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雀替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來與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壓力的物件,它的具體位置在梁與柱或枋與柱的交接處,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還可以減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頭的抗剪能力。

「雀替」是清式名稱,它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叫做「綽幕」。而雀替這種構件,據目前資料來看最早見於北魏的雲岡石窟。元代以前雀替構件大多用於內檐,而元代以後,特別是清代的雀替普遍用於外檐額枋下,並且清代時還規定了其長度應為所在的開間的面闊的四分之一。

明清時期的雀替,在靠近柱頭處都施以三幅雲及拱頭承托。除了一般的雀替形式外,還有騎馬雀替、花牙子雀替等變體。

「古建小知識」雀替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古建小知識」雀替

宋元時期的雀替

宋元時期較為盛行?頭綽幕和蟬肚綽幕。?頭綽幕是一種裝飾極為簡單的雀替,僅在其盡端雕刻出兩三根線條,形成幾個瓣狀紋。而蟬肚綽幕的雕刻稍微多一些,它的特點是在其盡端刻出連續的曲線,看起來就像是蟬肚形狀,所以叫做「蟬肚綽幕」。這兩種雀替形象,雖然有一些雕刻,但是還都非常簡單,而元代之後的雀替紋飾漸漸地豐富起來。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明代雀替

明代時的雀替雖然還保留有一些蟬肚綽幕的痕迹,卷瓣較為均勻,美瓣的卷殺都是前緊後松,但已經不算完全的宋元時的樣子了。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清代雀替

清代時的雀替,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肚」部的曲線越來越縮減、「肚」的面積漸漸減小,而頭部相應地越來越大,並且頭部給人的感覺是突然間下垂,形象上的改變非常明顯。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騎馬雀替

「騎馬雀替」多用在建築的梢間、盡間或是廊子等處,這些地方空間相對狹窄,柱間距離較小,使用兩個雀替就會鏈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雀替,整個跨連在了兩根柱子間,所以稱為「騎馬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龍門雀替

「龍門雀替」除了具有一般雀替的形象外,還在一般雀替之外增添了一些裝飾性的附件,如雲墩、三幅雲、麻葉頭、梓框等,都是一些純粹性的裝飾件。這些裝飾件的增加,使原本在水平方向發展的雀替形象,轉移到了向垂直方向的發展。這也是龍門雀替的特色所在。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花牙子雀替

花牙子雀替是雀替中的一種,它相對於一般雀替來說,已經是純粹的裝飾構件了,常運用於一般的住宅建築和園林建築上。花牙子雀替的整個圖案都用較小的欞條拼成,或是雕刻的卷草等紋樣,比較簡潔、輕盈、靈巧、通透。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魚形雀替

在建築裝飾中,出現魚的部分主要有民間一些建築的正脊處和歇山、懸山建築的山花處。正脊處的脊飾稱為「鰲魚」,山花處懸垂的裝飾稱為「懸魚」。而在雀替中使用魚形圖案的則很少見,尤其是整個雀替做成魚形。這樣的魚形雀替是一種民間建築裝飾形式。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回紋雀替

在雀替的眾多雕刻紋樣中,回紋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它是一個近於方形的折線紋樣。連續不斷的回紋,常常象徵幸福、喜事等綿延不絕。回紋大多作為裝飾件的邊框圖案,而回紋雀替則是整個雀替紋樣都雕作回紋。

「古建小知識」雀替

「古建小知識」雀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