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了解金庸的人很多

了解查良鏞的人卻不多

人們熟知他肝膽柔情的江湖筆

卻鮮識他為國為民的家國情

查良鏞走在1950年的時光里

那時他還不是金庸

外交官

這個年少時的夢想光芒萬丈

照亮他的26歲意氣風發

他從香港出發

腳踏山河

腳踏1937年的家仇國恨

想像自己將在外交舞台上揮斥方遒

走向新中國的首都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

「我們家本是相當富裕的

但住宅、園子都被日軍燒毀

母親與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

那年他14歲

立志「要在維護國家尊嚴上發揮作用」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1981年鄧接見金庸

富家少爺查良鏞

不知自己在14歲那年會有外交官的夢想

就像1950年

放棄外交官的夢想重返香港時

不知自己日後會成為武俠泰斗金庸一樣

大概離京踏出第一步時

他肯定也想過

此生與少年時「為國為民」的大俠夢再也無緣

但命運之繩草灰蛇線綿延千里

1981年,鄧接見了他

1982年,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前

專程繞道香港與他單獨會晤

希望在香港問題上他能站在英國一方

但他大手一揮

拒絕了撒切爾夫人的無理要求

1984年,胡接見了他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

他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

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

1988年,他又與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

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有人說

幸虧他沒有把外交官的夢想堅持到底

否則刀光劍影的江湖裡

沒有了華山論劍、沒有了降龍十八掌

沒有了郭靖黃蓉令狐沖……

那江湖該多沒意思啊

說這句話的人

一定不了解他

不知道在他的筆下

國才是一群江湖兒女的至高情懷

為國為民的途徑有很多種

他只是選擇了鮮為人知的一條而已

武俠泰斗,俠骨柔情

一讀金庸深似海

從此江湖是夢鄉

高曉松說:

「如果沒有金庸,

我們的少年時代該會是多麼倉皇!」

如果說

古龍的江湖是快意情仇的決絕

那麼

金庸的江湖除了兒女之情

還有正義和家國的情懷

1954年

屬於武俠的時代乘著風呼嘯而來

一場武林門派間的爭鬥

使查良鏞就職的《新晚報》主編羅孚意識到

也許武俠連載

可以吸引更多讀者訂閱報紙

梁羽生連寫三部武俠後

暫時沒了新的想法

主編羅孚只好來問另一個武俠迷查良鏞

查良鏞說可以試試

把名中最後一字一分為二做筆名:金庸

這一試

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武俠時代

這一試

就讓幾輩人有了共同的記憶

從動筆到封筆

17年間寫就的14部武俠部部經典名震江湖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魯豫說

金庸年紀很輕的時候有兩個傳奇

一個是

15歲就賺到一筆足以支撐他讀完大學的錢

另一個是

中學、大學期間被學校開除兩次

這兩個傳奇

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金庸一生的性格特點

善於經商、俠義精神

1957年

中國正處於大躍進時期

一向敢說真話的大公報

也緊跟浮誇風做虛假報道

一輩子堅持說真話的金庸主動離開了大公報

加入了香港長城電影公司

在那裡

開始了他一生的柔情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大公報館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書法

「西施怎樣美麗,

誰也沒見過,

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才子遇到佳人

金庸徹底被「長城三公主」中的「大公主」

秀外慧中的夏夢迷住了

有人笑他甘願為夏夢做一個小編劇

他回應說

「當年唐伯虎愛上豪門丫鬟秋香

不惜賣身為奴入豪門

與他相比我還差的遠呢!」

夏夢戲稱他為「姚家阿姨」

他就取了鮮為人知的筆名「姚嘉衣」

莫笑斯人痴

痴心幾人知?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夏夢

不管旁人如何譏諷不解

金庸只是痴心不改

為夏夢量身定製了許多劇本

夏夢息影出國後

金庸又在自己主辦的《明報》上

大篇幅報道她的遊記

1979年

夏夢投拍第一部電影諮詢片名

金庸建議她取《投奔怒海》

果然大獲成功

雖恨不相逢未嫁時

明知這份感情不會有結果

但在金庸的作品中

無論是《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

還是《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

抑或《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

一顰一笑都有夏夢的身影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與夏夢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神鵰俠侶》影視劇形象

