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你不知道的金庸:佛系又摳門

你不知道的金庸:佛系又摳門

中國人都知道金庸有多牛逼,但很少人知道,老爺子有多佛系。

1

1999年,王朔連篇累牘報章大罵「四大俗」,幾萬字洋洋洒洒,金庸領銜被罵。

當時上海《文匯報》苦苦求了金庸倆星期,老爺子終於動筆,輕飄飄回了一篇《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統共只有一千字,此文大意是:王朔罵我之處,是我才力不足,不罵我「四大寇」「四大毒」,承情了;另外,讀者待我已經太好,我享受了很多幸福,偶然給人罵幾句,命中該有。

文章一出,時人為之嘆服:不愧是顛倒文壇數十年的老爺子,如椽巨筆不僅能寫武俠和社論,就連回應檄文也能如此雲淡風輕,八風不動。

當時沒有「佛系」這個詞,不然報紙的標題一定是《太佛系!金庸回應王朔:小王,你罵輕了》。

2

某年某月某日,金庸去浙江辦事,輕車簡從,途經當地一風景名勝,見到許多乞丐。

乞丐紛紛伸手要錢,老爺子笑著掏出錢包,一個不落,全有。

身旁有人擔心老爺子是不是在資本主義香港待久了,不了解大陸情形,遂提醒金庸:這些乞丐好多都是假的,其中有一些很有錢的。

老爺子說:我當然知道裡面有很多假乞丐,但萬一有真的怎麼辦?

你不知道的金庸:佛系又摳門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不僅佛系,而且佛心。

唯一顆佛心,方能真佛系。

3

金庸早期作品《碧血劍》里寫袁承志跟木桑道人學圍棋,小說里有一段棋論。

你不知道的金庸:佛系又摳門

其實老爺子自己也是「勝固欣然」的時候少,「敗亦喜」的時候多。

金庸認識許多棋國手,和聶衛平尤其熟悉,手談過多次,當然,要被讓子

有人問聶文平:查老棋藝如何?

衛平默然良久,思考如何回答既能不撒謊,又能全友人顏面。最後答曰:香港知名人士里,棋藝第一。這真是太機智了。

金庸仍好此道,且對自己的棋藝有清醒的認識,且從不因棋枰勝負動怒,這比起小說里臭棋簍子偏要自稱天下無敵的木桑道人,也算是夠佛系。

4

金庸最喜歡劉德華演的楊過,最不喜歡黃曉明演的。

老爺子覺得劉德華演的楊過很誠懇,黃曉明的楊過卻浮誇輕薄,滑頭滑腦。生生把楊過演成了勾引師傅的無良青年。李亞鵬演過郭靖,被觀眾評為過於木訥,金庸卻也很喜歡。

其實不是金庸和大眾審美異趣,而是老爺子這一生都正兒八經。

金庸哪怕是在報館給手下寫一個便簽,也極講究禮數,尊師重道什麼的更是重視無比。上個世紀80年代他拜聶衛平為師,一見面便要朝小自己20歲的聶衛平行三拜九叩的拜師大禮,把「小聶」嚇得不輕。

金庸一生莊重,奉行寬仁忍恕,縱使心裡也有深藏的狂放與傲骨,表現出來卻永遠都是可敬長者、八風不動。

這就是金庸為何會「佛系」。

5

倪匡曾稱金庸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最有錢的文人」,除了損友倪匡,旁人只怕也不敢這麼說。

然而金庸固然最有錢,且是瀟洒才子,且與大女主夏夢談過戀愛……

但和很多人印象不相符的是:金庸也是摳門的。

明報創刊之初,報紙每天發行不到6000份,常發不出工資,一位老職員回憶:「查先生那時候真的很慘,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和查太兩個人喝。」

這個「查太」是金庸的第二任妻子朱玫。離開編輯部時,通常已經是凌晨兩三點。從中環到尖沙咀的「天星小輪」渡船早已停航,只好乘另一種「電船仔」,要等齊六個人才能開船。如果即到即開,包租費要三元。「他們夫婦寧願挨著深夜涼颼颼的風等待,也不願包船過海。」

