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難在哪兒?怎麼推進?23位專家學者有話說

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難在哪兒?怎麼推進?23位專家學者有話說

伴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推出,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邁入了加快建設進程的新階段。為紮實推進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本文基於14所高校23位專家學者9月22日在「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高端論壇——武漢會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對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的內涵、困難挑戰以及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進行整理和梳理。

什麼是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

多位學者表示,從建設的導向、目標和支撐等方面著眼,能夠有效理解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深刻內涵。

首先,學科發展是一流學科的建設導向。「雙一流」政策的實施標誌著國家開始更為重視學科的發展。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孔繁斌認為,以往「985」和「211」工程的實施側重於培育頂尖大學,而「雙一流」政策實施之後,學科專業的發展導向愈發鮮明。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周光輝強調,我國正處於轉型時期,政治學也面臨轉型升級,其導向是學科發展,核心是做好做精新的知識生產或原創研究。學科導向不僅意味著學校的資源更多向優勢學科集聚,同時也鼓勵學院學科之間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燕繼榮認為,院校學科之間應當建立一種競合而非單純的競爭關係。

其次,高端成果是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衡量一流學科建設水平,要看其是否能產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學科建設的產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端人才。孔繁斌以學校針對本科生提出的通識教育、針對研究生提出的嚴訓教育為例,說明高校的根本職責是培養人才,需要守住人才培養的高水準、高要求。二是高端學術成果。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張賢明談到,學術成果既要能夠推動理論創新,又要保質保量,回應國家重大需求。三是高端社會服務。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譚安奎認為,大學應當注重立足本土,服務本地,為推動地方區域治理創新出謀劃策。

再次,團隊建設是一流學科的建設支撐。一流的學科建設需要一流的團隊予以支撐。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高建認為,一個團隊必須擁有優秀的學科領路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陽提出了組建一個優質團隊需要的框架:一是具備遠見、胸懷且學術研究能力過硬的學科組織者;二是提供學科支撐,積累團隊成果的中堅人才;三是關心學科發展,具備較強社會交際能力的外聯人才。傳承性亦是一個團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方盛舉認為,學科發展不能追求「短平快」,而應當著眼長遠,薪火相傳。

建設政治學一流學科面臨的問題

當前,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在國際對標、合作機制以及治理體制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水土不服——對接國際的困惑。一方面是達到國際化硬指標是否即「真正國際化」?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佟德志認為,為了對標國際,各個學校將SSCI文章發表數量,外教師資、國際學生比例等作為重要標尺,但學科在國際上的真實影響力是存疑的。另一方面是本土化和國際化之間如何平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楊光斌提出,以往的政治學學科發展過分倚重對歐美政治學理論方法的學習、借鑒甚至照搬,國別研究中過分局限於歐美大國。而當前,中國政治學界應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第二,合力難成——協作機制的局限。當前,政治學學科內部的合作仍顯薄弱,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合作平台單一。燕繼榮表示,如今,會議、論壇等是高校學科之間合作的主要平台甚至唯一平台,其發展存在重複性、低效性等問題,應拓展、建設多元互補的平台。二是資源流動不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桑玉成認為,人才等資源的有效流動能促進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流動的渠道包括短期訪學、聯合培養、學分互認等。

第三,運作低效——治理體制的僵化。一流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水平的治理,然而現階段學科建設需要克服體制僵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學科評估體制的僵化;二是學校行政體制的僵化。

如何紮實推進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

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可以從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群團戰略、特色學科等四方面落實推進。

引育並舉,研學相長,為學科建設夯基培土。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基石。提升人才培養的成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提升師資隊伍水平。譚安奎認為,引進海外人才、選派教師出國訪學、加強兄弟院系人才合作等都是切實可行的做法。二是紮實專業基礎教學和學術能力培養。桑玉成說,學科長遠的發展在於學生,學生在學術上的精進在於專業基礎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術能力的梯次提升。三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鄧大才通過介紹「兩個課堂、兩個老師」的教學制度提出,學生不應局限於「書齋式」培養,可以依託田野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立足本土,對接國際,為學科建設確標、定錨。一流的學科建設意味著與世界接軌,在世界政治學界佔據一席之地。為了推動政治學學科建設的國際化,兩條切實可行的建設思路可資借鑒:一是基於優勢資源,落實國際化。桑玉成提出,落實國際化首先得把握和對標國際的通行標準,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交流能力過硬的人才,「這是開展國際學術競爭的底氣」。二是瞄準薄弱領域,做精國際化。楊光斌認為,中國政治學學術成果國際化水平亟待提升,且大部分海外研究集中於傳統歐美大國,眾多研究薄弱領域大有可為。

專業協同,規模效應,為學科建設聚力匯智。學科群的協同發展能夠迅速形成規模效應,促進整體學科水平的提升。在校內學科的整合共建層面,桑玉成提出,要保證政治學大類下屬的各個學科之間能夠整合交流,另外跨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在校際學科的互動交流層面,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孫濤認為,高校之間尤其是同一地域的高校之間,實現學科共建大有可為。例如,在政治學方法論方面有特色的院系可以開放課程,兄弟院校學生通過走讀、集中培訓等方式進行學習,英國高校常見此模式。

謀劃特色,內涵發展,為學科建設拓疆辟域。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基於自身特色開展學科建設並最終形成優勢是實現政治學學科發展的有效路徑。一是基於地域特徵,形成特色領域,以品牌謀優勢。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周平通過介紹學院在民族政治學領域的發展提出,學科研究領域不在全而在精,立足客觀條件,開展辛勤耕耘,同樣能夠站穩腳跟。二是基於高峰學科,形成學科群團,以規模謀優勢。鄧大才認為,以學科統御資源,聚焦於高峰、高原、特色領域,融合跨學校、跨學科力量支持,能夠有效形成資源和精力的集中,從而帶來顯著的規模效應。三是基於學科前沿,形成新式成果,以方法謀優勢。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小勁介紹了「軟科學表現、硬科學屬性」的學科建設思路,認為對大數據、資料庫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可以激發傳統政治學研究新的生機。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國農村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陳眾議: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密接觸」
辯證看待媒介時代文學泛化現象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