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走進四代軍人之家,聆聽他們不一樣的故事

走進四代軍人之家,聆聽他們不一樣的故事

來源: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董瑞強、孫天依

中部戰區空軍某新訓旅某連新兵楊玉槐,他們家四代從軍,父親曾於1994年在雲南服役,當兵三年中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優秀士兵一次,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爺爺亦曽在部隊服役,而後複員返鄉;他的太爺爺更是一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戰士,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獲得者。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四代軍人之家,聆聽四代軍人不一樣的事故。

太爺爺楊挺林:一生從軍,革命精神堅定不移

楊玉槐的太爺爺楊挺林15歲時便積极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6年底正式吸收為我黨在山西成立的犧盟會會員,1937年5月加入中共共產黨。1938年初,日本鬼子到蒲縣掃蕩,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楊挺林的父親、伯父和兩個哥哥,慘遭敵人殺害,家裡所有的財產被掠奪一空,房屋被大火燒光。噩耗傳來,時年17歲的楊挺林痛不欲生,深感「此仇不報何以為人」,只有上前線親手殺死幾個鬼子,才能對得起父兄;上級領導理解他的心情,除了他班的人員以外,又從別的班抽調十餘名戰士歸其領導,並提任他為副分隊長。在他帶領下,小分隊連夜穿插到同蒲路西側山崖突出部的拐彎處埋伏下來。那時日寇十分猖狂,到處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東方剛剛發白,鬼子火車嗚嗚地開來了,當開到伏擊圈時,機槍、步槍、手榴彈一起向火車開火,司機被打死,火車翻出軌,日寇一個小分隊被消滅,我方無一傷亡,打了一個勝仗。這對楊挺林和他的戰友們鼓舞很大,士氣大振,此後,他們頻頻出擊,打得敵人不得安寧。

楊玉槐太爺爺楊挺林。

楊挺林參加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並在解放戰爭中擔任過地委工作部部長,渤海軍區管訓處副處長兼教育長,訓練團團長等職,參加過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戰役,主要從事敵軍工作和審查處理戰俘工作,一生從軍,革命精神堅定不移。

楊玉槐太爺爺楊挺林。

爺爺楊保昌:楊玉槐的爺爺去世較早,不僅楊玉槐沒有見過自己的爺爺,就是楊玉槐的父親也對爺爺當兵的經歷沒什麼印象,只聽楊玉槐奶奶講過當了幾年兵,然後就復原了,每每提及,淚流滿面。但這裡面卻講到了一件事,當時楊玉槐的爺爺想提干,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幫忙,但在毛澤東思想中成長起來的老父親卻教育他一不要跑官,二不要要官,踏踏實實當兵,組織給你提干你就提干,組織讓你複員你就複員。

父親楊榮興:當兵三年,大山裡通信兵的負「線」前行

楊榮興部隊位於雲南省麻栗坡縣的磨山深處,駐地周邊沒有村莊,只有行走十幾公里的山路才能見到幾戶苗族農家。戰士們訓練間隙會主動去幫助他們砍砍竹子,打掃衛生,部隊也會逢年過節時帶上面和米去慰問他們。苗族農家們也會在喜獲豐收的年份帶上自家的第一茬特產來到部隊,給官兵嘗嘗鮮,儘管東西不多,卻是濃濃情誼。

楊玉槐父親楊榮興。

楊榮興所在連隊負責通信保障任務,在大山裡架設線路是通信兵們的基本功。但是當時的他們除了雙手、雙腳和雙肩,沒有任何機械設備,並且通信線路大都架于山脊,遇山開路對他們來講早已習以為常。每根通信線路桿重量都在三百斤左右,剛好由八個人一個班組進行抬運。戰士們都是年輕力壯的年紀,從營區出發將一根通信桿搬運到固定點,短的時候用時兩三個小時,長的時候七八個小時也是正常。並且山裡全是石頭,架設點山勢陡峻,需要完全靠人力將通信桿一點一點沿著山坡往上抬,身體幾近趴在山坡石頭上的姿勢像一副雄壯的畫卷,只是這不是愚公移山,而是戰士移桿。通信桿之間的距離有遠有近,遠的間隔有50米,近的間隔只有10米,但別看這小小十米,戰士們將通信桿搬運上去卻經常又是兩三個小時,距離代表了難度,距離越短,難度越大。

這裡面還有一個難題,那就是通信桿的固定問題。要將通信桿固定並非易事,因為大山裡到處都是石頭,這就需要完全靠人力一點一點地在石頭上硬生生地一錘一錘鑿出來一個坑,再把通信桿樹立在坑裡,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固定。在他們眼裡,與其說固定點是按照布線線路選的,倒不如說是一錘一錘鑿的。

