身段更「柔軟」。以前只需要一步步穩定地走,現在沒法墨守成規了。這是我們最需要改變的。

C:就你個人來說,有什麼你曾經深信不疑,現在卻持懷疑態度的事情?

M:就我的工作而言,在來到中國之前,我原本以為人們的需求是循序漸進、慢慢變化的。但在中國,真的不是這樣,一切太快了。

C:未來10年,你認為什麼是不會變的?

M:不會變的是變化。尤其在我們這個行業,變化會加速。汽車業現有的東西,10年後是否還能保留,我們不知道。

C:人們都在討論人工智慧對汽車的改造,並且描述了許多未來。你覺得有哪些預期會實現,哪些不會?

M:我覺得比較現實的是安全、節能和降低擁堵方面的作用。人們都在說人工智慧,但我覺得應該把它細化成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比如上面說的三點。針對這些需求的新技術才更有可能落地。

未來10年,新技術還會繼續成熟,競爭會變得更激烈,它對交通出行的改變會更明顯。一個親身的感受是,我們收購了自動駕駛的創業公司之後,一步步看著一些過去不能解決的問題開始解決了。這讓我更樂觀。

C:你對未來10年是否樂觀?為什麼?

M:我還是比較樂觀的。不單單是汽車行業,這10年我接觸了很多公司,我覺得它們都越來越有企業家精神。它會帶來的改變是,公司都會去做好的事情,去做給社會帶來改善的事情,我覺得這個是進步的基礎。

很多人或許對新技術產生懷疑,覺得它們帶來的問題可能多於好處。我覺得不用太擔心,因為大的方向是對的,效率在提升,問題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過程中產生的,只要找到解決辦法就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凝聚公益力量 助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第四屆上海公益微電影節正式啟動
2018年上海文化創意創新高峰論壇預約報名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