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回看金庸如何出場 靠一支筆影響幾代華人

回看金庸如何出場 靠一支筆影響幾代華人

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於香港養和醫院離逝,金庸的武俠作品於華人世界家喻戶曉,儘管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時他做只是為了完成總編輯交給他的一項任務,不料受到讀者的大力歡迎,就一路寫下來了,沒想到就成就了傳奇。他曾經說過,「希望我死後一百年、二百年後,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說,我就很滿意。」

《書劍恩仇錄》竟然是被逼出來的?

1947 年底,查良鏞進入《大公報》兩個月後,遇到了一個去香港的機會。1952 年,查良鏞做了幾年國際電訊翻譯兼編輯之後,轉入《新晚報》做副刊編輯。在《新晚報》時期,查良鏞與同事陳文統交往最多,關係最密切。他們談得最多的是武俠小說。

金庸與梁羽生

1954 年,香港發生一場轟動一時的武術比賽,太極派與白鶴派因門戶之見發生爭執,互不相讓,白鶴派的陳克夫向內地來的太極派吳公儀下戰書,以比武分高下,兩派掌門人簽下了生死狀。因香港禁止擂台比武,地點設在一水之隔的澳門。此事在香港引起很大反響,至少有五千人赴澳門等候開場,不僅是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也成為當時報紙爭相報導的題材。

比武觸動了嗅覺敏感的報館,趁熱打鐵,在報紙推出武俠小說連載,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於是陳文統的《龍虎鬥京華》就在「天方夜譚」開始連載了,署名「梁羽生」。

這是梁羽生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標誌著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小說一共連載了7 個月,在讀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熱烈反響,梁羽生一炮走紅。

梁羽生

後來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連載完了,必須有一篇武俠小說頂上,而梁顧不上,寫稿之責非落在了查良鏞的頭上,在上級強求之下,他隨便報了個題目:《書劍恩仇錄》。

截稿那天,編輯派了一個老工友上門來等,在當夜九點前無論如何要有一千字的稿子,否則明天就要開天窗了。老工友觸發了他的靈感,他便從塞外古道上一個「年近六十,鬚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的老者寫起。於是,《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的「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署名「金庸」(即是他名字中的「鏞」),每天一段,直到1956 年9 月5 日,共連載了574 天。

誠如他自己所說:「我以小說作為賺錢與謀生的工具,談不上有什麼崇高的社會目標,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沒有懷抱興邦報國之志……不過我寫得興高采烈,頗有發揮想像、驅策群俠於筆底之樂。」

二排左二為金庸

《書劍恩仇錄》開始連載的兩三個星期,反應平淡,沒有引起特別的轟動,刊載一個多月後,情況逐漸發生變化,曲折、起伏的情節打破了平淡的局面,深深吸引著讀者,他們一路追著讀下去。

《書劍恩仇錄》受到的歡迎令金庸大為意外,人生刻意追求的不一定開花結果,無心插柳倒是柳成蔭。

明報王國全靠武俠小說支撐

1959年,35歲的查良鏞以寫武俠小說賺來的稿費積蓄8萬元,聯同舊同學沈寶新出資2萬元,創辦《明報》,查任總編輯兼社長。以「明」為報紙命名,有明辨是非及光明正大之意。

《明報》創刊號

《明報》起初屬小報,從1959 年到1962 年,這三年是《明報》最艱辛的草創時期,金庸除了不斷地寫武俠小說、寫社評,還要負責報紙的編輯工作,多方挖掘、羅致人才,提高報紙的吸引力。 《明報》老職員回憶:「查先生那時候真的很慘,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和查太(朱玫)兩個人喝。」

香港報界有一句老話「捱得就得」。如果說《明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支撐起來的,誠然沒有錯,最初的三年,武俠小說、馬經、電影消息以及他短小的評論,對香港新聞的詳盡報導,都算是特色。

金庸1991年出席其創辦的《明報》在香港掛牌上市儀式。

由1955年在《新晚報》發表的《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金庸共寫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讀者遍及全球,有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武俠小說作家之譽。

曾在《明報》及《明報月刊》任總編輯的作家董橋說,金庸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支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他創作的武俠小說風靡讀書界,傾倒數代人,讓他的廣大讀者或深或淺消受了中國文學的薰陶。

籌備3年的金庸館去年3月於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為常設展館,館內共有逾300件與金庸相關的收藏品,包括1968年《笑傲江湖》的親筆手稿及刊載初版小說的陳年舊報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薈 的精彩文章:

近半港人對手機支付心存顧慮 憂網路安全及個人私隱問題
榮登亞太區之冠 外地來港工作者年薪高達140萬

TAG:香港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