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天眼」年薪十萬,為何難覓科研人才?

「中國天眼」年薪十萬,為何難覓科研人才?

原標題:「中國天眼」年薪十萬,為何難覓科研人才?


來源丨新浪財經(ID:sinacaijing)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的宣傳中,科學家成為了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清貧」形象。可我們不能忘記了,科學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員也需要被「市場」公平對待。



明年上半年,FAST將接受國家驗收。屆時,全天候的觀測節奏,將使得現有的駐地人員「捉襟見肘」。為此,FAST面向全國啟動了新一輪的人才招聘。10月2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中科院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經理兼辦公室主任張蜀新表示,希望新一輪招聘能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因為此前的招聘情況並不理想,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


核心技術指標已達到國家驗收標準


目前,FAST已確定於明年上半年接受國家驗收,涉及工藝、設備、檔案等六大項目。一旦通過驗收,FAST將正式對外開放,全中國的科學家都可以共享使用。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FAST總工程師、研究員姜鵬說,經過兩年的緊張調試,FAST的數項指標超過預期,截至目前已發現了53顆脈衝星、60顆優質候選體。從調試進展來看,FAST在靈敏度、系統噪音、指向精度等關鍵技術指標上已經達到了國家驗收標準。


按照姜鵬的說法,調試後的FAST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靈敏射電望遠鏡,它「耳聰目明」,可以幫助人類了解更遙遠、更早期的宇宙。


10萬年薪為何吸引不來科研人員


FAST正式投用後,將啟動24小時觀測,科研人員需三班倒輪流值班,而現有的駐地人員只有20多名,人手上「捉襟見肘」。為此,FAST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新一輪的人才招聘。


招聘啟事顯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數據處理、數據中心運營和通信維護等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夠長期在FAST現場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崗位還要求能夠勝任夜班工作。


張蜀新表示,此次招聘為聘用制,但在工作相應年限後,表現優秀者可入編。至於薪酬,工資加駐地補貼,每年可以達到10萬左右。

張蜀新說,希望這一輪招聘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前,FAST公開招聘過一輪,但只招到半數科研人才,與預期相去甚遠。「來的人不多,選擇面窄。」


為什麼10萬年薪招不到人?張蜀新分析,除了宣傳不到位外,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駐地偏僻、條件艱苦,一般情況下,科研人員駐地半個月後才能回趟家,會和家人長期分居兩地,而且FAST驗收後,工作不像建設期和調試期那麼有挑戰性,可能會比較枯燥。


也有科研人員分析,FAST的駐地工作,在年輕人看來可能更像坐「冷板凳」,短期內也難以出大的科研成果,畢竟人各有志,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後更希望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對此,張蜀新表示難以贊同,他說,科研上要出成果,沒有一定的沉澱是不可能的,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


駐地工作並非「與世隔絕」


由於附近的通信基站已被悉數關閉,他們只能藉助固定電話和外界聯繫。手機不能帶,手環不能打開,沒有微波爐,數碼照相機和無線網路也不能隨便使用,就連看似無害的電吹風之類,也因為會發出射頻干擾而受限。


在媒體的描述中,FAST駐地人員過的更像深山隱居的生活。


張蜀新解釋說,事實上,這可能是外界的誤解。在FAST駐地工作,雖然生活節奏比較慢,也遠離一切電子產品,但駐地人員並沒有與外面的生活脫軌,完全可以通過台式電腦及時獲取外界信息,況且,國家天文台一直在努力為駐地人員創造一切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星級酒店般的住宿環境、花園式的辦公場所,滿目鬱鬱蔥蔥。走進FAST駐地,宛若走進一個都市後花園,心會隨著周圍的環境,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更為主要的是,在這裡,生活了一群活躍在國內外天文科研界的追夢人。


「感官安寧,萬籟無聲,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它無垠的廣袤……」已故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曾用詩一般的語言,向人們描述了科研人員追逐的腳步。

博士畢業後,原本搞結構力學的姜鵬,一頭扎進貴州的深山裡,從一個天文學「門外漢」,變成了同事眼中最懂FAST的人。


若干年後,一批世界級的科研成果或許將從FAST誕生,而目前,FAST最需要的,是一個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你。



