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連平:實體經濟融資環境改善應「雙管齊下」

連平:實體經濟融資環境改善應「雙管齊下」

【編者按】

2018年10月30日,交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就社會融資收縮問題發表題為《雙管齊下改善實體經濟融資環境》的主題演講。

連平認為:一個經濟體的融資環境非常重要,非信貸融資收縮影響比較大的會是民營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應「雙管齊下」改善融資環境,一是信貸增速需要適當加快,二是加大力度推進非信貸社會融資。

(以下內容根據連平現場演講摘編 已經作者審閱 )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

信貸增速在提高,但實際增加並不多

未來的投資機會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今年以來,相對較高的增長出現放緩,三季度經濟增速的放緩幅度稍微大一些,但是如果想到今年總體的宏觀環境,尤其是國際方面,不確定因素的陡然上升,出現這樣一個放緩的態勢,其實也並不奇怪。

我們從整個宏觀來看,國際環境是重要的一方面。比如中美貿易摩擦,在兩季度之後展開,對於市場的信心、預期、風險偏好都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首先看到的並不是在產業中間有多少影響,更多看到的是股市、匯市方面等等。

但除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因素陡然上升的狀況之外,我們自身的經濟運行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增速出現急速下滑,以至於今年的7月31日高層會議把基建作為短板放入進去。

但今天我並不是想向大家展開介紹整體宏觀經濟的背後運行的分析,除了剛才提到的整個宏觀環境的外部因素、基建增速迅速回落給經濟運行帶來壓力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關注點:融資環境。

因為對經濟體的運行來說,融資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金融的狀況往往會先導整個經濟的運行。

我覺得今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整個金融運行狀況令人擔憂。前三季度,整個社會融資規模,包括信貸和非信貸,前三季度整個社會融資規模的量(15萬多億),比去年同期要減少2萬多億,去年前三季度社融規模為17萬多億。

整個經濟體的運行,需要融資給予一個合理、適當的支持。速度太快,需要去槓桿,但速度太慢,不符合經濟正常運行的需求,也是問題。在15萬億社會融資規模中信貸沒有增長。

信貸前三季度增速達到了13%,而去年的增速12.5%左右,所以增速是明顯上升,但是事實上信貸增速的上升並沒有真正緩解實體經濟的需求。為什麼?因為在今年監管要求下,表外融資大概有2萬億回到了表內,就是說它佔了2萬億的新增信貸規模。如果去除這2萬新增信貸的規模,那麼今年信貸實際上並沒有增加。

非信貸收縮影響較大的是民營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

除了信貸以外的社會融資的突出問題是銀行表外融資迅速收縮。表外融資主要是三項: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這三項我們計算一下,比去年減少了大約五萬億。可見,整個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的放緩,對實體經濟形成一種制約,其中關鍵問題是銀行的表外融資收縮。因為股票、債券等,其實對於整個社會的融資規模來說,影響都不太大。最重要的第一是信貸,第二是表外融資。

再看相關的反映數據,M1。

近年來大家都不怎麼關注M1,因為M1在近年來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它和GDP、物價等呈現越來越大的非相關性。

目前M1的問題也是跟前一段時間非信貸社會規模快速增長有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跟表外融資的快速增長有關。這些融資其實有相當多的項目,是銀行在它們信貸的規模控制範圍內,在它們的風險偏好範圍內不太適合授信的項目。

因此轉為表外操作,所以非信貸資金的投向,以及從居民賬戶流出的資金,由銀行或者一些非銀行機構來組織這些資金,最後流入的還是企業部門。

而企業部門則較多的還是徘徊在活期賬戶上。M1作為反映企業活期資金賬戶變化的一個指標,在這段時間呈現快速增長,大量資金包括居民部門的資金,都被較高的利息給吸引了出來,因此有一段時間M1增速大幅上升。