孔慶東曾盛讚說

「金庸的小說,

既是一流的武俠小說,

又是一流的愛情小說」

大概因為他既有俠義的精神

又有可望卻不可及的愛情吧

他是一代武俠的泰斗

也是一生傳奇的情痴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他的一生

就像是一部武俠小說

前半生縱情恣肆、洒脫妄為

後半生心懷敬畏、不斷向學

他用出世的心

做著入世的事

金庸寫了這麼多武俠人物

本人最像哪一個?

有人這樣問過金庸的好友倪匡先生

倪匡說:像段譽

「段譽有絕頂武功,

朱蛤神功好像沒怎麼用過;

六脈神劍要緊時用不出,

斗酒時卻大派用場;

凌波微步要用來逃命……」

金庸自己也曾坦言

「如果在我的小說中選一個角色讓我做,

我願做天龍八部中的段譽。

他身上沒有以勢壓人的霸道,

總給人留有餘地。」

其實

現實中的金庸

又何嘗不是小說中的段譽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段譽

金庸出生的浙江海寧查家

康熙曾題詞

唐宋以來望族,江南有數人家

在家風的熏陶下

他自幼喜讀書,被稱為「書痴」

猶段譽被爹娘取乳名「痴兒」

段譽痴情王語嫣而無果

他痴情於夏夢而無果

段譽遠離榮華到處遊逛習得一身絕頂武藝

他自幼離家以一己之力取得諸多成就

1959年創辦《明報》

左手寫社評,右手寫武俠

排版工人總是等在桌前催促

苦心經營三十餘年

終於把《明報》辦成了香港最大的報紙之一

卻於1993年主動辭去董事局主席一職

他對一切都若即若離

像段譽一樣可不可能都是無所謂

凡做的一切

問心無愧就好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與太太林樂怡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在劍橋大學

很早之前有人問金庸

人生應如何度過?

他回答:「人生,就該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他寫武俠

開啟了一個新的武俠時代

被譽為一代宗師

功成名就後,金盆洗手

他辦報紙

《明報》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登峰造極後,掛冠而去

他做學問

全院七個系,他能教六個系

一覺自己學問不夠

81歲高齡又赴英國學習

他建書社

書舍建成後,退隱江湖

把雲松書舍捐出以回報社會

李白有兩句寫俠客的詩

說的應該就是金庸吧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

金庸介紹

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與黃霑、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繼承了古典武俠技擊小說的寫作傳統,又在現代的閱讀氛圍中對這一傳統進行了空前的技法與思想革命,開創了「新派武俠」的風格。六十年來,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出身海寧查家,與穆旦、徐志摩和瓊瑤都有親緣關係

金庸是海寧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家的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是真正的「以文為業,書香傳家」。查家的發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興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個進士,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雍正年間,海寧查氏傳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獄案,不準參加科舉,家族進入靜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後,重開科舉,他們又中了進士,進入近代的復興期。由此觀之,金庸的橫空出世並非偶然,而是家學淵源使然。

在近現代文壇,和金庸的名字聯結在一起的,還有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明朝中期,海寧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遷往北京、天津一帶,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正是「北査」的後代。他中學時開始寫詩,翻譯了普希金、雪萊、拜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因為南北兩地,查良錚和查良鏞素昧平生,但兩人的生命中有著驚人的巧合。查良錚是把姓「査」拆開成「木」、「旦」,然後用「穆旦」做了筆名;而查良鏞則是將名「鏞」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筆名。金庸還有一位近親徐志摩。海寧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結為姻親,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金庸喚徐志摩表哥。只不過坊間傳聞金庸對錶哥的為人頗有意見,從其筆下諸多負心薄倖的「表哥」形象便是明證。此外,其姑父為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表姐為錢學森的夫人蔣英,台灣知名女作家瓊瑤則是他的表外甥女,著名的古建築「糾偏大師」曹時中是金庸的妹夫,已過世的北京德雲社演員張文良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的親叔伯兄弟。 真可謂一門煊赫,人才輩出。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自小博覽群書,八歲對武俠著迷