6

金庸不僅對自己摳,對報館的記者和專欄作者們也摳。

他告訴小記者:在明報工作是你們的光榮,但開出非常微薄的薪資。而且發了錢之後,還常邀請人來家玩撲克,再把錢贏回來。

照樣有很多人來明報求職,沒辦法,誰讓明報的老闆,是寫出萬人空巷作品的金庸,金庸德高望重,很多人奔著這一點來給金庸打工,或開專欄寫稿。

一般的作者,也不好意思去找金庸加稿費,除了一對兄妹。

倪匡和他一起吃飯的時候,乘著酒勁要求加稿費,金庸左推右擋,勉強加了百分之五,聊勝於無。倪匡酒醒後又打電話去罵,結果金庸用一封長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卸了倪匡的氣勢。

倪匡的妹妹亦舒則是直接在自己的《明報》專欄上寫文罵老闆吝嗇,不加稿費。金庸巍然不動,不予回應,亦舒也只能作罷。

7

雖然摳,但對於散落在大陸的幾個兄弟姐妹,金庸照顧備至。

自己長居香港,妹妹查良琇住在杭州臨安,三弟查良浩則在上海。金庸對弟妹的資助,歷經五十年而未變。

即使是最艱苦的創業階段,金庸自己點一杯咖啡與妻子兩人喝,但對於遇到困難的弟妹,向來慷慨大方,郵寄錢、物從未間斷,正是金庸的幫助下,查良琇、查良浩熬過了艱苦的三十年。

不過金庸一生未回出生地袁花鎮故居,弟弟揣測他是對父親的死難以釋懷。

8

同樣是在浙江,某島。

因為與老爺子名著中的一處知名地標有關聯,當地官員請來金庸,欲為老爺子樹像。

老爺子一開始堅辭不允,但心裡怕是有點竊喜的。正如有人說過,本來金庸憑藉十四部大書就能流芳千古,但他自己仍然想要歷史學者的身份做為光環。

後來金庸還是允許了那座雕像的存在,只是囑咐當地官員:造得小一點、小一點。

名與利,老爺子本就未嘗勘破,

金庸也變相承認過自己摳。

在與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的一次談話中金庸說:「我以小說作為賺錢與謀生的工具,談不上有什麼崇高的社會目標,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沒有懷抱興邦報國之志,說來慚愧,一直沒有魯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樣偉大的動機。」

早在1979年金庸造訪台灣時,李敖就問他:「你有這麼多的財產在身邊,你說你是虔誠的佛教徒,你怎麼解釋你的財產呢?」金庸無言以對。基於此,李敖這樣評價金庸:「他有億萬家產,卻極少參加資助慈善和教育事業,金庸一邊一毛不拔一邊卻自稱是虔誠的佛教徒。」

老爺子自己說:「佛教希望人的慾望能盡量減低,最高境界是什麼也拋棄掉,連生命也覺得沒什麼所謂。我離這境界實在太遠了。要我財產完全不要,我做不到;要我妻子兒女都不要,我做不到;要我名利不要,我也做不到……」

9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里,文人必須輕財重義,文人而從商的實不足取,文人而能通過世俗途經發大財,則一定是給當權者捧臭腳的寡廉鮮恥之輩。

然而金庸是個異數,他在文化圈,以及商界,都取得了極罕有的成功,也正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老爺子曾因此飽受詬病。

然而時代變了。如今的成功作家們如莫言劉震雲,如江南貓膩唐家三少,靠寫作致富已經不會引來非議,而是惹人稱羨。更別提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造就了「文人最好的時代」,多少寫字的人寫發了財。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爺子是先行者。他不僅在寫作上影響了華語寫作圈幾乎所有的人,更是中國第一個靠寫作名利雙收的人,從此曹雪芹、施耐庵們開始逐漸擺脫幾千年來的「君子固窮」,慢慢可以站著把錢掙了。

所以,花朵君要說,老爺子摳,摳得好。

在金庸的巨著中,悲天憫人是共同的氣質。它們都在潛移默化地教育讀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這是金庸著作永遠不可磨滅的價值。

而老爺子一生對個人價值的堅守和明確追求,看似和他的仁恕、他的寬容、忍讓的作風不是很融洽,正如他最愛段譽和令狐沖,在書中給這樣的隱士們安排了極好的歸宿。但又和政治保持了曖昧的距離,寫幾十年的社論,起草基本法,面見鄧公……

心存正義但不拘泥形式,悲天憫人而努力追求世俗成功,對小說進行數次大修面對批評卻自稱「才力不足」,佛系與摳門,其實都是金庸,希望你也懂。

最後說一句,老爺子去了,很多自媒體起標題說世間再無武俠,再無你妹。

正是老爺子,讓武俠有可能不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