「人頭費」過低


致「國之重器」難吸引優秀人才


國之重器「天眼」FAST望遠鏡(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上一次感動全中國,是在2017年9月基礎設施完成之際,也是首席科學家、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南仁東先生去世的時候。


二十多年,南仁東先生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求名利,默默地踏遍了貴州的大小山巒,承擔從勘探選址,到基礎建設、科學目標等一整套的艱苦工作,篳路藍縷,帶領團隊完成了電子、機械等領域一系列突破,建成了 「中國天眼」。為此,中宣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在全國科技系統開展了向南仁東先生學習的系列報告會。


「天眼」FAST,是一個涉及天文學、力學、機械、電子學等諸多領域,「世界獨一無二的大科學工程」的大科學工程,它的性能也超越了國外同類天文儀器。在過去兩年的調試期間,數項指標的表現都超過預期。截至目前已發現了53顆脈衝星、60顆優質候選體。國內外天文學家們都對FAST表示了興趣和合作意向,將來其可能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科學設施,也可能是未來天文科學成果成規模出現的地方。



不過,目前,南仁東先生嘔心瀝血建成的這個「國之重器」顯然遭遇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尷尬——「人頭費」預算太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從招聘要求來看,要維護「天眼」這樣的高端科學設備,需要懂英語、數據、代碼的科技人才,在當今的人才市場上,這些要求其實很高。在一二線城市,即便是普通本科畢業生,也可以輕鬆找到十幾萬的工作,讓家人孩子過上比較滿意的生活。


「天眼」維護人員需要蹲守深山,還不能玩手機,只有台式機可以用,而且半個月才能出來回家一次。對於時下需要結婚、買房、生孩子的年輕人,僅僅十萬年薪,又何談有動力去告別家人,到貴州深山裡蹲守呢?


其實,天文學界的另一個「國之重器」,凝聚中國科學界智慧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早就遭遇了同樣的尷尬。


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2016年4月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就說,「建成後至今,國家每年都會給一筆運行費,但是卻沒有相應的人員經費,我們只好借錢來發薪。」


科研人員也是人


需被「市場」公平對待


在科學界,國家和上級單位下發的科研項目經費,其使用範圍受到嚴格限制,比如備件更新、消耗品、水電費等,用於人員的只能是出差、開會,不能發工資,甚至不能用於大科學裝置所在地的工作出差。人力資源成本開支(即「人頭費」)一般不超過5%,最多不超過15%,且只能用來支付臨時工勞務費,正式的科研人員不能領取。



崔向群院士直言,「科研工作的本質是高強度、高水平的人類腦力活動。即便再重大、再先進的科研裝置,缺少了具體人員的設置、操作、維護乃至後續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我們在感慨「為什麼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什麼中國本土沒有領先科學家,缺少重大科學突破的時候,也許正是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讓科學勞力們疲於為基本生活需求而奔波,從而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需要消耗心智、長期鑽研的重大科學課題。

諾貝爾獎所青睞的,往往是基礎科學的重大科學突破。這樣的成果是沒有辦法通過完美的計劃來實現的,因為沒有人會知道它們會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出現。基礎科學,最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現實經濟利益,但它出現之後,也許某一天就會改變這個世界。


當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在公司地下室研究藍光時,當華人科學家高錕先生研究光纖時,它們看起來都是困難重重、遙遙無期,甚至還可能沒什麼實用價值,但他們所在的公司、學校都給予了堅定而長期的支持。



▲2016年李克強總理考察某企業,鼓勵科研人員做好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圖片來自新華社。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4月視察北大的時候,談到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人頭費」佔比高達80%-90%,一時成為被刷屏的話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的宣傳中,科學家成為了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清貧」形象。可我們不能忘記了,科學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員也需要被「市場」公平對待。


天眼FAST所需要的人才,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BAT們也同樣需要。當「國之重器」和國企私企進行人才競爭的時候,科學界能不能切實進行經費管理改革,拿出有競爭力的薪酬,這可能會涉及未來科研隊伍的問題,也涉及未來我們國家科技實力在國際上會否有競爭力。


———————END ———————


綜合自科技日報、新京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網官方 的精彩文章:

TAG:財經網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