查良鏞出生的時候,查家還擁有3600多畝田地,租種查家田地的農民有上百戶之多。所以,他的父親查樞卿實乃「當仁不讓」的大地主。因為家學淵博,海寧查家藏書十分豐富,「查氏藏書」在浙西一帶很有名聲。查家珍藏著900卷之多的《海寧查氏詩鈔》雕版,是查文清生前編寫的。這些雕版置滿兩間房子,查良鏞和兄弟們把這些雕版當玩具,還時常鑽到這些雕版之中捉迷藏。日子長了,對雕版上的詩詞,查良鏞也能耳熟能詳,隨意就能讀出幾句來。可以說,查良鏞是在書堆中長大的。

他曾經回憶說:「家中藏書很多,我幼時雖看不懂,但找書卻方便;而且不單有古書,也有新書,因為我的伯父、父親、兄長都是大學畢業生。我自小與書為伍,培養出喜歡讀書的基本性格,加上長輩的文化修養好,家裡房產亦豐,生活不愁,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閑來多是下棋、看書……」儘管那時查良鏞年紀幼小,但所涉讀的書籍已相當廣泛。

在現代知識方面,查良鏞稱小學時代「得益最多,記憶很深」的,是父親、兄長購置的鄒韜奮所著《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世界各地旅行記,以及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報》。

八歲那年,查良鏞無意中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琴劍二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這是查良鏞看到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之後,查良鏞到處搜羅武俠小說,一睹為快。其後,他在當時相當流行的、上海出版的消閑性讀物《紅玫瑰》中讀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另外,平江不肖生在《順探世界》雜誌上連載的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俠義英雄傳》,更使查良鏞看得入迷。以後幾年,查良鏞看過武俠小說有好幾十本,其中描寫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的《水滸傳》,寫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氣的《三俠五義》及其續篇《小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查良鏞如痴如醉。

叛逆少年,先後兩次被中學、大學開除

1936年,金庸小學畢業,入嘉興中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不時空襲嘉興,11月打到城池下,師生徒步遷徙至浙江聯合中學。憑天賦努力,他不僅數理化成績優異,英語國文更出色,入高中後利用圖書館,他讀了更多的課外書。初中三年級時,年僅15歲的金庸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書名叫作《給投考初中者》,指導打算升初中的學生如何考試得高分。

1940年,查良鏞模仿英國作家卡羅爾的童話小說《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作《阿麗絲漫遊記》一文,刊於壁報之上,影射權勢在校長之上的訓育主任沈乃昌是眼鏡蛇,因此被開除。金庸回憶說:「學校開除,不但失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的生活也發生問題……那是生死繫於一線的大難」。

7月,在校長張印通和同學好友余兆文幫助下,金庸得以轉入衢州中學。這裡生活很艱苦,常有敵機來襲,好在國文老師不錯,圖書館不錯,金庸的精神生活比較富足。1941年底,衢州中學鬧學潮,反對訓育主任,金庸積极參与,再次差點被開除。

1942年5月,金庸高中畢業,第二年去重慶,考上了國民黨「黨立的最高學府」中央政治學校的外交系不收費,希望將來在外交方面為國效力。然而當時校內國民黨學生「特務」橫行霸道,學校縱容包庇,不加理會。金庸打抱不平,向學校投訴這些學生,進而對校方加以指責,又一次被勒令退學。

1947年在時任上海市法院院長、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的堂兄查良鑒的幫助下,他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的學歷,插班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攻讀國際法專業,於1948年畢業。

因《大公報》遷居香港:以筆名金庸連載《書劍恩仇錄》

抗戰後,查良鏞始到杭州的《東南日報》當記者,4個月後,趕上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被錄用。1948年3月5日,《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一名翻譯,24歲的查良鏞被暫派前往香港館工作。在《大公報》香港館任職期間,查良鏞先後做過記者、翻譯和編輯。

