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點沙成土!萬畝沙漠變良田,衛星照片曝光北方某地一連串麥田怪圈

點沙成土!萬畝沙漠變良田,衛星照片曝光北方某地一連串麥田怪圈

都說中國人走到哪裡種地大業就要發展到哪裡!比如南方丘陵水土易流失無法種植水稻怎麼辦?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創造了梯田這種改造自然的偉大工程;近海灘涂由於鹽鹼比例失調更是典型的荒地,咱們又發明了海水稻種植技術;都說非洲土地貧瘠乾旱根本不適合農業發展?中國技術員一去,百里荒地變沃土;由於種植技能太強大,咱駐非洲的維和部隊為了吃口祖國的蔬菜,直接在營區搞起了農業大棚;最近天宮二號又公開了一批太空種植科研的新成果!由此不得不感嘆咱中國人的種植技術可以說是上天下海無所不能!

中國梯田

民以食為天,正因為我們抓住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脈搏,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綿綿不絕的華夏文明。放眼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版圖卻只有18億畝可耕種土地,相比只有298萬平方公里的印度卻有著24億畝耕地,同時這24億畝絕大多數氣候環境堪比我們的魚米之鄉。可以說我們的先天條件並不是那麼美好,所以我們在耕種問題上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

14億人民要生存要發展這就是我們的需求與動力,18億畝耕地之外還有沒有潛力可以挖掘?比如近些年國內就湧現出多種點沙成土的新科技被發明應用,在我國北方有一片4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這裡位於長城以北曾經也是肥美的草原,只是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耕種以及戰亂導致就地起沙,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毛烏素沙漠

荒涼大漠

荒涼的沙漠在帶來風沙的同時,也給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嚴重製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多年前陝西一家種業公司卻看上了這片貧瘠至極的沙地,他們要幹什麼?答案:種地!

在沙漠上種地可能嗎?當地老百姓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這種天方夜譚,最初這家公司試圖說服當地農民以入股形式參與這項事業,但信服這種方案的人卻是寥寥無幾,而多年後發生的一個事實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毛烏素沙漠上的怪圈

事實證明通過科學試驗改良沙地確實可以收穫,從衛星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原本是典型沙地的毛烏素沙漠的一部分正在變成一個又一個的泛綠的圓圈,從外形上看非常像歐洲的麥田怪圈,實際上這是種業公司的大型噴灌圈

毛烏素沙漠曾經是我國第四大沙漠,但在沙地以下就有一種被當地人稱為「黃膠泥」的紅黏土,這種土壤透水性能很差容易結塊,根本不適合生長植物,但也正是黃膠泥的大量存在成了改造毛烏素沙漠的關鍵要素。

黃膠泥學名紅黏土

雖然紅黏土透水性能差,但一旦與當地沙地形成一定的復配比例,不僅保水性能好,還能利用沙地透水性好的優勢讓復配出的新土壤成為玉米、大豆、土豆種植的良田。通過不斷試驗出新的土壤配方,進而形成不同復配比例的沃土,「因地制宜,科學治理」是毛烏素沙漠改造得以見到成效的關鍵,我國其他地區的沙地改造同樣可以借鑒其治理理念,但要切忌依葫蘆畫瓢。

沙地改造後的土地正在收穫馬鈴薯

目前該種業公司已經形成定製化「土地訂單整治」,多年的治理已經有了數萬畝的改造成果,同時也創造了很豐厚的經濟收益,這也為毛烏素沙漠的繼續改造提供了良性治理方案。

我們常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而事實上咱們才是與天斗其樂無窮的耕戰民族。何為「耕戰」?從字面上講,「耕」是為了獲得生存發展的糧草,「戰」也並非狹隘意義的戰爭,而是我們與大自然抗爭歷史統稱的概括,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巔峰高地 的精彩文章:

斥資30億!一不留神我國又造了一座大島,全球最大客機輕鬆起降
80天後國際空間站將空無一人!德國航天員:我們正加緊學中文

TAG:巔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