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謝無量:書法不難於謹嚴而難於爛漫,不難於成熟而難於生拙

謝無量:書法不難於謹嚴而難於爛漫,不難於成熟而難於生拙

每天都有精彩書法內容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文化遭遇前所未有之衝擊,中國傳統文化向何處去,成為當時國人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同時,一批學人開始借鑒西方研究方法重新審視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學。其中,謝無量獨樹一幟。

謝無量先生在書房

謝無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號希范,後易名沉,字無量,別字仲清,別署嗇庵。四川樂至人。

1901年與李叔同、黃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學。民國初期任孫中山先生秘書長、參議長、黃埔軍校教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川西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謝無量學貫中西,文、史、哲以至西學皆有研究與著述。他一方面傳承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文化觀念。

另一方面又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思維,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感,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於古人,更不偏廢與西方,而是立於新時代之辯證立場,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我們從本書收錄的《詩經注釋》書稿(共計八十六頁)可見一斑。

詩經注釋手稿

詩經注釋手稿

謝無量學問淹博,勤於著述,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但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站在時代的潮頭,上下求索。

書法對於謝無量而言,僅是「餘事」,其書法結體是聽其自然,不受拘束,運筆如行雲流水,天趣盎然,是功力和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以後的自然流露。

舍弟言歸未果

題屈原像

望岳

望岳辛巳除夕次韻答湛翁

1942年,謝無量因心臟病加重前往青城山療養,此後十七年都一直在蓉生活。成都的安逸、平和,給謝無量帶來了寬鬆的創作條件,是其書法創作的一個高峰。

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頗豐,形制豐富,面貌也多種多樣,已逐漸退去前階段刻意追求碑味的方折,氣息更加連貫,筆畫內涵筋骨,樸質厚勁。

札記

致京後手札

致馬一浮札

對於學書者而言,書法不難於謹嚴而難於爛漫,不難於成熟而難於生拙。謝無量作字不事雕琢,而點畫間洋溢一種沖和淡逸之氣,凡俗之人每以「孩兒體」呼之,略有貶損之意,實乃不識謝書。

胸中有元氣,落筆自然成趣,此種境界正是今日書家孜孜以求而不能得者,故「孩兒體」之說,倒可視作莫大的褒揚了。

「長歌小睡」聯

書王羲之《蘭亭詩》條幅

題《岷江勝概卷》條幅

「喚渡」殘聯

謝無量是一代書家。大半生居住湖北的川籍書法家、古典詩詞學家吳丈蜀先生,曾對人言,當代書家他最佩服的有兩個人,一是于右任,一是謝無量。

他說:「我的字跟謝無量的字有明顯的不同,我是中鋒多,謝無量多用側鋒,他是帖學,但是都是一個路子,追求意趣,追求神韻,這是最高的追求。」

《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中載有吳丈蜀先生撰寫的謝無量書法賞析一節,對謝氏書法藝術評價甚高:「由於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襟懷曠達,所以表現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

從他的手跡中可以看出他對魏晉六朝的碑帖曾下過相當的工夫。從行筆來看,受鍾繇、二王及《張黑女墓誌》的影響極為明顯。

從結體來看,則可窺見《瘞鶴銘》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跡象。儘管他師承這些碑帖,但決不做他們的奴隸,而能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創造出自己的書體……」

謝的字結體聽其自然,不受拘束,運筆如行雲流水,天趣盎然,因此也被譽為歸真返璞的「孩兒體」。

于右任對他的書法亦有贊異,說他是「乾柴體」,「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余於筆,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贊曰:「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

四川的一位文史專家鄧穆卿先生與謝無量有所交。他曾撰文說:「無量寫字,多系條幅、橫披、書卷等大小之行楷,楷書大字極為難見。

唯灌縣二王廟大殿右側,懸有其斗大楷書『威鎮江源』橫匾一通,一筆不苟,氣魄雄偉,結構至美,實為其書法中少見之品。其匾與殿左側對稱處于右任所寫草書『是為不朽』大橫匾相配。……現無量書法作品,世不多見。

唯草堂尚存其書杜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匾,雖非墨跡原件,但以精工刻之於楠木,尚不失無量筆墨情趣,尤因此書為無量晚年爐火純青之作,可窺見其卓絕書藝,故常使欣賞者流連矚目。」

謝無量書法欣賞

丨謝謝觀看,歡迎點贊分享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藝術 的精彩文章:

浙派篆刻賞析——清末民國時期浙派主要印人
曾國藩楷書《百字銘》,氣質直逼柳公權

TAG:耘廬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