1950年,當查良鏞的父親查樞卿在內地被作為「反動地主」批鬥時,他在香江也過著窮記者的日子。他向《大公報》辭職,滿懷著做外交官的希望,隻身北上來到北京。然而,在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和人事的刁難下,對進入外交部工作的事不再樂觀,於是返回香港,回到《大公報》做國際電訊翻譯和編輯。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香港《大公報》《文匯報》這些左派報紙「一般不用外國通訊社的稿件,特別是關於朝鮮戰爭的消息,更是拒用外電」。可是新華社的消息來得比較慢,為了及時報道戰況,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考慮辦一張「灰色」的晚報。10月5日,《大公報》分出部分人力創辦《新晚報》。

1952年,查良鏞轉入《新晚報》做副刊編輯。這是他踏入報界後第一次大量寫作副刊文章,為此起了「林歡」「姚馥蘭」等筆名。他說,「姚馥蘭」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諧音,因當時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個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來寫影評,沖淡一下。查良鏞說自己本來是電影的門外漢,只是由於工作中要處理關於電影、戲劇的稿件,有時還要自己動筆寫,故除了閱讀理論書,他幾乎每天都流連於電影院。電影看多了,影評寫多了,他甚至動手寫起了電影劇本。1953年,他將郭沫若的歷史劇《虎符》改編成電影劇本《絕代佳人》。那段時間,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為長城電影製片廠寫劇本,《蘭花花》、《王老虎搶親》等編劇即為金庸(林歡),其中《王老虎搶親》還使他過了一回導演癮(與胡小峰合導)。

1953年,兩位著名拳師──太極拳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拳師父陳克夫大師打擂比武,由於香港法律禁止武師之間決鬥,遂移師澳門舉行。想不到香港竟有數萬人乘船過海,日夜觀戰,盛況空前。香港各報都予以大版報道,風行一時。《新晚報》由此獲得啟發,便在副刊上試辟武俠小說連載專欄,約請能編能寫的副刊編輯陳文統、查良鏞出陣,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寫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筆名金庸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結果一炮打響,《新晚報》一時間洛陽紙貴,銷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聲名大噪。《新晚報》之外,他又開始在《商報》連載《碧血劍》,之後是《射鵰英雄傳》。

1957年夏天起,內地形勢驟變,反右運動呼嘯而來,千千萬萬知識分子落入「陽謀」陷阱,並波及香港,《大公報》的言論尺度也跟著內地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思想控制明顯比過去加強。香港《大公報》已不是當年獨立的民間報,而是一張不折不扣的左派報紙,政治色彩越來越濃,生性自由、喜歡獨來獨往的他感到格格不入,工作熱情漸漸消失。

1957年冬天,他辭職離開《大公報》,「我離開左派報紙,是因為那裡不能發表反對當時『大躍進』錯誤路線的意見,這實在太違反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本意」。他多次自稱個人主義者:「所謂個人主義,是相對於集權主義或國家主義而言。在某些政治制度中,當權者假借國家的名義,宣稱為了國家或公眾的利益,肆行侵犯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他們認為國家高於一切,個人必須為國家而犧牲。所謂國家高於一切,就是政府高於一切,也就是掌握政權之人高於一切,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個人主義者某種意義上,其實便等於是人權主義,也就是民權主義。」

創辦《明報》:從小市民報章到知識分子報刊

金庸的武俠小說震動了文壇,具有出色的生意頭腦的金庸見有機可乘,就於1959年借「大俠武夫」和「威名」創立了自己的報紙,是謂《明報》。早期的《明報》以小說及趣味資料為主,每日出版一張。35歲的金庸希望《明報》成為一份「走偏鋒」的小報,利用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 再配上他的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發家制富。

但《明報》創刊初期,虧空嚴重,這一情況隨著《神鵰俠侶》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開始扭轉;1961年,《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1963年,《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1972年完成《鹿鼎記》宣布封筆,金庸在退出俠壇仍稱霸武林。