楊玉槐父親軍功章。

那時的娛樂設施也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籃球是全體戰士們的共愛,其次就是跑步了,在營區里以此來消遣和娛樂。儘管他們也感到枯燥,但大家都能在枯燥中尋找每天不一樣的樂子。

楊榮興時至今日仍舊清楚地記得1997年的5月,那是軍分區組織的通信大比武,各個部隊選派了共約300餘名精兵強將,楊榮興在架線比武中拿得了第一名,也因此而獲得了三等功。楊榮興開玩笑說那時通信桿都是靠人爬的,爬上去把線架設上,自己的攀爬本領不亞於猴子。

新兵楊玉槐:延續家族紅色血脈,圓自己從軍之夢

當問及新兵楊玉槐為何在大學中投筆從戎主動參軍時,楊玉槐說他的父親打小就給自己講述當年當兵時的經歷,自幼就有了將來長大後一定也要去當兵的想法,也把考取軍校作為其高考目標,但是卻由於高考失利而與軍校失之交臂。幸運的是在地方大學應徵入伍,圓了自己的從軍夢。

軍容鏡前敬軍禮,見證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楊玉槐是他們家的第四代軍人,《楊氏家譜》中關於太爺爺革命事迹的記載和父親的軍功章一直是他從軍夢的引領。

對於楊玉槐來講,能夠參軍入伍,是為自己圓夢,更是軍人之家紅色基因的一種延續。他說他最愛聽太爺爺的故事了,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成為父親了,同樣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從軍入伍報效國家。

集結!旗幟引領,聞令而動。

「體能不行練體能,隊列不好練隊列,先達到一名合格士兵的標準,再向一名優秀士兵邁進。」儘管剛剛穿上軍裝的楊玉槐還說不清什麼是合格兵,但他知道自己距離幾個月後肩膀上的「一拐」,還差的很遠。

組織新兵條令學習是從內務、紀律等與新兵日常生活聯繫最為密切的內容開始學的,每天學習幾個章節,但楊玉槐卻經常給自己「加班開小灶」,他不僅把每天計劃內的條令條例學習完畢,還主動向其他內容拓展,他說能者多勞、笨鳥先飛,他要把條令條例學全了、用好了。

組織全體人員舉行升旗儀式。

性格偏內向的楊玉槐平日里說話並不多,「是!」「明白!」是他出口頻率最多的兩個詞。不管是訓練操課、公差勤務還是衛生打掃,楊玉槐都認認真真對待。起床號響起後其他人還像在家裡一樣懶洋洋地穿衣服,但楊玉槐麻利迅速的穿衣起床相比之下卻像是一場「戰鬥」。

連隊在與楊玉槐的父親溝通交流中了解到,儘管楊玉槐的父親離開部隊多年,但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晚上十點鐘睡覺的好習慣卻跟隨了他一輩子,他的父親時至今日還幾乎每天都堅持早上起床後出去跑個幾公里、晚上睡覺前做幾十個俯卧撐,要不然就會感覺渾身無力沒精神。這種好習慣是在部隊養成的,還有更多的軍人作風都傳遞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

召開黨小組會。

來到新訓旅後,也有好多楊玉槐之前沒曾想到的事情,諸如竟然還有跟全體新兵和班長們一同包餃子這樣的活動,儘管包的丑,但大家吃著自己包的卻特別香,好多新兵還是長這麼大第一次包餃子嘞;諸如連隊在剛剛過完的這個中秋、國慶假期里組織開展的「穿越火線」、「一站到底」等各類趣味運動會別出心裁,豐富多彩;諸如新兵連還組織過集體生日和舉辦晚會,集體生日上的小壽星們令人羨慕,晚會上戰友們多才多藝的表演更是一場視聽享受;諸如在新訓旅組織的給家人寫家書活動中,楊玉槐竟然收到了爸爸、媽媽和妹妹給他的回信,當指導員把回信交給他時他是多麼的驚喜!······好多沒曽想到的事,是楊玉槐一個人的,也是全體新兵的。

在新訓旅,像楊玉槐一樣家人或者親戚中有從軍經歷的新兵並非個例。這類人員會成為應徵入伍的主力,這與入營之前他們從親人們那裡聽到的軍營往事有關,從軍「預科班」就這樣影響著如今的有志青年。

全體人員在百日安全競賽活動簽名板上簽名。

如夢令

常憶冀魯邊區,鬥爭異常艱辛。

野菜草根充饑,拋頭灑血何惜。

切記,切記,永遠不忘過去!

——《楊氏家譜》

圖:尹喜、劉城杲、於凱奇、黃宇

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