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终于输给你,还好没放弃

终于输给你,还好没放弃

几个月前,在美国旧金山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辩论。

那位男性,是以色列国际辩论协会主席Dan Zafrir,而那位加引号的女性,则是能够发出“手机智能助手语调和金属发声器混合女声”的机器——IBM的AI辩论机器Project Debater。

在这场比赛中,双方就“是否应当资助太空探索”、“是否增加远程医疗的使用”两大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比赛的规则是1对1,人机双方各有4分钟陈述自己的观点、4分钟反驳对方的观点,以及2分钟进行总结陈词,随后根据在场数十位专业评委的投票数而判断输赢。

最终,在太空探索的话题上,Project Debater比她的人类对手多出了9票,获得了比赛胜利。

这个外观看上去像是一块黑色大石头的AI辩论机器,终于在6岁时第一次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并击败了人类顶尖高手。

赛后,不少媒体就此进行了报道,但其影响更多停留在技术圈层,并没有像其它一些“AI击败人类棋王”的案例一样,形成了全民级话题。

但,无论是否被热炒,AI辩论击败人类这件事的意义,可能远比大众能看到的深远的多。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起点在哪里

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群体中的规律——人类往往容易忽视,自己已经具备的某种能力或优势,是多么难得:

比如名门显贵子弟,日后取得成就后,往往不承认家庭出身对人的后天发展有什么影响,“全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再比如,人们常说“有啥别有病”,但平时往往根本不在乎怎么糟蹋自己的身体。等到生病时,哪怕只是头疼发烧,也会默念一万遍,只要能过上平时的正常生活,怎么都行啊。

而拿聆听、阅读、思考、分析、表达,这些人类最最基础的功能来说。我们已经忘记人类祖先通过群居部落的大量繁琐事务,一次次打磨沟通技巧,在不断的说服和被说服中,将沟通能力传承后代。进而,随着生产力发展,终于有哲人、演讲家、教师等不必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可以集中毕生之力打磨逻辑、思考这些“形而上”的虚幻之物。再到后来,媒体和传播渠道的爆炸,促使更多的人靠表达出位,成为演员、明星甚至是一国首脑。

我们现在看来美剧中的明星们唇枪舌战精彩纷呈,节奏紧张引人入胜,那可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传承下来的技艺——现代辩论的出现和发展,本就是古希腊先哲们为了讨论公共事务和厘清复杂的道德问题,而开展的无数次辩论所开创的人类表达精华传承。

人类达到这一步,经历了多少年?最早记载辩论场面的《荷马史诗》,写于公元前11世纪,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稷下学宫”,即那个苏秦张仪们纵横天下的说客时代,距离现在也有2374年了。

而如今,Project Debater仅用了6年时间,就可以在真实的辩论环境中战胜顶尖的人类辩手。就如同一个原本连理解人类表达都很困难的婴儿,6岁时便可以听懂专业辩手长达四分钟的迅捷发言,不仅语速极快,其中还包括着多层复杂论据,更遑论背后深奥的道德考量。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孩子不仅能够听懂,还要迅速在亿万材料的信息海中找出一两千字最核心的抗辩主题,不仅能够直指对方立论的薄弱环节,更能自圆其说,完成论证己方观点的完美闭环……

原本,人类长于理解力,而短于记忆力。计算机则拥有无穷的记忆力,却很难理解人类的表达,更不要说做出同样水平的回应了。如今,计算机在无穷记忆力基础上,可以利用人类的表达说服人类,你觉得这样的里程碑式进展,应该如何评价?

请回答2018

为什么“AI战胜人类棋王”能够被广泛关注?一个原因在于,大众非常容易理解这其中的意义。且不说围棋作为人类最后的智力禁地,一直以来无法被计算机硬攻拿下,如今通过算法改变绕过了算力上限,一举“暗渡陈仓”颇出人意外。更重要在于,人们非常明白,这样的技术进展将如何对人类社会产生实际益处:无论是最基本的复杂运算,还是更抽象的理论推理,都可以将难题扔给AI。

至于AI辩论胜过人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很难有一个具象的概念: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对我有什么用?

我们的人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而无数个决定组成的。在某些关头做出的不同选择,使得我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成为了不同的角色,收获了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决定或大或小,贯穿于我们的每分每秒,直至一生。

然而容易令人困扰的是,这些决策中有大量决策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像是“该不该犯罪”这种一眼即知的问题,其实很少困扰我们,真正让人类心烦的,是“该学文科还是理科?”“该不该接受TA的示好?”“如何从30 份类似的简历中挑出合适的帮手?”这种问题,天知道该怎么办。

虽然我们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能有不少人会帮助你,但人类的决策思维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一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预设立场,几乎在任何问题上,每个人的视角、经历、认知,都影响着他看问题的角度、心态。换句话说,人是基本不可能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完全客观”的。

二是人类的精力、时间、脑容量、处理速度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有多少人手,无论这些人多么学识广博,大部分情况下,你还是只能基于非常有限的素材证据,去尽快做出一个看起来合逻辑的决定。

没错,这就是Project Debater们可以用武之地。她们比人类更优越的就在于此,不仅可以提供“无偏颇”的观点,给决策者提供更为中立,不受利益影响的信息。而且还能从与主题相关的数百万篇新闻和论文等材料中,找出符合逻辑的见解,完全没有“材料不足”之虞。

(美国选举中的电视辩论)

没错,AI学会辩论,根本目的不是去击败甚至代替人类,而是通过这样的训练,让AI足以辅助人类,做出更高价值、更中立、更有底气的决策。

以后报志愿、谈恋爱、跳槽……之前,就不用再去庙里抽签了。可以说,以IBM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类,辛辛苦苦花6年时间把AI拉扯大,就是希望有一天“输给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她终于值得人类依靠了。

因此,尽管在2012年时,Project Debater竟然在“体育是否应该作为必修课”这样的话题上,引用出“多个论文表示蜥蜴不会从运动中获得益处”这样离谱的论据。但好在科学家们并未因成长的烦恼而放弃,终于等到了她长大的这一天。

故事刚刚开始

无疑,Project Debater是人类智慧实践的结晶之一,然而即便强大如她,也不过属于目前AI领域多个探索赛道其中的一条。像这样有趣的故事,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

日前,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了一部名为《This is AI》的纪录片,在这部由十个章节组成的AI全景纪实中,Project Debater位列第二章节“与机器争辩”。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市面上所有讲述AI的纪录片中,最清晰直白,最容易理解,也最实实在在的一部。在这里,没有遥远的猜测或过于宏大的论述,只有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案例、问题和实践。你能看到人类是如何利用AI,一个个攻克技术难题,又如何在与AI共处中,探索出新的分配结构和认知体系,仿佛一部“科技创世纪”。

这十个自成逻辑的章节,从“理解人类语言”,再到“与机器争辩”,进而探讨“机器如何学习”,最终直到“与机器融为一体”。无论你是一名普通的科技从业者,媒体人,学生,甚至只是一名路人,都值得一看。因为这部纪录片所描述的内容,包含了人类改变自身命运的最新实践和未来可能,更不必提连中学生都能看懂。

就是这部纪录片——

接下来一个半小时里,你可以找个舒服的地方,安静享受思维与认知的快感。如果时间不够也没关系,收藏起来这篇文章,每天看个几分钟,用来下饭也是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馬雲是馬雲,我是我」
深夜兩點,我們採訪了北美最大牌電台DJ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