1960年代中國大陸的政治變局為金庸的出人頭地提供了機會,金庸拯救《明報》也靠的就是這個時候的社論。1962年,受「大躍進」影響,內地有大批人員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於上水梧桐山。由於事件敏感,《大公報》、《文匯報》等報都不予報道,《明報》卻「莽莽撞撞」,大聲疾呼,從是年5月12日起,幾乎每天都作頭版全版報道。「難民潮」事件之後, 《明報》一改報格,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的「小市民報章」,提升到一份為讀書人、知識分子接受的報章。「文化大革命」也為《明報》樹立了「言論獨立」的形象。當時《明報》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滿足了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報》成為報道中國消息的權威。也從此開始,金庸成為自由知識分子的英雄偶像。基於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慮,金庸1966年創辦《明報月刊》,自任月刊總編。後胡菊人出任總編,將《明報月刊》經營成一份綜合性的高水準讀物,形成了一個全球高級學術刊物。 1968年,又創辦《明報周刊》,經數年發展,也成為娛樂周刊中的佼佼者。

從1970年代開始,金庸成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金庸的名言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少做工夫,多嘆世界」,被人認為是「亦正亦邪」的文人。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更有縱橫捭闔的謀略,在香港是「馬基亞維里型的知識分子」。金庸的「政治現實主義」使得他在台灣、大陸、香港和港英等多方政治勢力的博奕中得到大家認可。

儘管《明報》與查良鏞在有關中國問題上常被人譏笑為「機會主義者」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但到1980年代《明報》已經被視為一份擁有獨立報格的知識分子報刊,贏得很高清譽。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勛銜。撒切爾夫人首度訪華,金庸單獨會晤撒切爾夫人。他還出任過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改制小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會見過鄧、胡和江等許多最高領導人。

1988年《明報》日銷量已是11萬份,1989年躍升到18萬份。今天,香港報界的一些老大如《蘋果日報》社長董橋、《信報》社長林行止、《東方日報》主筆陶傑等,都曾在《明報》干過。不少名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 除了《明報》、《明報月刊》、《明報周刊》外,明報機構尚有一份《明報晚報》。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強烈的愛國心、永遠相信自己是對的、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個人英雄式的競爭心理,金庸創造了文人辦報不但不倒,而且極度成功的歷史先河。這在中國新聞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前無古人,後啟來者。也正因為這個奇蹟,人們懷念金庸主政時期的《明報》。

婚姻愛情:三次婚姻一次暗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寫盡人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過:「我的婚姻不理想,我離了好多次婚。」在紙上「笑傲江湖」的背後,他的婚姻曾兩次破裂,心愛的兒子在美國自殺,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杜冶芬:雙木成林的幸福生活

金庸與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愛情萌芽於1947年的杭州,那時他在《東南日報》工作,因主編幽默專欄而與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認識。金庸在一個星期天下午登門拜訪,邂逅了17歲的杜家小姐杜冶芬。第二天,他再度登門,送去幾張戲票,盛情邀請杜家一起去眾安橋的東南日報社樓上觀賞郭沫若編劇的《孔雀膽》。之後杜冶秋和父親回上海去了,金庸卻成了杜家常客,與情竇初開的杜小姐雙雙墜入愛河。

1948年3月,《大公報》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隨他去了香港,當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辦了婚禮,許君遠是證婚人。金庸曾以「林歡」的筆名寫影評、編劇本,這個筆名的來歷,他本人沒有作過任何說明,杜冶秋說,「林」是因為他們夫婦兩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個「木」字,雙「木」成「林」,而「歡」是他們當時男歡女愛、生活幸福的寫照。杜冶芬在香港的幾年,金庸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她,她一個人在家寂寞無聊,生活過得不愉快。最後她獨自回了內地,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金庸在《大公報》的其他同事說:「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粵語,在香港感到生活苦悶,加上當時查良鏞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況下,離開查良鏞。」金庸74歲時回憶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淚光地說:「是她背叛了我。」

