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什麼《道德經》中說要「功成身退」?

為什麼《道德經》中說要「功成身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功成身退」,典出《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當功業已成,譽滿天下,老子告訴我們,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滿,道德經用四句箴言,來詮釋為什麼要「功成身退」,讓我們來一一解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與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讓它們自然流逝。

老子認為,功名富貴,它高讓它高。從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貴。它們從貧賤之中拔地而起,又從富貴之巔轟然倒塌。功名富貴和萬事萬物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宜強求。

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水超過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滿溢。一個人爭來搶去,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器量夠大,能擁有的自然多了。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如果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那麼揣而銳之則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財富一多,必然顯露鋒芒,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一個人,器量再高,高不過天,心胸再厚,厚不過地。

曾國藩是如何器量之人,當他用12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時,他卻選擇不居功,將之歸功於已死的咸豐皇帝和當時的皇太后、小皇帝。他將自己從富貴之巔放下來,並和它們保持安全距離。以免它們倒塌的時候,也把自己埋葬。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道德經並不反對人持有財富,也不提倡刻意讓人過清苦的生活。但是你能守住的財富,只能是你的容量之內的東西,而超出的部分,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

曾國藩如此,范蠡如此,當范蠡與勾踐滅吳國以後,范蠡也選擇了急流勇退,因為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他身為布衣,經商積攢了萬貫家財受到齊王賞識,他又將家財散給知己與老鄉,再次離開。

而和范蠡同為開國元勛的文種,已被勾踐賜死,做人,要有開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終的智慧。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為什麼會有為富不仁的說法呢,其實是富貴之人,他的自我認知的高度和姿態,是隨著他的功名財富而拔高的。他們在那種高度上,做出了讓人覺得高高在上的反應。

曾國藩聲名最旺時,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時候,這就是自遺其咎。幸而他懂得,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只要一到中間,馬上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

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這種狀態是自然界最好的狀態,「求缺惜福」,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養生上品黑芝麻 蒸熟搗碎花樣多
修得平常心,看淡世間事,做個快活人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