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良崮戰役後,解放軍為何再難打出漂亮的殲滅戰?

孟良崮戰役後,解放軍為何再難打出漂亮的殲滅戰?

文|江上葦

1948年秋,是國共雙方軍事攤牌的最後關頭。站在共產黨方面,如果說解放戰爭在1947年是最艱苦的負重爬坡的話,那麼從1948年初起,戰爭的整個局面就已逐步明朗起來。

在戰爭初期的1946年下半年,國民黨軍憑藉著軍隊數量、兵員素質、裝備火力上的絕對優勢,經常一個軍(整編師)甚至師(整編旅),就敢於獨力向解放區縱深進行戰略突進或窮追堵截轉移中的解放軍主力。處於劣勢方的晉冀魯豫、華中、山東等三大野戰軍,則一般尋殲國民黨軍整編旅以下對手(如蘇中七戰七捷、甄南戰役等)。只有在情況極其有利或迫不得已時,才會咬牙打整編師以上的大部隊。如晉冀魯豫野戰軍(躍進大別山後改稱中原野戰軍,簡稱中野)在定陶戰役中殲滅整3師,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後合併為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合力在宿北戰役中殲滅整69師,都很感吃力。

但通過不斷積小勝,解放軍仍在前7個月的作戰中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6個旅(占進攻解放區的218個旅的1/4強)。大量的繳獲補充,使解放軍的裝備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一批批軍事技能過硬的國軍俘虜兵加入,更是讓解放軍的兵員素質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如晉冀魯豫野戰軍在「王克勤運動」中樹立的英模王克勤,就是邯鄲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 6 縱隊某部排長王克勤(右),正在給戰士講解如何拆裝機槍

隨著國共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從1946年底開始,解放軍逐漸開始大膽尋殲整編師一級的對手。但往往要傾一個野戰軍之力,各種條件均有利的情況下,才能在一次作戰中吃掉一個整編師。如泰蒙戰役殲滅整72師、孟良崮戰役殲滅整74師、沙土集戰役殲滅整57師等。魯南戰役(殲滅整26師及整51師)和魯西南戰役(殲滅4個整編師共9個半旅)雖超過了一個整編師,但實際上均是若干次作戰的戰果總和。只有萊蕪戰役,算是一次作戰打掉2個軍(整編師)7個師(整編旅),但那是在時間、空間條件極佳,且對手各種犯錯的前提下,並非常態。

如對手保持密集陣型或進行堅固的野戰防禦,解放軍即便集中優勢兵力,也難以吃下一個戰鬥力較強的整編師。如民權戰役之整85師,一守滕縣鄒縣、再守確山均得逞的整20師,南麻戰役之整11師,臨朐戰役之整8師等均是如此。

這一階段,解放軍總能夠通過嫻熟高超的戰術機動創造出戰機,割裂包圍國民黨部隊。但能否徹底殲滅,則與對手體量大小有密切關係。

如對國民黨軍旅一級單位,解放軍最多投入一兩個縱隊,在一兩天內即可輕鬆解決。但對一個抱團防禦的中等戰力以上的整編師,通常要投入至少3個主力縱隊圍殲、一兩個縱隊打援,花費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還未必能解決戰鬥——如果周圍有國民黨軍援軍迅速靠攏,則解放軍往往只能放棄獵物轉移,否則就可能被迫進行主力決戰。

國民黨軍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用兵漸趨于謹慎。慣以多個整編師蝟集一群齊頭並進,即便被分割包圍,也不再輕易突圍,而是就地固守待援。這一作戰方式的轉變,導致華東野戰軍從孟良崮戰役後就再難打出漂亮的殲滅戰,幾次圍殲作戰均告失利。因此只好於1947年7月起分兵出擊外線,以主力轉入魯西南、河南作戰,配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在外線作戰的一年中,雖然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多次聯手或獨立作戰,也取得了如洛陽(殲滅青年軍206師)、西平(殲滅重建的整3師)、宛東(殲滅整58師主力)等一系列勝績,但單次作戰的目標及戰果,仍未超過一個整編師。

解放戰爭在軍事上開始遭遇到「瓶頸問題」。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火器的射擊基本靠蒙?那時的神槍手是怎麼產生的?
咸豐關係最好的弟弟,參與政變耀武揚威,但教育起同治卻一點沒轍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