朱玫:《明報》初創,共患難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又名璐茜),新聞記者出身,美麗能幹,懂英語,比他年輕十一歲。兩人相戀時,金庸還在《大公報》。1956年5月1日,他們在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行婚禮,《長城畫報》刊登了他們的結婚消息。

他們在半山纜車徑(現在的堅尼道)2號租房居住,大兒子查傳俠出生之後,金庸創辦《明報》,篳路藍縷,備嘗艱辛,朱玫與他患難與共,成為最早也是唯一的女記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們夫妻的身影,還有一杯咖啡兩個人分享等故事。那時他們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顧孩子,每天還要給他送飯。1976年1月《明報月刊》十周年,明報王國頗具規模,他們的婚姻卻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離婚。

朱玫很能幹,對工作很認真,甚至有點固執,兩人時常因為工作大吵,或許傷了查的自尊心,於是出現了婚外情。據聞,金庸與這位女侍應感情發展一日千里,其後更在跑馬地共築「愛巢」。後來,朱玫發現了這個秘密,兩人離婚。1998年11月8日,朱玫因肺癆菌擴散病故於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享年63歲。多年後,金庸說,如果可以補救的話,他希望可以對親人好一些,對朋友好一些。在接受採訪時,他臉帶愧色地說:「我對不起朱玫……」

阿May:失意邂逅的女侍應

能與億萬富豪金庸白頭偕老的女子叫林樂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十六歲,比金庸小二十多歲。他們倆是在扎角麗池一間酒店裡擦出愛的火花的。林姑娘那時是那家酒店的侍應。那天,金庸剛與第二任妻子吵過一架,正失意至極,就到那家酒店悶坐。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請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見鍾情,二人四目,相投不分。這就對不起朱玫了,再離婚,再結婚,並送小嬌妻到澳洲留學。

她芳名林樂怡,長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當害羞,很怕見報,跟孩子們相處倒是很融洽的。金庸說:「我現在這個太太不是他們的母親,但大家相處得很好。」在《明報》女編輯歐陽碧眼中,阿May跟兩個女兒年齡接近,雖是繼母,卻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們又說又笑,有時聲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據歐陽碧的推算,兩人的年齡應該相差三十二到三十四歲。被問及金庸和現任太太林樂怡「怎樣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他坦言:「也沒什麼。平時她什麼都很遷就我,到她發脾氣時,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關係不算特別成功,又不算很失敗,和普通夫妻一樣啦。」

暗戀:為大明星夏夢做編劇

相遇夏夢,還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齣頭,光彩照人的夏夢讓金庸心動不已。為了能常常見到夏夢,他去了夏夢所在的長城影視公司做編劇。金庸到了長城影片公司之後,取筆名「林歡」,為博得夏夢的歡心,他在工作上極其賣力。短短3年就先後創作了《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可謂是多產編劇了。

然而,金庸對夏夢的愛註定只能是柏拉圖式的,因為此時夏夢已名花有主,早已嫁作商人婦,儘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華和人品,也明白他對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視作知己,所以,金庸的這段個人苦戀註定沒有結果。但他特別珍惜這短暫而美麗的愛,他在一篇散文中寫道:「其實跟一個人交往,感覺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長地久,雖說愛情重恩義,但閃電式的愛情也有很驚心動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不久,他黯然神傷地離開了長城公司,並懷著失戀的痛苦完成了武俠名著《神鵰俠侶》。細心的讀者發現:《神鵰俠侶》中「小龍女」的一顰一笑,似乎跟夏夢很相似。其實,金庸在「小龍女」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和期待:夢中的「她」應該是那種蘭心慧質而又能琴瑟和鳴的女子。可是,理想的佳人又在何方呢?金庸不禁嘆道:「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1959年,金庸黯然離開長城創辦《明報》,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女主角都有夏夢的影子,而這種「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苦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庸。

金庸去世!感謝他為我們留下一個江湖!

金 庸仙逝: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醫精誠 的精彩文章:

全肺灌洗適用於治療什麼病?
感染控制竟然是這樣的一場戰爭!

TAG:大醫精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