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金書中的生死觀:從生死相許到齊生死

金書中的生死觀:從生死相許到齊生死

然而他去世的消息真正傳來的時候,我們都覺得猝不及防。那個為我們構造江湖世界的人終於走入另一個江湖中去了。

我一直覺得金庸對生死的態度是非常透徹的。他的小說中,對於忠義,對於愛情,或超於忠義與愛情,都不吝言生死。金庸小說中的生死觀,夾雜著儒家與道家的雙重影響。泰山鴻毛,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這首詞的接受史上,金庸的《射鵰俠侶》應該要佔上極大的分量。多少少男少女,都是因為李莫愁口中常常出現的這句歌聲,而對愛情多了一份迷思。

李莫愁年少時與情郎陸展元相愛,因無法忍受陸展元移情他人,性情大變,成為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一生所執念的都是那段不得終的愛情。

最終她中了情花之毒,葬身於火海中,口中喃喃的仍是這句話。但它,只是她對愛情與生死最美好的想像。

金書中實際上有非常多生死相許的愛情。《雪山飛狐》中胡一刀死後,他的妻子、女俠胡夫人慷慨追隨丈夫而去。

《神鵰俠侶》中,小龍女命在須臾之時,楊過再不顧禮教的束縛,當下表達要她做他的妻子,並說道:「死也罷,活也罷,咱倆誰也沒命苦,誰也不會孤苦伶仃。」

在愛情的力量下,孤獨與死亡的恐懼被情愛的力量驅散,無論是相愛還是生死,他們是決然自由的。

《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和黃蓉見到蒙古士兵來到中原,感到十分憂慮:

黃蓉道:「蒙古兵不來便罷,若是來了,咱們殺得一個是一個,當真危急之際,咱們還有小紅馬可賴。天下事原也憂不得這許多。」

郭靖正色道:「蓉兒,這話就不是了。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岳武穆『盡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禦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

黃蓉嘆道:「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黃蓉最初的想法是對蒙古兵見一個、殺一個,但真的到了無法抵擋的危急時刻,還可以趁亂逃走,遠離這世事;但自幼受到儒家思想教育的郭靖卻並不贊同。

在小事上,郭靖幾乎處處依從黃蓉,但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有自己堅定的主張。而黃蓉本是與他心意相通之人,面對生死她也會哀嘆,但她嘆的是「原知難免有此一日」。

愛人在側,她也篤定會生死相隨。這裡的生死,已經不再限於男女之間的小情小愛,而是兩個知己之間的互相信任,是對善良、仁義的共同追求。

生死也可以超越愛情與仁義等一切世俗之事。

《倚天屠龍記》中,小張無忌身中玄冥神掌的陰毒,恐不久於世,卻在心頭忽然湧起幾句話來:「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音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這幾句話出自《莊子》。張無忌在冰火島時,其父張翠山將《莊子》教他背得滾瓜爛熟。五六歲的兒童哪裡知道這死生之意,可在這生命之火不知何時便熄滅了的時候,他猛然間明白了什麼。

人的生命長度,是無法強求的。我又怎知貪戀生命不是一種錯誤呢?又怎知厭惡死亡不是像流落在外不知歸鄉那樣呢?又怎知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之前貪生怕死呢?

金庸先生對莊子的通透明悟非常瞭然,他在書中解釋道:「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麼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後,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麼不早點死了?」

他繼續著莊子般的言語,將生與死比作「做大夢」和「醒大覺」,將心中對死生憂愁的塊壘一併澆滅。

金庸先生對於死生看得是通透的。願他在另一個世界裡醒來,那裡仍有他的快意江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誡子書》:別讓你的孩子未老先衰
慢下來: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燉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