在去槓桿和強監管政策驅動下,毫無疑問,收縮如此高的銀行表外的融資、不合適的過度增長以及M1過高的遞增,是完全應該的。

今年,整個社會融資規模比去年減少,而實體經濟仍在發展。GDP增速雖然放緩,但還是在6.5%以上,物價也在上漲。資金的融通過程中間還有許多沉澱,因此融資保持一定規模增速是應該的。但現在來看這個明顯沒有達到。

與此同時融資增長過度放緩還帶來一個結構性問題。今年以來民營企業在融資問題上有許多強烈的反應。結構性問題就是信貸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平穩增長,但是非信貸(尤其是表外融資)出現了明顯的收縮,而收縮以後影響的主要就是平時對於非信貸需求比較大、依賴程度大的民營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因為國有企業通常的融資需求可以從信貸方面得到滿足。

只要社會融資規模除了信貸以外部分的一收縮,最後影響面積比較大的還是民營企業。

信貸+非信貸「雙管齊下」,推進融資

所以當前無論從結構問題、還是從總量問題,實體經濟的金融環境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當然,二季度後高層也已經開始關注。央行的負責人曾經表示槓桿的問題實際是「穩槓桿」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往後這種狀況的改變,政策的變動,包括最近我們看到債券市場,民營企業發行債券,市場的創新等等,其實都是這些政策的深入和推進。

目前的這種狀況顯然還不足以改變未來一段時間融資環境。為什麼?因為去分析社會融資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非信貸的融資(主要是銀行表外),今年仍可能出現較為明顯的收縮。

銀行表外的融資,包括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前些年最高餘額接近27萬億,今年以來有所減少。但目前仍有約24.5萬億餘額。這些融資的方式按照新規定,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屬於不規範的,餘額肯定會繼續收縮。

儘管表外融資會有一定程度發展,但短期內要想讓它變成正增長,超過去年很難。所以這樣一來,整個社會融資規模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對整個經濟帶來壓力。

所以年底和明年初,應該「雙管齊下」,推進融資。所謂「雙管齊下」第一個信貸是保持適當快一點的增速,按目前實際需求適當地增加信貸,當然是在銀行體系有這個能力的情況下。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銀行體系適當地再加快一些信貸增速,比如說達到14%以上的增長,14%-15%這個信貸區間銀行體系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尤其是今年以來,央行已經4次結構性定向降准,所以銀行的負債狀況的改善,有助於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信貸增速適當的加快,既是從實際的需求出發,又在風險總體有效控制的前提之下,並非是所謂的大水漫灌。

2009年信貸的增速達到30%以上。當然在信貸增長過程期間,有的信貸方式,如按揭貸款,在今年以來的融資佔比是很高的,同時也相對來說擠占實了體經濟。

因此對銀行體系信貸應進行合理的管理,使其增長保持一個平穩的、適當的範圍之內,結構趨向合理。

除了信貸以外,當下還要加大力度推進非信貸社會融資,首先還是應該加大力度鼓勵屬於正常的、合規的非信貸融資需求。

這裡主要包括銀行表外融資,如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其他還包括債券股票融資以及資產證券化等等,我認為這些必須是具有針對性的向前推進。

總的來說,我認為在融資環境改善的問題上,第一個要在信貸方面進一步挖掘銀行的潛力,第二個是要加大非信貸融資力度,「雙管齊下」來改善整個社會融資問題。

未來隨著整個環境的變化,相關政策的力度可以進一步進行調整。如果說確實由於貿易摩擦在未來時間帶來的負面壓力更大,為了更好拓展需求,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的積極。

其實2018年財政赤字有所減少,我覺得必要時應該可以恢復到3%,甚至再略高一些。通過財政發力來拉動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在外部環境壓力非常大和不確定性陡然上升的情況下,市場出現一些觀望,對於未來的風險偏好的降低,信心有所下降,這很正常。

尤其是目前美國所推行的政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我想當然首先應該是政府的資源,國家的財力來拉動經濟、推動需求,也唯有如此,疊加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監管政策,來為未來的經濟平穩運行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

投稿、內容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政策底」之後,「市場底」還有多遠?
消費真的降級了嗎?

TAG:陸家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