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第一品:此經的緣起

第一品:此經的緣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我親眼所見、親耳聽聞的:當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與上座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薩眾共聚一處。

此句是講佛經的緣起,即表明佛說法的時間、地點及說法的因緣等。「如是我聞」是後來經典的結集者所加,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中開許阿難等弟子結集三藏,結集時可以於卷首加「如是我聞」,表明以下的經文由結集者親聞,中間加問答者等聯結語,末後加「天、龍、人非人等歡喜信受」此類語句。

所謂佛經,有佛陀親口宣說的,有佛開許後成為經文的,亦有佛陀加持而成的佛經。佛滅度後過十二年作了第一次佛經的結集,第二次結集是佛滅後八十年,第三次結集在一百八十年後,亦有說三百年後。關於三藏結集時間有很多說法,無論歷史年代如何,經過這三次結集,三藏全部由文字表示出來併流傳至今。從第一次結集來看,分別由多聞第一阿難尊者誦出經藏,持律第一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又由頭陀第一大迦葉尊者誦出論藏。此處「如是我聞」顯然是阿難尊者所加,而以此表明本經是由佛開許而成的經文。

佛教史上,對於佛的說法時間有許多爭議。有說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也有說佛陀說法四十五年,眾說紛紜。經中說「一時」,一方面是因佛陀何年何月說此經無明確記載,故說「一時」而未標明具體年月;另一方面,佛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當中為不同眾生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現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故說「一時」。

道宣律師曾問獻供的天人:「佛滅度後去往了何處?」天人答:「尊者問哪一尊釋迦佛呢?佛正在為人說法,您是問法華會上的,還是涅槃會上的,還是華嚴會上的,無量世界有無量釋迦佛三時說法,尊者問哪一尊呢?」由此可知,此「一時」非彼一時,法無定法,佛的境界非凡夫可以分別揣度。

此經的緣起依五圓滿方式宣講,即本師圓滿為三界教主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境圓滿為佛法中土印度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眷屬圓滿為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薩眾。藏文譯本與義凈譯文皆有「大菩薩眾」。後代有說此經是為小乘比丘所說,實屬謬誤,此經不僅宣說小乘聖義亦具足大乘莊嚴之意;時間圓滿為佛托缽乞食之後;法圓滿為本經所述般若藏甚深法義。

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舍衛城,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之地,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就坐落於此。這兒也是佛陀顯示種種神通變化降伏外道六大本師的勝地,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現在每年神變月(藏曆元月),雪域明珠拉薩都會舉行隆重的祈願法會,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也在一至十五日中舉行十萬持明大法會。

關於祇陀園的由來有一段典故:當時給孤獨長者看中了祇園幽靜雅緻的環境,就想買來供養佛及比丘們。祇園主人祇陀太子戲謔要求說:「聽說您的錢很多,如果您能以黃金鋪地,隨鋪多少就賣多少給您。」給孤獨長者前世為羅西多施主,曾供養過去六佛,所以今生有很殊勝的福報,他可以看見地下的寶藏並且能加持土石變成黃金。給孤獨長者依其福報,用黃金鋪地,太子為他的精神所感動,還剩一塊時,對他說:「既然您買地供佛,剩下的地不用鋪了,讓我也供養佛吧。」給孤獨長者後來迎請天人在這塊地上建了一座經堂,故此園名為祇樹給孤獨園。

1990年,我隨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朝聖,黃昏時抵達給孤獨園。時過境遷,當時那裡沒有寺院也沒有城市,只是一片空曠,供養釋迦牟尼佛的殿堂也不復存在,整個祇園在夕陽下顯得蒼茫而凝重。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當時接近中午用餐時間,佛陀整理法衣,儀容齊整後,莊嚴安詳地持著缽盂,緩步入於舍衛城乞食。

上午,世尊與諸眷屬外出化緣,佛陀先整理了自己的衣服。衣,亦名福田衣,是出家人的法衣袈裟。作為修行人,衣著應該齊整,只要不是為了打扮,威儀具足不僅不會讓他人生邪見,而且可以引發世人的恭敬心與信心,使他們種下善根。佛陀如是注重威儀,後學的佛弟子也應該仿而效之。

佛托缽是否如凡夫一般因飢餓而乞食?並非如此。因釋迦牟尼佛已圓滿自他二利,成就正等覺的果位,當佛安住虛空藏等持時,世間所有的財富可以圓滿獲得,而且佛可以運用不可思議的禪定力,使一物變多等等,因此,佛不會因飢餓而食,也不會有不好食。

比如在一次饑饉中,佛陀擔心阿難尊者生在王族不能忍受飢餓,一天,佛給了阿難一粒青稞。阿難吃後,七天不覺得飢餓,也不用吃飯,阿難感覺很稀有並對世尊生起極大信心。不僅是佛的飲食,佛的身體也與凡夫不同,如《大涅槃經》云:「如來此身是變化身,非雜食身。」《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中也說:「如來身者,非生熟藏之所成養,亦非涕洟雜惡不凈所成。如來身者,如閻浮檀金。」

既然佛陀不需要飲食,為什麼還要顯現化緣乞食?大慈大悲的佛陀是為了與眾生結緣,令其積累資糧,以及給眾生宣說佛法為目的而行乞食的。如《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以此因緣,佛在眾生面前顯現這些平凡的形象。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在舍衛城中挨家次第乞食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用完齋飯,收拾衣缽,然後洗足,鋪座跏趺而坐,安住於正念中。

佛制出家眾以乞食清凈自活,乞食應該「不越貧從富,不舍賤從貴」,此即佛所顯現的次第乞食。乞食具足持戒、修福、降伏我慢、具足慚愧等功德。現代南傳比丘還保持乞食的傳統,早晨比丘們著衣持缽外出化緣,求福的施主們更是提早準備豐盛的食物等著供養,通常比丘會把滿缽的食物帶回寺院食用,中午就不再外出化緣。午食後,佛自己收衣、洗缽、洗足,然後鋪好坐墊端坐,住於正念之中。

玄奘大師此處譯文為「端身正願住對面念」,義凈三藏譯為「正念而住」,每次佛陀講法前都安住於正念之中。修行人於日常生活中身體端直很重要,斜著靠著等不良姿勢會使氣脈不通暢,健康和記憶力都會受影響。藏傳佛教特別重視身體端正,強調看書、聽法時都應端身正念而住。

敬摘錄於《金剛經開示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大乘佛教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教義
各種咒語的功德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